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知道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永遇乐》是李清照后期代表作品。南渡以来,金兵余患未除,抗金志士壮怀激烈,意欲收复北方失地,而建都临安的南宋小朝廷,却早已过上“西湖歌舞几时休”的偏安生活,李清照流寓浙东,对国事是有所体察的,她在《夏日绝句》中写下“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激愤诗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永遇乐》一词则是同一情绪的又一表现。

李清照永遇乐元宵节原词全文 叙述元宵节时情景(1)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熔金 一作:镕金)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李清照永遇乐元宵节原词全文 叙述元宵节时情景(2)

词中叙述的是元宵节时情景,为即事抒怀之作。对于劫后余生的词人来说,节日无疑触发了她感时伤世的意绪,词的开始,从“落日熔金”到“次第岂无风雨”,便以三个叠加的问句,展示了这种怅惘情绪:

良辰美景对漂泊无依的人有什么意义呢?这表面的晴和美好又能持续多久?安知转眼间不会风雨交困?

李清照永遇乐元宵节原词全文 叙述元宵节时情景(3)

她的心中充满了惊惶与飘摇感,于是,她独立于节日的氛围之外;“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曾经诗酒浪漫的词人今天再也没有那分雅兴了,或者,她宁愿在乐不思蜀的人们当中保留一分警醒的苦痛。

如果说词的上阙是以乐景写哀,渲染出惘然失落的主体情绪,词的下窝则以昔日之乐衬今日之哀,加重了这种情绪。

李清照永遇乐元宵节原词全文 叙述元宵节时情景(4)

往昔“中州盛日”有过多少繁荣景象!而词人唯独从女性角度着笔,写出少女时代巧妆打扮庆元宵的情景。只此一个小小的细节足矣。那时的青春对照着今天的苍老、那时的花枝招展对照着今天的“风餐雾鬓”、那时的无忧烂漫对照着今天的心事重重,抚今追昔,痛何如哉!

这其实亦补充说明了上文词人可以在“融和天气”中想到“次第”的“风雨”,因为她是经历了盛衰之变的。

李清照永遇乐元宵节原词全文 叙述元宵节时情景(5)

在百感交集中,词人似乎只有发出一声无奈的叹息:“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再次显露了她那寂寞、凄清、感知着欢乐又与欢乐相隔膜的心境。

我们熟悉李清照后期词作里孤清凄苦的主体形象。作为文学修养全面的作家,李清照有意让诗歌承当其指陈国事的大声键塔之音,而用词这种长于言情的形式寄托其身世之慨身世之慨联系着故国之思,事实上折射出更其丰富的社会内容。

李清照永遇乐元宵节原词全文 叙述元宵节时情景(6)

这首词的艺术造诣也是颇值一提的,人们每谓之“有工致语,而不流于纤巧;有寻常语,而不流于庸俗”(朱东润《历代文学作品选》)。可见词人在语言驾驭上已经流转自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