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学华原创作品,拒绝转载

曹操为什么杀了吕伯奢一家(曹操逃难时为什么要杀吕伯奢)(1)

我们都知道,曹操是一代奸雄,为世人所不耻,可奇怪的是,就是这样的奸雄,在魏蜀吴三个国家中,就属曹操的势力最大,麾下猛将和谋士最多,可是以仁义著称的刘皇叔,反而势力最弱。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我们来分析一下曹操!

先从曹操的那一句千古名句“宁我负天下人,莫叫天下人负我”说起,这句话是曹操对陈宫说的,而时间就在曹操杀掉吕伯奢一家之后。根据《三国演义》的记载,当时曹操由于刺杀董卓失败,被朝廷通缉,经过陈宫所在的中牟县时,被捕快抓住,县令陈宫见曹操是一个做大事的人,有心放他逃走,可是私放重犯也是大罪,于是陈宫跟着曹操一起逃走。

两人在逃难途中,又累又饿,在经过曹操父亲的好友吕伯奢家,打算借宿一晚,第二天再跑。吕伯奢出外打酒,吩咐家人杀猪款待,哪知被曹操误解,杀了吕伯奢的家人,两人逃走的时候,路遇打酒归来的吕伯奢,曹操拔剑杀了吕伯奢,然后对陈宫说了那句话。陈宫听完后,觉得曹操的心太黑,所以弃曹操而去,最后投靠了吕布,而吕布被曹操所灭时,陈宫却不愿归,甘愿引颈就戮。

《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在创作的时候,是颂刘贬曹的,所以虚构出了吕伯奢善待曹操,却被曹操所杀一事,目的就是凸出曹操的奸雄与多疑。

在这个故事上,《三国演义》有虚构和不实的成分,因为《魏书》中记载:……太祖以卓终必覆败,遂不就拜,逃归乡里。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数人……

在另一本《世说新语》中:太祖过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

奇怪的是,这样的情节,却并没有在《三国志》中找到,只记载了曹操途经中牟县被擒的事,连县令是谁都没有提,更没有杀吕伯奢一家的故事。

既然是历史,我们不要从《三国演义》上去寻找问题的答案,那就尊重《魏书》和《世说新语》来分析。

按照《魏书》的说法,曹操图谋杀董卓的事情暴露后,就带着几个近身随从往家里逃,途中经过吕伯奢,吕伯奢不在家,吕伯奢的儿子与宾客看上了曹操的马匹和私财,在动手的时候,反而被曹操杀了数人。

曹操为什么杀了吕伯奢一家(曹操逃难时为什么要杀吕伯奢)(2)

在《世说新语》里,曹操上门投靠的时候,吕伯奢不在家,五个儿子招待了曹操,到了晚上,曹操自己认为是朝廷钦犯,怀疑吕伯奢的家人会害自己,所以趁着夜黑风高,杀了八个人逃走。

无论从哪本古籍史料中,我们都知道,曹操是孔武有力的武夫,要不然他也没有本事去谋杀董卓。那年头,即便曹操成为通缉犯,通缉令传到乡里,估计也没有那么快。很显然,《魏书》里面的吕伯奢家人,并不知道曹操被通缉一事,只想杀人劫财。而《世说新语》里面的曹操,是自己怀疑被吕伯奢的家人所图,所以拔剑杀了吕伯奢家的八个人。

在三国时期,天下大乱,普通百姓朝不保夕,那种杀人劫财的事情,肯定是经常发生的,因此《魏书》比《世说新语》更符合现实。

有人会说《魏书》本来就是曹操的后人编撰的,有拔高曹操道德高度的嫌疑,那么,我们就以《世说新语》为主,分析曹操为什么要杀人?

曹操在逃亡途中,所过之处,由于兵乱百姓遭劫,十室九空,为什么吕伯奢一家却能安然无恙呢?只有两种解释,其一、他们家本来就在乱世中浑水摸鱼,与兵贼相通,那样才能保住家业;其二、吕伯奢家有五个儿子,势力不可小估,能够抵抗兵匪,为了生存而从事劫掠,才能养着一家人。

我们换位思考,吕伯奢家的人看到曹操逃亡的样子,估计也猜到了一些苗头,那时曹操在朝廷里的官职是典军校尉,是皇帝的近卫禁军。两汉时期的校尉,都是戍卫京师的主要将领,是皇帝的亲信,俸禄两千石,属于级别比较高的高官,并不是有些史学家认为的从八品。再者,校尉是实打实的统军之将,手下有自己的亲信部队,并不像将军那样只挂一个头衔。

若是曹操正常回家探亲,有大批军士相随,所过之处,县令和郡守都会迎接,根本用不着去吕伯奢家蹭饭。所以吕伯奢的家人,也看出了曹操的落难,如果他们胆敢收留曹操,一旦朝廷追究起来,那就是抄家的重罪,最聪明的做法,就捉拿曹操去领赏。几个人密谋,趁着曹操睡觉的时候,一举把人拿下,哪知却被多疑的曹操偷听到了,先下手为强!

曹操作为朝廷钦犯,在逃跑途中,肯定像惊弓之鸟一样,稍有风吹草动就惊慌失措,他住在吕伯奢家的时候,肯定也是听到了吕伯奢家的一些动静,怀疑他们会捉拿自己去领赏,才会拔剑杀人。

如果换成是我,在发现危险的时候,肯定也会奋力反抗。在乱世之中,我被人杀,还不如我杀人,即便是杀错,只在心里多一份愧疚而已,但对于自身而言,则多了一份保险。

再者,一旦朝廷得知吕伯奢家窝藏了钦犯,一家人还是逃不过一死,横竖都是死,倒不如把这个骂名,背在自己的身上。

多一份小心,少一份危险。

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鄱阳湖,朱元璋兵败逃上岸,有村民指引他逃走,可他转手却把村民给杀了,这么做的目的,也是担心行踪暴露,是一种乱世中保命的手段。

曹操作为奸雄,在没有危险的情况下,他的心胸还是很宽广的,能够容忍别人的无礼,杨修数次挑衅他的权威,他都忍了,最后杨修惑乱军心,他不得不杀。如果他不借机杀掉杨修,任由杨修这么放肆,以后还怎么服众?更何况,杨修帮助曹植,已经卷入他的家事,触碰到了底线。他帐下谋士过千,杀一个杨修,只不过是杀鸡儆猴的手段而已。也是一种权谋,以后还有哪个谋士,敢在他的面前放肆!

他等于告诉谋士们:你们有才,老子会重用,别恃才傲物,不把老子放在眼里,老子是你们的主子,你们就是一群腐儒。

曹操为什么杀了吕伯奢一家(曹操逃难时为什么要杀吕伯奢)(3)

乱世能者,通常擅于转移矛盾,以最小代价换取最佳利益,曹操在缺粮时杀了粮草官,以安军心,就是这个道理。事后,他善待粮草官的家人,作为弥补!

曹操的大度,体现在对待有用之人的问题上,花再多的钱也舍得,从他拉拢关羽的手腕上,就能看出来,上马提金下马提银,还经常请关羽喝酒。他自己也是喜欢美女的,却把到手的美女貂蝉送给关羽。

他那么大手大脚的赏赐将士,弄得自己都没钱了,就专门成立一个部门,摸金校尉营,从事挖坟掘墓的勾当,把死人的钱拿来给活人用。

同样是骠骑将军,曹操这边的人享受金印紫绶,两千石俸禄,每一战有功者还有百金的赏赐,而且曹操经常请将军们喝酒吃饭看女人跳舞,赏赐女人给属下。可是刘备那边呢?创业初期的画大饼,到后来只是一千五百石,打仗有功赏赐酒菜。

正因为曹操懂得如何收买人心重赏下属,所以才有那么多人愿意为他卖命。他虽然是奸雄,但是奸得霸气,奸得顺应潮流。

就像现代,如果有哪家企业开出高薪,肯定有很多人才蜂拥上门应聘,就是这个道理!平日里抠抠索索的,年底奖金都不发,这样的老板是留不住人才的。

大家认为我说得对吗?请关注我,下一节,我将分析三国中最腹黑的人,刘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