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一大底蕴象征,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一幅幅壮丽山河、葳蕤林木。

言词表达间,简约大气,不拘于一格,但也着实要比我们现如今的白话要文雅优美一许。

了解古时候的用词用句,理清古词句的含义来由,亦是一番风乐趣事。

古人农历月份的称呼(古人对十二月份的称呼及来由)(1)


一年的开始为正

一月,新年始初,便作正月

“正”在月份里声调为平,同“征途”的“征”音,据说是与秦始皇嬴政的“政”字相冲,为避讳便改了音调,故而也有征月之说,后又将正月多名为端月

端,开端伊始。

同类而来的又有冠月、元月

冠,四声,有居第一位之意。

元,始也。一年的开端起始都在这儿了。

初月也是有的,但它更多所指农历初形成的弯钩月,也泛指初升的月亮,并没有明确哪一个具体的月份。

同样的还有新月,指的是农历每个月初一的月亮,并不能只指代一月。

新正却是可以的,新年的正月,新便有初的意思,再加上一正,对首月更是明确。

古人农历月份的称呼(古人对十二月份的称呼及来由)(2)

正,长也。

建寅之月为一岁十二月之长。故谓之正岁。

——《尔雅》

岁,此处作年为讲。一年十二月,十二月为一年。

长,三声,以兄为长,领导人。十二月之长,以一为始。所以,正岁,也是一月。

而开,开始之意,一月便又加上了开岁。

年月又都是以夏历为基础,夏历正月,便多了个夏正。

然而,在汉武帝太初元年之前,岁首其实是不固定的,一年的第一个月也并非就是一月。

商朝以十二月为岁首,用干支纪年法称为“建丑”,而周朝以十一月为岁首,称为“建子”,再加上夏朝一月的“建寅”,统称为三建。

建,北斗七星斗柄顶端的指向。

夏朝一月被叫做建寅,而不是建子的原因在于,那时地支同样不是以子为首,而是以寅为首,到了周代才改为以子为首,而建寅便沿用了下来,另一月多发展了二名为岁首、寅月

岁首,万物起始,一切重生。

古人农历月份的称呼(古人对十二月份的称呼及来由)(3)

献岁,岁首正月

献,进。

献月,进入新的一年,是以一月。

同意还有献春,春天以农历一、二、三月为一季,所以献春进入春天,便是一月。

是以献岁发春,悦豫之情畅;滔滔孟夏,郁陶之心凝;天高气清,阴沉之志远;霰雪无垠,矜肃之虑深。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刘勰 《文心雕龙 物色》

肈春,肇,开始。初春春天的初始。都是一月。而新春,新年后的一二十天;早春,立春开始的一段时间,都不能完全算作一月。

此外,除去春夏秋冬季,又有三月一合称为一季,分别为孟、仲、季。

孟,长也。本意便有次序最大。故而一月又可称孟春

孟春月,孟春正月,正月为陬,孟陬、陬月也可为一月。

陬,角落,山脚。

古人农历月份的称呼(古人对十二月份的称呼及来由)(4)

以花命名,柳月为首

春天万物复苏,杨柳依依,总有多情人会折支银柳插在瓶头,风花雪月,吟诗作对,一月便用柳月来象征了。

古时,又有十二音律对应十二地支对应十二月份,太簇太蔟又配正月。

黄钟(子,十一月)、大吕(丑,十二月)、太簇(寅,正月)、夹钟(卯,二月)、

姑洗(辰,三月)、中吕(巳,四月)、

蕤宾(午,五月)、林钟(未,六月)、

夷则(申,七月)、南吕(酉,八月)、

无射(戌,九月)、应钟(亥,十月)。

阳月本为农历十月,但若是用作首阳、孟阳,就是一月。

阳字多义,太阳;裸露的;美目;正面;晴天;人世;鲜艳;温暖;诈伪;奇数;生长;阴阳……数不胜数。

除却上面所指出的一月别称外,还有发春、寅正、月正、上春三之日等等。

随着时代和潮流的发展,象意和事物的变化,一种对象总会有多个指代。

或许,下一次你的随口而出,也能创造一个一月的名称呢。

关注@旧事心说看更多小知识

古人农历月份的称呼(古人对十二月份的称呼及来由)(5)

#文史知识局##文化##周末开大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