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辉将成为旅游城市真的么(这座三千年历史的河南小城)(1)

认识卫辉是二三十年前在郑州上学,班上同学自我介绍时,才知道它是属于河南新乡的一个小县城,因此而记住了这个城市。我这个同学聪明能干,谦和质朴,大概和其他卫辉人一样,代表了这个地方人身上普遍具有的精神特质。

也许是它太过普通,又在河南的北部,因此在每次外出旅游时是不会被列入计划的。真正走进卫辉还是在去年,在疫情的笼罩中,一次次压抑了外出的心,终于在十月底,隆冬即将到来的时候,再也难以抗拒出去看看的脚步。

远处就不跑了吧,郭亮村还没有去过,于是,我和另外一个同学一拍即合,约好了时间去郭亮。做攻略的时候给卫辉同学发了信息,听说我们要来,他说郭亮村在辉县,离卫辉很近,邀请我们先到卫辉,然后他带着我们去郭亮。

到卫辉以后,我就感觉很诧异,同学虽然和郭亮村也就距离几十公里,他竟然还没有去过,又转念一想,对于我们做工程的人来说这也许是一种常态,一年到头忙,像走走玩玩这种极具闲情逸致的生活不属于我们。

同学过得忙碌而乐观,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让家人和孩子过着幸福而平静的生活,对于自己的家乡,他用自豪平静的口气对我们进行了介绍。

卫辉将成为旅游城市真的么(这座三千年历史的河南小城)(2)

卫辉市是一个默默发展不善宣传的低调城市,虽不大却很有实力,有山有水,生活很有秩序,县城有浓厚的古城风貌,历史上的牧野之战就是在这里发生的。

卫辉有着3000多年的历史,著名的历史人物姜子牙也出自这里。

卫辉大大小小的文物古迹有一百多处,城内望京楼,历经四百年风雨,依然鹤立鸡群般地矗立在密集的胡同、四合院群落中;

以死谏君的忠臣比干,北魏孝文帝为了纪念他建的比干庙,屹立千年。

庆幸来到了卫辉,了解了这些宝贵的文物古迹,见证了人世的沧桑变迁,深刻感受到一千多年来代代相传为国尽忠为民请命的信念。

写到这里,也算是对卫辉的历史文化做了一些宣传,希望这次洪水没有让历史古迹受到破坏。

也许很多人和我一样,说起姜子牙,比干都知道,但却不知道他们均出自卫辉,卫辉在外面也鲜少被人提起,可见卫辉确实是一座低调的城市。

到卫辉之后,短暂地停留了一下,同学邀请同事,我们一行四人先去了南坪,夜宿磨房村,第二天一早赶到郭亮。

深秋的巍巍太行,景色宜人,沿途随处都能看见成熟的各色野果挂在远远近近的树上,金黄的柿子像小灯笼密集的分布,深红色的山枣在枝头倔强挺立。

山里夜晚的星空很漂亮,没有光污染,满目星河,星星耀眼夺目,已经有点寒气袭人了,我们感觉寒冷,就躲屋里睡觉了。

郭亮村的壁挂公路宏伟壮观,山川秀美,人杰地灵,崖壁上到处生长着顽强的野菊花,那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太行精神真是无处不在,令人惊叹。

卫辉将成为旅游城市真的么(这座三千年历史的河南小城)(3)

我们几个同学,在毕业二十多年以后,相聚在人生的金秋,在感受自然风光的同时,聊聊工作,谈谈生活,说说这些年来的不容易,近两年的小目标,别有一番感触。

我们都经历了生活的磨炼,算不上久经风霜,但也都是有故事的人了。悠悠半生,生活教会了我们懂得同学之情的宝贵,也知道了珍惜。

回去的时候,同学安排在卫辉吃饭,带着家人,孩子懂事,媳妇贤惠,那顿饭吃得特别温暖。

走的时候,还特地准备了卫辉的杜记牛肉和杨记烧鸡,让我们从思想上到舌尖上记住了这座平和丰富的小城。

时隔半年过去,当卫辉再回到我们视野中,竟然以暴雨洪灾这样现实版灾难片的方式,可以说从7月22号到29号,令人揪心的七天。

这次特大暴雨,第一个受灾的城市不是卫辉,是郑州。

在7月20日,暴雨肆虐了大郑州,水位急剧上涨,多处被淹,导致整个城市变成一片泽国。所幸的是,雨停了,不幸的是,受台风“烟花”影响,云团向北转移,特大暴雨下到了新乡。

卫辉将成为旅游城市真的么(这座三千年历史的河南小城)(4)

在7月22日,新乡2小时降雨量267.4mm,超过郑州262.5mm同期雨量,同学发来的视频显示,街上到处是水,他本人还在安全地带,一些村庄已经转移了。

新乡加油,河南加油的信息传到了网上,救援队伍开始从郑州向新乡转移。

7月23日,雨停了,卫辉的水却在不断上升,我们在网上看到卫辉告急的报道,非常担心他的安危,班级群里问他情况的,鼓劲加油的,邀请他带着家人来自己城市的,平日里寂静无声的群信息一条条跳动着。

同学回信息,谢绝了大家的好意。

在这个时候,作为家里壮年的男人,他是一家人的支柱,他要带着一家老小转移,保证他们安全。另外,身为卫辉市民,他还要守卫卫河大堤,安排好家里的事就跑去装沙袋了。卫辉人民和抢险救援的各方力量一起在一线抗洪救灾。

然而,他们的奋力堵水宣告失败,到26号,整个县城沦陷,就连位于卫辉市的新乡医学院一附院,一个125年的百年老院,在洪水中也被迫转移。这座医院在建院之初,因为考虑到汛期影响,建在了最高地,我们能够想象城区内水位之高。

同学深感沮丧,再次带着家人转移。

从24号至28号,朋友圈关于卫辉的消息都很令人揪心,现场发来的视频充满嘶哑的声音,揪心的哭喊,十几万人狼狈的转移,看起来悲壮又难过。

卫辉将成为旅游城市真的么(这座三千年历史的河南小城)(5)

有老人不愿意离开村庄,他们宁愿死在自己家里,也不愿意随救助的工作人员一起走,这种感情让人动容,但也给救助带来了一些麻烦和困难。

是啊,安居乐业,幸福生活在和平年代,又告别了贫困的人们,红红火火的好日子都在前面呢,好好的家没了,任谁也接受不了这个现实。

一位大爷被救后换上新鞋的时候,眼含泪水哽咽着说:“我们有困难的时候,你们出来帮助我们,感谢你们,但是我们的家没了。”

这时,大家异口同声劝大爷:“咱们河南都是一家人。”

这真情的一幕引得众多网友落泪,纷纷留言“人还在,家就在”!“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最终他们拖家带口,无奈地离开了自己的家,完成了20万人大转移。

在灾难面前,个人的力量真是太渺小了。

身陷洪流之中,卫辉人仍然坚守着内心的道义和善良,对于前来帮助卫辉抗洪救灾的人,他们称之以恩人、亲人,用一句当地最朴实的语言来表达对亲人的爱:“俺不收钱,恁都是恩人,要钱坏良心。”

就像硬核村长大喇叭中的喊话:“咱没有财能力咱有物能力”, 用最朴素的话干最真诚的事。

在灾难面前,我们普通人民总是坚韧不屈,从不气馁,自力更生。

卫辉将成为旅游城市真的么(这座三千年历史的河南小城)(6)

其实对于雨停了之后,水位不降反增的情况,卫辉人内心是委屈的。

这和卫辉的地理位置有关,由于多日暴雨,整座城市已经无法容纳如此巨量的洪水,排水系统处于瘫痪状态,水渠内的水全部溢出了地面。再加上卫辉处在卫河和东孟姜女河的交汇地带容易积水。各种情况凑到了一块,就造成这次严重的内涝。

到了7月28号,在多台龙吸水等大型抽水设备合力抽水之后,水位下降了,同学给我发来的视频上,又看到了马路清晰的斑马线,总算放下心来。

同学这几天中,拖家带口转移了四五个地方,饱受洪灾之苦,他和所有卫辉人在灾难中,让我们看到了坚强,勇敢,看到了卫辉人民的淳朴、顽强和感恩的心。

水退之后,等待他们的将是更加艰巨的灾后重建工作,相信他们一定可以战胜困难,重建美好家园。

卫辉这座城,在穿越千年的厚重历史,征服肆虐的洪水后,让我们读懂了你,卫辉,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深记住。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