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岁月中,古人们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宝藏,尤其是在诗歌领域。当我们读到那些经典的古诗词时,就会觉得自己在享受着美味的文化大餐,脑海浮现许多典雅优美的句子,或大气磅礴、或雄浑壮阔、或哀婉凄切、或沉郁悲凉……
在古代,只要是读过书的人大多都会写诗,这是读书人的一种表达情感的方式,因此即使是一些比较奇怪的职业,也能够写出一些优秀的诗。例如,在诗词史上,有许多作者都是佛法高深的僧人和尚,例如苏轼的好友佛印禅师,再譬如贾岛、寒山等,都是十分著名的诗僧。
而根据清代文学家厉鹗编纂的《宋诗纪事》中记载:宋代有一位法号叫志南的和尚,仅是写过一首七言绝句,就已经奠定了他在诗坛上的地位,不仅后来的朱熹很喜欢这首诗,而且到了现代的朱自清为也在其文章《春》中引用过,可谓从古代红到了现代。
《绝句》
〔宋代〕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宋诗纪事》总共100卷,收录宋代诗人3812人,书中对宋诗的作者列有小传,用“以事存诗,以诗存人”的方式记录宋代诗人和他们的生平轶事。而有关诗人传记的事情,列于作者小传之后、诗之前;有关诗的故事,则列于诗之后。可以说这是一本研究宋代诗人和诗歌的重要文献。关于志南的生平,《宋诗纪事》一书中没有更详细的记载,而且书中也仅仅记载了志南的这一首诗。但就凭借这短短的一首诗,以及其对早春二月的细腻感受和真切描写,把自己的名字载入了宋代诗史,让人不得不赞叹其文字的功力。
志南和尚的这首小诗,写他在微风细雨中拄杖春游的乐趣。
这首诗的首句“古木阴中系短篷”叙事,交代了诗人遇到了一个极其美好的自然环境,忍不住停下来细细观赏:一条弯弯的小河蜿蜒于树林之中,在长有参天古木的岸边,诗人系好了船篷,然后上岸春游。
第二句“杖藜扶我过桥东”是写诗人拄杖行走,诗中却说“杖藜扶我”,这是将藜杖人格化了,仿佛它是一位可以依赖的游伴,默默无言地扶人前行,欣欣然通过小桥,一路向东而行。古诗里的“东”,有些时候便是“春”的同义词,东风专指春风,如李煜“小楼昨夜又东风”。诗人过桥东行,正好有东风迎面吹来,增加了诗意。
三四两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通过自己的感觉来写景物。诗人在这里仅用了几个字:“杏花雨”、“杨柳风”,就把春天的世界捧在了你的面前。以“杏花”、“杨柳”两个名词来作定语,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风、春雨的特质。这雨不是盛夏的滂沱暴雨,也不是晚秋的绵绵淫雨,而是杏花时节“如牛毛、如细丝”的迷蒙春雨,像一首抒情诗,像一支小夜曲,笼罩了刚刚苏醒的万物;而那风,也不是塞北狂风,呼啸狂吼、席卷而过,她是温柔的、和暖的江南春风,在杨柳婆娑的舞姿里,你感受着她的颤动。
不仅如此,“杏花”、“杨柳”还是二个美好的意象,是指引读者神思遐想的航标。在她们的导引下,你步入了那红的像火、粉的似霞、白的如雪的色彩缤纷的世界,步入了芳草青青、万树新绿的那充溢着春的气息的天地。在杨柳枝下,你是否听到了河水的音响?在杏花枝头,你是否听到了蜂儿的歌唱?
纵观这首诗,写春天美景,没有一般地描绘花开鸟鸣,主要写了春天的风雨。春风春雨也本是人们常见的现象,作者却写得有色有味,真切切感人。表现了作者体察的细腻和笔下的功夫。看得出,看似浅显的词句是经过精心锤炼的,因而韵味十足。他重点从感觉入手,写自己春游的喜悦心情,表达对生活的热爱,也为读者展现出春天无限美好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