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古道传承(让古道文化活起来)(1)

图为栽有历代行道树的四川翠云廊石板路。 吴必虎供图

古道传承(让古道文化活起来)(2)

图为剑阁蜀道入口。 吴必虎供图

核心阅读

以古道遗址为基石,依托现有自然文化资源,对古道文化进行全方位、情景化挖掘和复现,这种做法不断吸引着八方游客,让一度沉寂的古道文化“活”了起来。

伴随文旅融合、文体融合、文化和科技的融合,人们不断创新古道文化的“打开方式”和体验方式,古道也在一次次的跨界融合中焕发新的样貌。

古道研学兼有文化体验与自然教育的意义,也兼具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成为近年来盘活古道文化的探索方向之一。古道文化是一座富矿,正等待着我们继续科学保护、深入挖掘、创新转化。

我国幅员广袤、历史悠久,纵横千万里、上下五千年,形成了丰富的古道文化遗产。其中既包括连通国内不同地区的茶马古道、秦巴古道、秦直道、川盐古道,也包括连接中外的丝绸之路、万里茶道,等等。这些古道对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自19世纪末起,随着近现代交通运输体系的发展,这些古道逐渐失去交通基础设施之用,但作为历史文化的一部分、作为文化线路遗产旅游的载体,在文旅深度融合的今天,古道正闪现出新的文化光彩。

保护古道遗址,复现历史风貌

古道遗址多位于交通不便的偏远地带,因此往往保存着古老的样貌。踏上长满青苔的旧石板路面,摩挲布满岁月感的道侧枝干,恍如穿过岁月的烟尘,与古道上走过的古人相逢:张骞、李白、徐霞客……以古道遗址为基石,依托现有自然文化资源,对古道文化进行全方位、情景化挖掘和复现,让今人在行走中感受历史的脚步,是当前让古道文化“活”起来的有效路径之一。

茶马古道位于我国西南地区,以马帮为主要运输方式,自唐宋以来使用了1000多年,是历史上经济文化交流要道。随着现代交通兴起,茶马古道逐渐失去昔日的地位与功能,但作为历史见证、作为珍贵文化遗产依然熠熠生辉。2013年,分布在西南多省区内的茶马古道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涵盖保存完好的24段、300多公里古道路段,沿线村落、客栈、商号、古茶园共计150多个。普洱茶马古道旅游景区以茶马古道遗址为基石,力求从建筑景观、民俗展现、情景演绎等多个方面对茶马古道进行复原和活化。其中从茶庵塘至磨黑段的12公里茶马古道是最早被修复的路段。古道沿线上的那柯里建成了第一个茶马古道文化小镇。当地人传承普洱茶制作技艺,在寨子里建起非遗技艺体验中心,游客可以动手做一饼属于自己的普洱茶,亲身体验茶马古道的魅力。整个旅游景区对历史情景的复现与还原,有助于人们进一步了解古道遗址和这一文化线路,感受昔日马帮旅途的艰辛和不畏艰险的精神。

梅关古道又称庾岭古驿道,跨越江西、广东两省,唐开元年间由名相张九龄开通,路宽二丈,青石铺垫。它北承大运河与赣鄱水系,是古代连接长江、珠江两水系最短的陆上交通要道,建于宋代的梅岭关楼存留至今。古道两侧遍植梅树,“庾岭寒梅”更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四大探梅胜地之一。对于这些保留了较多文化遗产的古道来说,其丰富的古道遗址资源不断吸引着八方游客,让一度沉寂的古道文化“活”了起来。

创新古道文化“打开方式”

除了踏上古道原始路面、领略沿途景观,让古道文化“活”起来还有更多方式。伴随文旅融合、文体融合、文化和科技的融合,人们不断创新古道文化的“打开方式”和体验方式,古道也在一次次的跨界融合中焕发新的样貌。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昔日诗人李白感喟的蜀道,如今成为国际山地马拉松爱好者的赛道。秦蜀古道,是古代由关中通往蜀地的道路,至今已有数千年历史,是人类最早的大型交通遗存之一。目前保护最完善、开发最成熟的古蜀道主要在四川广元境内。如何让自然景观与文化积淀兼备的古蜀道为更多人所知?2019年,大蜀道国际山地马拉松赛举办。赛道全长42公里,覆盖剑门蜀道精华的剑昭古蜀道段,沿途风景自然天成,一经推出就受到“跑友”们关注,首届比赛吸引了来自10余个国家的4000余名选手参赛。2021年,“穿越大蜀道”自驾游活动也正式开启。穿行剑山之间,欣赏“穷地之险,极路之峻”的剑门绝壁,打卡“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剑门雄关,品味翠云廊“三百里程十万树”的生机与灵动,聆听绵延群山与千年古柏的唱和,让自驾爱好者感叹“此生必驾大蜀道,人间胜景剑门关”。

走入浙江,则有一条“浙东唐诗之路”等待今人的踏访。浙东唐诗之路指的是一条唐代诗人往来频繁的风景线路。据考证,先后有400余位唐代诗人在这条路上留下1500多首诗歌。这条路起自绍兴古镜湖,经浙东运河、曹娥江至剡溪,溯源至石梁而登天台山,为古代文人墨客所青睐。自2020年起,浙江省文史研究馆、中国美术学院共同主办“青山行不尽——唐诗之路艺术展”系列活动。文史研究者、书画创作者携手重走唐诗之路,通过田野考察、实地探访,激发鲜活思考与个人创作,联通文史研究、艺术创作和展览展示,激活行游酬唱的创作传统。人们此行的艺术成果,如影像艺术《山水:唐诗辞典》、国画《梦游天姥吟留别》、诗词书画长卷《诗路百咏》等,通过展览向公众开放,既展现文旅融合激发的创作活力,又推动古道文化走进人们的精神生活。

当代科技发展也助力古道文化“活”起来。对于文化内涵深厚,诗词、壁画、文物等文化资源积累丰富的古道景区,可以立足资源优势,抓住数字技术发展机遇,通过数字虚拟现实和数字增强现实等技术,创新发展线上古道之旅,丰富古道文化体验。比如,作为丝绸之路沿线的重要一站,敦煌莫高窟多年来致力于建设“数字敦煌”和“云游敦煌”,推进丝路文化的数字化保护与展示。2020年,微信小程序“云游敦煌”正式上线,集探索、游览等功能于一体,首月参与人次超过300万,年浏览量突破3500万人次。

以古道研学礼赞大美中国

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提出“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古道体验不仅富有历史蕴含和文化意味,修建于崇山峻岭之中的古道,往往也是自然保护地所在,独特的地形地貌、稀有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从生态、地理等多个角度丰富着古道文化的研学内涵。古道研学兼有文化体验与自然教育的意义,也兼具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成为近年来盘活古道文化的探索方向之一。

比如“驿路有你”南粤古驿道研学路线。南粤古驿道是古代岭南地区对外经济往来、文化交流的通道,是广东历史发展的缩影和文化脉络的延续。当地先后组织了10余次实地考察工作,确定了18条古驿道研学线路。目的地涵盖深圳、广州、东莞、佛山、连州、潮州、汕头、湛江等地,内容包括历史、人文、自然、地理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研学元素,为青少年研究南粤文化提供研学支撑。再比如,依托仙霞古道开展徐霞客游记研学。仙霞古道地处浙江、福建、江西三省交界地。沿途的江郎山、仙霞岭、枫岭和梨岭等,或因险峻或因秀美,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来此观山揽胜,写下赞美的诗篇,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就曾三访仙霞古道。沿着徐霞客的路线进行研学,探访山川生态,重温传统文化,是对大美中国自然和人文的双重礼赞。

让古道文化“活”起来,既是一种文化遗产保护方式,也是一种文化体验方式。在推动古道文化融入现代生活的转化创新过程中,不仅古老的古道文化将焕发更加夺目的光彩,当代社会文化创新活力也将被进一步激发——古道文化是一座富矿,正等待着我们继续科学保护、深入挖掘、创新转化。

(作者为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

制图:赵偲汝《 人民日报 》( 2022年08月12日 20 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