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散文久违了老家(当年令人神往的合作社)(1)

乡土散文:当年令人神往的合作社

文:杨晓光

我所说的合作社,全称叫做农村供销合作社。老家的乡亲们,将其简称为“合作社”。至少在1976年我离开老家之前,合作社经营得兴旺发达。其出售商品分为两部分: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其经营门店,由东门和西门分别出入。

老家的合作社位于晒甲坨二村,它的东面就是一村了。生产资料供销部的工作相对清闲自在,供应的商品亦简单化一,主要有锹镐锄镰,铁锅炉箅子,升斗麻绳之类。因此,来此购物的人买了就走,不会出现门庭若市的景象。里面不设柜台,顾客一律敞门入内,相当于现在开放式的超市,买什么可以自选。其实买个铁锅不漏就行,买个锹把直溜就行,可选择的余地并不大。选中了付款,提货,走人。对了,平时人们来打一斤掌灯的洋油(煤油),也需要进这个门。我在夏天捡的知了壳,用奶奶的缝纫针线串起来,也来到这里卖钱。100个一串,一串能卖五分钱。我在玩乐之余的劳动所得归自己支配,积攒到一起买小人书。

真正门庭若市的是生活资料供销部。特别是赶上晒甲坨大集,赶集的人们大多顺道前往合作社看看、逛逛,虽说不买什么,饱饱眼福也好。那时候,合作社里摆放着高高的柜台,售货员称为“站栏柜的”。靠墙的货架上摆放着几捆花布、黑白市布,以及面镜、脸盆等;靠窗位置一溜摆放着酱油缸、食醋缸,有专门用来装大粒盐的敞口柜子;缸沿上挂着盛装兼计量的器皿,人们管它叫“提溜”,有半斤装的和一斤装的;盐柜子上端的横木杠悬挂着杆秤;安装了玻璃橱窗的栏柜里,摆放的展示品同时也是卖品,构成了日用商品的大千世界。针头线脑、鞋帽袜帕、毛巾枕套、烟酒糖茶、碗筷羹匙、笔墨纸砚、牙膏肥皂等,一应俱全。我喜欢的小人书也在栏柜里一本一本摆在醒目位置。春节前夕,栏柜上摆满了各式年画。买卖时严格遵守“先交钱,后付货”的原则。顾客站在柜台外,与商品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只能饱眼福却触摸不到,顾客以旁观者的身份对商品诸一浏览品评,最后选定拍板:“我就要这个”。于是让售货员拿出来,顾客验货,付款结账。我们这些跟随大人来的小孩,小脸儿紧紧贴着橱柜的玻璃,尽情欣赏着摆放在里面的商品。琳琅满目的陈列物品让人目不暇接,就算挤扁了鼻子也浑然不觉。

乡土散文久违了老家(当年令人神往的合作社)(2)

乡土散文:当年令人神往的合作社

七十年代的农村,集体化时代的农民,完全靠挣工分过日子,生活状态和日常用度普遍捉襟见肘。每家每户的口粮,都是按工分的多少来分配,多劳多得,不劳不得,不养懒汉,谁家出得劳力多,年终分红分得的粮食就多。那时的生产力水平低下,粮食亩产只有二三百斤,辛苦一年分到手的粮食,巧妇也需精算计,干稀合理搭配,冬季两顿饭,才能对付着吃到麦秋。生产队一个工(合10分)的分值两三毛钱,尚需等年底结算分红方可变现,平时手头基本无闲钱。

日常的花销用度,只能是“油盐酱醋靠母鸡,壳郎猪解决单棉衣”。家庭妇女怀揣几个鸡蛋,到合作社转手兑换变现,转身就可以买到家里所需的日用小商品。当年的农户生活也花不了几个钱,无非就是买点油盐酱醋、洋油洋火。大粒盐一毛四分钱一斤,酱油醋每斤也在一毛钱左右,洋油一毛二能打满满一瓶,洋火二分钱一盒。

孩子们对那些裹着五颜六色糖纸的水果糖情有独钟,心向往之。至于城里孩子们吃的稀罕物大白兔奶糖,合作社的栏柜内从未见过踪影,我只是在昌黎县城的大商店里一睹真容。奶奶给我买的几颗水果糖,我将一块糖咬半块,含在嘴里慢慢地“化”着吃。人们形容娇生惯养的孩子“顶在头上怕吓着,含在嘴里怕化了”,大致是从吃水果糖块的想象中演化而来。我曾趁奶奶不注意,将半块水果糖与棒面窝头同嚼,甜甜的清香型糖果味,激活了苞米面厚重的醇香,混合而成的奇妙的口感回旋在唇齿之间,令我回味了好久好久。但一想到自己啖食糖果的贪吃嘴脸,一种暴殄天物的不安与惶恐总是萦绕于心。至于现在这样包装精美的薯片,我们别说吃到,就连想也不曾想到,孩子们只能吃家出地长的白薯筋、白薯干、白薯糖(俗称嗦啦蜜);也没有塑封的香辣“无骨鸡爪”,那时好不容易等到过年宰只鸡,却将鸡爪剁下来扔掉,从没谁想到这玩意也能吃;更没有桶装的奶油味爆米花,孩子们会趁着家长不注意,从自家玉米口袋里随手抓一把棒粒儿,放到地炉子的炉盖上自行加工成爆米花。

那时的小人书是孩子们的精神食粮。我把奶奶给我的零花钱攒起来,跑到合作社买一本小人书,在全庄小伙伴手上传看一遍又一遍。人人捧读小人书都爱不释手,还回来的时候还恋恋不舍。《鸡毛信》《小兵张嘎》《雁翎队》《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人间》《我的大学》,等等,里面描写的场景、人物、情节,至今都还记忆犹新。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放开,合作社独一无二的至尊地位,渐渐被雨后春笋般的个体小卖部所取代,人们买东西不必出村,如同到自家地里薅把菜一样方便,再也不用专门跑到公社所在地的合作社去买了。农村供销社(合作社)作为计划经济时代“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一个缩影,成为一代人的难忘记忆。如今,供销社体系尚存,只是再难显现昔日的风光与辉煌。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若侵权联系删除。欢迎文友原创作品投稿,投稿邮箱609618366@qq.com,本号收录乡土、乡情、乡愁类稿件。随稿请附作者名,带图片最好,请标注是否原创。乡土文学公众号已开通,欢迎您搜索xiangchouwenxue,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