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十二时辰》的口碑相当硬核,俨然是2019年上半年国产剧中的佼佼者……但依然有很多不一样的声音,为这部剧打了最低分。
他们的理由很奇葩:看不懂、不好看、没颜值、甚至“因为是TA演的所以打一星”
看第一集的时候,很多观众可能会觉得有点懵逼,毕竟相对于大多数国产剧来说,它的节奏非常快。有人说这个感觉和看《权力的游戏》第一集是差不多的,因为怕漏掉某些细节,根本不敢快进着看。
看不太懂的人,也经不住那电影般的镜头感,盛世长安活生生的展现在眼前……就凭这个,就算是没看懂也会看下去。
基本上到了第二集的时候就知道脉络走向了,随着各种小人物纷纷出场,抽丝剥茧般的扒出隐藏在长安城中的“黑势力”。
一边看,一边琢磨生涩的古代用语,回味每一帧绝美画面。哪怕是路边一晃而过的群演,也画着精致的唐妆……
不管镜头晃到哪个角落,叫不出名的小配角也都是情绪饱满随时保持在状态上。
眼睛根本不够用,谁敢快进着看。
但是,看了好几集,我发现依然还有人在弹幕发着:看不懂!要弃剧!
或者是:冲着易烊千玺来的,但是剧情好沉闷好难理解,对不起了大佬。
还有很多人在质疑李必头上的发簪。
总而言之,有一部分人认为这部剧:台词晦涩难懂,情节分散,妆容奇怪,看了好几集都不知道在演什么……
豆瓣上有很多打一星的理由是“看不懂”或者“不喜欢”看不懂和不喜欢看是两种概念。比如说一些女生可能就不喜欢看《雍正王朝》,一些男生可能不喜欢看《甄嬛传》。
即便我不喜欢看《甄嬛传》,我也不会否认它拍得非常走心。不喜欢宫斗剧情,那我就不打分。
看不懂,可能因为编剧叙事能力欠缺,导演对镜头剪辑分散这些硬伤,但也有一个原因就是——观者本身不想用脑子看剧。
《长安十二时辰》里看不懂的,大多数属于后者。
因为看不懂和不喜欢看而给《长安十二时辰》打低分,令人费解。
这样的一批人,其实就是喜欢“抠图滤镜磨皮注水偶像剧”的一批人。
他们看习惯了这些年大量放出的垃圾偶像剧——情节简单又狗血,快进2倍都不影响观看的那种。
他们被这些剧养成了完全不用脑子观剧的习惯。
他们把奇装异服和穿越服饰当成某朝代妆容,只要好看,管他符合哪个朝代。
他们只要男帅女靓谈恋爱,管他什么家国情怀与人生观。
这部剧静悄悄开播哪里来的营销
这是被注水剧毁掉的一批人,也就是冯小刚所说的——垃圾观众。
如果用垃圾分类的话,应该属于不可回收的有害垃圾。
更有很大一部分人打一星的理由是:不喜欢某个演员。比如易烊千玺的台词,一个演员的台词瑕疵竟然可以遮盖住所有的光芒。
还有认为演员吃藕的
也有喷雷佳音演技的!
还有捧一个踩一个的:
总之就是易烊千玺的台词与雷佳音的油腻拿来做对比,各有各的理,最后不约而同的打了一星。
演员真的有这么差吗?一个17岁少年初涉影视圈,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他说着拗口的台词,说到激动之处声线便有些飘,甚至冒出了哨音,口水四溅等等……
对比其他演员,易烊千玺的台词功底显然是不够的。
瑕疵就摆在这里,不承认也不行。
但仅仅只是台词的瑕疵就否认他所有的表现,未免太不公平。
在剧集里也可以看得出,千玺表现出了一种难得的少年老成的气质,对标历史上7岁便会写文的神童李泌,角色契合度已经相当高了。
周一围和他拍完第一场戏之后,就跑去跟导演兴奋的说:这孩子将来不得了,太棒了!
在拍摄这部剧的时候,易烊千玺还同时考上了中央戏剧学院,扪心自问,我17岁的时候未必会这么自律的安排自己的人生。
导演选他,除了认为他能扛起这个角色之外,还希望能够借易烊千玺的影响力吸引到更多的年轻人,让他们了解到中国的唐代文化。
希望大家都用一颗包容的心去对待认真演戏的年轻人。
雷佳音,很多人看到他就联想到了“前夫哥”,或许是之前的角色塑造得太好了,很多人一时抽离不出那个角色。
但张小敬一个9年不良帅的出身,身负血案的硬汉子,哪一点像那个皮肤白净、头发油光闪亮的前夫哥。
油腻是肯定油腻的,从死牢刚刚放出来,蓬头垢面心如死灰,你小清新给我一个看看。
这些对演技过于吹毛求疵的观众,真的是因为演技差而给了一星么?也许是真的,因为无法理解,没有体会。
看看张小敬吃水盆羊肉时,喝下第一口汤便发出心满意足的吼声——感觉这口羊肉汤在雷佳音嘴里,才给了厨师最好的尊严。
你说这是油腻和面瘫?很久没有吃饱饭好不容易尝到了人间美味的人不想跟你谈论这个。
或许那种隔着大老远吹气,吃得肩膀耸动、面相怪异夸张,才觉得演技好?
还有一部分人质疑崔器这个角色。
对于他的评价是:说话总是怪模怪样,似乎做作过头。
为了体现出这个兔唇的特征,每次开拍前,蔡鹭都要化2个小时的妆。在说话的时候,还得注意上唇被疤痕扯住的效果。
崔器的自卑来自于自己的出身,他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来自陇右道。
最新的剧集中,崔器之死让观众大呼不舍,他终于在临死之前用血迹写上了“长安”,与荣耀一同归去。
只有看下去的人,才明白崔器并不是做作——每一个人物的特征都是经过考量之后精心塑造的。
这种精心,会小到几个炭火上烘烤的饼子,
会大到长安街头风格各异的人群,海纳百川,包罗万象。
盛唐长安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很多影视作品中也都有着重刻画。
如何表现出璀璨雍华的长安城,尤其是其中的上元节,剧组耗费了无数精力,才能让镜头的每个角落都趋于完美。
虽说只是二十四个小时的故事,从筹备到播出,却花了3年。
很多观众陷入一种奇怪的价值观,他们希望从引进来的外国剧中看到质量,从国产剧中看到娱乐,这其实是一种文化上的不自信。也可以说是被烂剧给培养出了不用动脑子看剧的习惯。
因此一些已经给国产剧定位的观众,看到《长安十二时辰》突然会有一种不适应感。
导演曹盾回应关于“有些观众看不懂剧情”的问题时说道:
“我觉得这部剧的门槛其实并不高,主要是众口难调,也不要求被每个人接受”。并且举了个很形象的例子:德云社和赵本山的东西够接地气了吧,可还是有人不喜欢。
说看不懂的观众,可能更多的在于台词方面的理解。
听不懂没关系,李必直说了“我要当宰相”
其实我们小时候看《红楼梦》的时候,也会有一些似懂非懂的地方,包括《西游记》这部重播了几百遍的国产精品剧。但是当时并不影响我们看剧的热情,稍微大一点就都能看懂了。
反而现在一些小孩子,你让他们看《西游记》时,他们觉得还不如《封神演义》好看。那就更别说《红楼梦》这种出现大量古代白话文的剧了。
照说小学三年级就开始学习文言文,怎么放到了剧中就让一些人觉得“门槛高”、“听不懂”了?
说到底还是因为烂剧在培养垃圾观众。
提高观众对国产古装剧的审美,依然任重道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