现今,十二生肖的说法已经被大家所熟知,每年都会对应一种生肖,更会有一些关于生肖的吉祥话出现。
按照我们的认知,十二生肖可以追溯到魏晋南北朝。《北史》记载,宇文护曾给自己的母亲写过一封信,信中有这样一句话:“昔在武川镇生汝兄弟,大者属鼠,次者属兔,汝身属蛇。”由此说明,那个时代就已经有十二生肖的说法了。
史料记载,古时候的人们使用“干支纪年法”记录年份,“天干”指的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指的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天干在前,地支在后,它们相互配合,组成了六十个组合,用来记录年份。
其实,不仅是中原王朝会用动物来记录年份,西北的少数民族也有这样的情况。《唐书》中有这样的记载:“黠戛斯国以十二物纪年,如岁在寅,则曰虎年。”这可能与唐朝皇室民族血统有关。此外,有人怀疑:西北的生肖纪年是因为民族融合传过来的。但目前,还没有足够的证据来证明。
然而,《宋史》也讲到了西北的吐蕃,他们以生肖纪年,比如:“道旧事则数十二辰属日,兔年如此,马年如此。”因此,可以肯定的是,民族的交融肯定会促进十二生肖的完善与传播。
“十二”这个数字非常特殊,经过千百年来人类的努力,我们终于确认了一年有十二个月,一天有十二个时辰。于是,我们可以用一种生肖代表一个时辰、一个月份、一个年份,使得十二个生肖轮回使用。
此外,清代文学家赵翼在自己的著作《陔余丛考》中提到:“盖北俗初无所谓子丑寅卯之十二辰,但以鼠牛虎兔之类分纪岁时,浸寻流传于中国,遂相沿不废耳。”
对此,洪巽也有自己的见解,他在著作《阳谷漫录》中提到,十二生肖中位居奇数位的动物,都是手指为奇数的,而位居偶数位的动物都是手指为偶数的。因为,古时候的人们以此来搭配,他们在自己的认知中寻找动物,并把它们搭配到相应的位置,形成“十二生肖”。
但是,洪巽的说法也有缺陷,他没有说明生肖前后顺序的选择问题。叶世杰对于十二生肖的起源,也有自己的看法。他在《草木子》中提到,术家用十二种生肖来匹配十二个时辰,依据的是十二种生肖的一些缺陷。书中提到:“鼠无牙、牛无齿……犬无胃、猪无筋、人则无不足。”
由此可见,人是完美的,动物有所不足,使得人可以利用生肖来记录时间。
其实,用生肖来记录时间,是将十二种动物的生活习性与这一时间段的特点进行匹配,从而,出现了一种动物对应一个时辰。
下面,我们就将具体来说一说。
子时是夜深人静、繁星满天的时刻。那时候,人们喜欢仰望时空,可以听到地上细碎的声音。没错,那是老鼠出来觅食的声音。由此,子时与老鼠联系在一起,称为“子鼠”。
丑时是农家起身喂牛的时刻。我们知道,牛是耕地的必需品,人类赖以生存的动物之一。所以,喂牛的事情非常重要,使得牛跟丑时联系起来,称为“丑牛”。
寅时是夜行的老虎最凶猛的时刻,农家人总能听到远处有令人生畏的虎啸声。因此,老虎跟寅时联系起来,称为“寅虎”。
卯时天刚亮,兔子会跑出窝,寻找食物。人们见到这个场景,自然将其与卯时联系起来,称为“卯兔”。
辰时半空中会起雾,这大雾缭绕的场景让人想起了习惯游腾在云雾中的龙。龙虽然是不存在的动物,但却是人们美好的愿望。因此,辰时与龙联系起来,称为“辰龙”。
巳时,大雾已然散去,晴空万里。此时,体温偏低的蛇会出来晒太阳,寻找食物。古时造字,也会将“巳”字化成蛇形,将两种事物联系在一起,称为“巳蛇”。
午时是太阳最大的时候,它让人们想到了烈马。都知道,马是人类的好伙伴,很多战役都离不开它们,使人们对它们非常熟悉。所以,马跟午时联系在一起,称为“午马”。
未时,地上的露水已经晾干,正是喂养羊最好的时机。由于,羊习惯吃干爽的草,所以,每到这个时刻,人们就会想到羊。于是,出现了“未羊”。
申时,太阳即将落山,天气变得凉爽起来。山间的猴子出来玩耍,不断啼叫,引得路人停足观看。于是,人们记住了这个时刻,将其与猴子联系起来,称为“申猴”。
酉时,太阳已经落下,农家圈养的鸡也该回窝了。如果,错过这个时间,一旦天黑,就很难找到它们。于是,其与鸡联系起来,称为“酉鸡”。
戌时是临近睡觉的时间,农家在睡觉前都会出去巡视一番,生怕有些地方做得不好留给小偷机会。因为,他们巡视时会带上狗,所以,戌时跟狗联系起来,称为“戌狗”。
亥时,人们都睡觉了,只能听到猪圈里肥猪拱槽的声音。自然,亥时跟猪联系在一起,称为“亥猪”。
由此可见,十二生肖带给我们更多的是一种趣味性,作为一种记录时间的工具也十分实用。所以,我们才会沿用至今,成为了中国元素中不可或缺的珍贵遗产。
参考资料:
【《中华民族十二生肖》、《中国生肖文化》、《神秘文化数生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