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家干 文/图

《潍城文史资料》第三辑载:旧社会潍县人的早点一般是“烧饼馃子咸粘粥”。潍坊学院有位教授评论说:“这是最传统、最经典的中式早餐!”烧饼,又称胡饼,源自西域。东汉刘熙在《释名》中道:“饼,并也。溲面使合并也。胡饼,作之大漫冱也,亦以胡麻著上也”。胡麻即芝麻,潍县曾是“丝绸之路”东方第一站,西域人把芝麻与烧饼的做法传到了潍县,潍县的丝绸、手工业制品运往西域。北魏潍坊人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有烧饼做法的记载。本文所述的烧饼为鼓烧饼,这种烧饼是发面的、加盐,一面带有芝麻。芝麻要经过伐制、炒熟后再用。烧饼是用吊炉在谷糠火中烤熟,既酥又软,以卷油条而食为最佳。

清粥小菜里有烧饼(烧饼馃子咸粘粥)(1)

烧饼馃子咸粘粥 于家干摄

北方人俗称油条为馃子,是我国传统的大众化食品,物美价廉,香酥可口,老少皆宜。油条的历史非常悠久,唐朝诗人刘禹锡诗曰:“纤手搓来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无轻重,压匾佳人缠臂金”。潍县人一般爱吃椭圆形的“番馃子”,是用两个环状的剂子绞在一起炸制而成。馃子长度正好是烧饼的直径。不过现在“番馃子”很少能见到了,长条形的油条占据着市场。

由于北方天气干燥,受黄河文化的影响,自古潍人就有爱喝粥的习惯。民国年间老潍县共有十几家粥铺,文献上记载着三家著名的粥铺,分别是南门早市上的王兴辉(1909-1970),大石桥西头的张守忠(1894-1968),潍县木桥东头(现亚星桥东首附近)外号叫韩瘸子的粘粥铺。这三家门头最大,烧饼、馃子、咸粘粥三样都有销售,且质量上佳。粥是用小米、绿豆经水捞后,用石磨磨成糊状下锅,开锅后加入煮熟的豇豆、粉条、炸过的葱姜丝、香油、菠菜段、豆腐干。喝起来不但满口溢香,且入口即化。每早店前人声鼎沸,生意十分兴隆。卖粘粥只卖一上午,却能养活五六口人。人称咸粘粥有三绝,热、糨、香。盛粥的大缸带有保温层,喝粥者要转着碗喝,喝一口换一个地方,要不,连着喝,烫得慌;潍县有句特有的歇后语,“卖粘粥的折了本,被了糨的害!”但卖粥者必须要糨,不糨不出味,喝粥人必须要大口用力咂吮,否则喝不进去,也享受不到咸粘粥的魅力所在;咸粘粥的香,主要来自葱姜爆锅后的幽香。各家有各家的高招,有的用香油加花生油爆锅,有的用豆油加猪油爆锅……这些都是店家的核心机密。粥内的葱姜丝、豇豆、粉条、豆腐干、菠菜都是在最后放,辅料会均匀的点缀在粥中。

现代人无法感受到解放前后潍人喝粥的快感。热烧饼夹上热油条,喝着一碗刚出锅的热粘粥,大口朵颐,头上冒着汗珠……此时已经陶醉在浓郁的潍坊城市文化之中而不能自拔。

时下烧饼、油条基本没变味,但咸粘粥很难喝到原来的味道了。没办法,有些老年人隔三差五自己做,切上大把的葱姜末炸香,用绿豆粉与小米面自己熬碗稠粥……聊补久违的思粥之情。我在想,不知哪一商家能恢复这一古老的作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