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孟子三章》拓展阅读,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八上?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八上(初中语文八年级上文言文拓展阅读孟子三章)

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八上

八上《孟子三章》拓展阅读

(一)苏武牧羊

律①知武②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毡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③。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注释】①律:指卫律,原是汉朝大臣,投靠匈奴。②武:苏武。③羝di:公羊。④去:同"弆"ju ,收藏。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 )单于 (2)乃( )武

(3)与旃毛( )咽之 (4)羝( )乃得归

2."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单于愈益欲降之 B、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 C、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翻译划线句子(2分)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这段文字表现出苏武崇高的民族气节。表现出的骨气(用孟子的名言填空)。\\你认为文中的苏武是大丈夫吗?请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看法。(2分)

(二)慎其所处

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①也日益,赐②也日损。"曾子曰:"何谓也?"子曰:"商也好与贤已者处,赐也好不若已者。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所使,不知其地视其草木。故日与善人居,如入兰芝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③矣。与不善者居,如入鲍鱼之肆④,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⑤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选自《孔子家谱》)

【注释】①商:卜商,字子夏。②赐:端木赐,字子贡。③化:同化,与……趋向一致。④鲍鱼之肆:指代污浊的环境,也比喻恶人聚集的地方。鲍鱼,咸鱼;肆,店铺。⑤漆:墨漆。

1.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久不闻其香 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b.曰与善人居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c.则商也日 增益其所不能 d.与不善人 天下之广居

2.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②故日与善人居,如入兰芝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

3.从文中加粗的句子中总结出一个八字成语,来概括君子要"慎处"的原因。这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

4.人是需要朋友的。请结合君子"慎处"的观点,结合"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内容,简要谈谈你认为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朋友?

(三)太宗论盗

上①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止,上哂②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③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④,路不拾遗,外户⑤不闭,商旅野宿焉。

注释:①上:唐太宗。 ②哂(shěn):讥笑。③切:逼迫。④平:太平。⑤户:大门。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⑴或请重法以禁止 ⑵朕当去奢省费

⑶轻徭薄赋 ⑷安用重法邪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两个词语。

⑴路不拾遗:

⑵商旅野宿:

3.短文中唐太宗认为"止盗"应采取什么措施?

(四)天地间之祸人者

天地间之祸人者,莫如多①;令人易多者,莫如美。美味令人多食,美色令人多欲,美声令人多听,美物令人多贪,美官令人多求,美室令人多居,美田令人多置,美寝令人多逸,美言令人多入,美事令人多恋,美景令人多留,美趣令人多思,皆祸媒②也。不美则不令人多,不多则不令人败。

予有一室,题之曰"远美轩",而匾其中曰"冷淡"。非不爱美,惧祸之及也。夫鱼见饵不见钩,虎见羊不见阱,猩猩见酒不见人,非不见也,迷于所美而不暇顾也。此心一冷,则热闹之景不能入;一淡,则艳冶之物不能动。夫能知困穷、抑郁、贫贱、坎坷之为详,则可与言道矣。

【注释】①多:过度。②媒:导致,招致。③匾:用作动词,挂匾。

1.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语。

(1)而匾其中曰 其: (2)可与言道矣 言:

2.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非不爱美,惧祸之及也。

3.概括说一说第一自然段中作者表述了怎样的观点。(用自己的话回答)

(五)张仪①受辱

张仪者,魏人也。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②,苏秦自以不及张仪。张仪已学而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醳③之。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仪曰:"足矣!"……张仪既相秦,为文檄④告楚相曰:"始吾从若饮,我不盗而⑤璧,若笞我。若善守汝国,我顾⑥且盗而城!"

(选自《史记》)

【注释】①张仪:与苏秦同为战国时期政治家、外交家和谋略家。②学术:学习游说之术。③醳(shì):通"释",释放。④檄(xí):征讨的文书。⑤而:你的。⑥顾:却,反而。

1.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 / 吾从若饮 B. 俱事鬼谷先生 / 见往事耳

C.不及张仪 / 及鲁肃过寻阳 D. 张仪既相秦 / 为文檄告楚相曰

2. 用三条"/"给下列句子断句。

共 执 张 仪 掠 笞 数 百 不 服 醳 之 。

3.请结合孟子的看法或者自己的看法,对选文中的张仪作一点评价。

(六)

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①,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选自《孟子》)

【注释】善士:品德高尚的人。

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一乡之善士 / 陈康肃公善射 B. 一国之善士 / 敌国外患

C.以友天下之善士 /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D. 是尚友也 / 礼尚往来

2.用三条"/"给下列句子断句。

颂 其 诗 读 其 书 不 知 其 人 可 乎 ?

3.请根据短文内容,概括孟子交友的原则。

=======================================

拓展阅读《孟子三章》(一)苏武牧羊 参考答案:

(1)报告、禀告 (2) 囚禁 (3) 一起 (4)喂奶/产子/产奶/哺乳

2、D

3、苏武手持汉节放羊,由于每天从早到晚的把握,节毛都落尽了。

4、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翻译:

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可胁迫投降,报告了单于。单于越发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苏武囚禁起来,放在大地窖里面,不给他喝的吃的。天下雪,苏武卧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几日不死。匈奴以为他是神仙,就把苏武迁移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让他放牧公羊,说等到公羊生了小羊才得回归汉朝。同时把他的部下及其随从人员常惠等分别安置到别的地方。苏武迁移到北海后,单于断绝了他的粮食供应,只能掘取野鼠所储藏的野生果实来吃。他拄着汉廷的符节牧羊,睡觉、起来都拿着,以致系在节上的牦牛尾毛全部脱尽。

拓展阅读《孟子三章》(二)慎其所处 答案:

B

2.译句:因此君子一定要小心谨慎地选择与自己交往的人。

3.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4.交朋友要谨慎。要交益友,不交损友。(能说明这一意思即可)

译文:

孔子说:我死之后,子夏会比以前更有进步,而子贡会比以前有所退步"曾子问:为什么呢?"孔子说:子夏喜爱同比自已贤明的人相处,(所以他的道德修养将日有提高);子贡喜欢同才质比不上自已的人相处,(因此他的道德修养将日见丧失)。不了解孩子如何,看看孩子的父亲就知道(孩子将来的情况)了,不了解本人,看他周围的朋友就可以了,不了解主子,看他派遣的使者就可以了,不了解本地的情况看本地的草木 就可以了。所以常和品行高尚的人在一起,就像进入芝兰散满香气的屋子里,时间长了便闻不到香味,但本身已经充满香气了;和品行低劣的人在一起,就像到了卖咸鱼的店铺,时间长了也闻不到臭了,但本身却也有鱼的腥臭味了;放丹砂的地方时间长了会变红,放漆的地方时间长了会变黑,因此真正的君子必须谨慎的选择自己居处的环境。

拓展阅读《孟子三章》(三) 《太宗论盗》参考答案

1.解析:本文篇幅短小,把握重点词语即可理解全篇。本题的四个词语皆为重点。答题时,应结合原句来理解,还可联系我们所积累的课内文言文中与之相关联的词语,辨析含义及用法。

答案:(1)有人 (2)去除 (3)减轻 (4)怎么(哪里)

2.解析:这是两个流传至今的成语,理解第一个词语要先突破"遗"的含义,第二个词语抓住"商旅"的含义。

答案:(1)遗失在路上的财物无人拾取。(2)商人旅客在野外露宿。

3.解析:解答本题,可从选文找出回答该题的原句,当有人建议以重法禁止时,唐太宗却不以为然,他认为应采取"取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的措施,这样才能解决根本性的问题。

答案:取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

翻译:

皇上与群臣议论怎样禁止盗贼。有人请求使用严厉的刑法来制止。皇上微笑着说:"老百姓之所以去做盗贼,是由于赋税太多,劳役、兵役太重,官吏们又贪得无厌,老百姓的饥饿逼迫上身,所以就顾不得廉耻罢了。我们应当去掉奢侈,节省开支,减轻徭役,少收赋税,选拔和任用廉洁的官吏,使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余,那么他们自然就不会去做盗贼了,何必要用严厉的刑法呢!" 从这以后,过了几年,天下太平,没有人拾别人掉在路上的东西(给自己),大门可以不关,商人和旅客可以露宿。

拓展阅读《孟子三章》(四)《天地间之祸人者》参考答案

1.(1)其:代词,指代前面的"室"。(2)言:谈论。

2.并不是不爱美,而是担心灾祸降临。

3.美使人追求过度,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招致灾祸的根由。

【译文】

天地间害人的,就是多;让人想多要的,就是美。美味令人多食,美色令人多欲,美声令人多听,美物令人多贪,美官令人多求,美室令人多居,美田令人多置,美寝令人多逸,美言令人多听,美事令人多恋,美景令人多留,美趣令人多思,这些都是灾祸的媒介。不美则人不会多要,不多则不会带来灾祸。我有一室,题名为"远美轩",其中有一匾,题"冷淡"二字,非不爱美,而是害怕灾祸临头。鱼见饵不见钩,虎见羊不见阱,猩猩见酒不见人,不是看不见,而是迷于所喜欢的东西而无暇顾及其余。此心一冷,则热闹之景不能入;一淡,则艳冶之物不能动。如果能认识到困穷抑郁、贫贱坎坷是吉祥,则可以和他谈道了。

拓展阅读《孟子三章》(五)《张仪①受辱》【答案】

1.A(都是"起初"的意思;B.侍奉/历史;C.比/等到;D.做相国/相国)

2.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醳之。

3.开放式:例1,张仪被诬陷后,受到鞭笞,但他并不屈服,可见他是一个顽强不屈的人;张仪受辱后,得知自己的舌头还在,便心安地说"足矣",可见他是一个乐观自信的人;张仪为秦相后,公开告诉楚相将要攻打楚国,可见他是一个光明磊落的人。例2,张仪在诸侯间进行游说,可见他揣摩主上心理,善用妾妇之道,摇唇鼓舌,卖弄辩才。

参考译文:

张仪是魏国人。起初曾经和苏秦一起侍奉鬼谷先生,学习游说之术,苏秦自己认为比不上张仪。张仪学习完了之后,在诸侯间进行游说。曾经跟随楚国的相国赴宴,后来楚国的相国丢失玉璧,门下的人猜疑是张仪,说:"张仪贫穷没有德行,一定是这人偷盗相公的玉璧。"一起抓住张仪,打了几百下,张仪不承认,放了他。他的妻子说:"唉!你要是不读书游说,怎么会受这样的侮辱呢?"张仪对他的妻子说:"看我的舌头还在不在?"他的妻子笑着说:"舌头在。"张仪说:"够了。"……张仪做了秦的相国之后,发布征讨文书告诉楚的相国说:"当初我跟从你赴宴,我没有偷盗你的玉璧,你打我。你好好守着你的国家,我就要偷走你的城!"

拓展阅读《孟子三章》(六)"孟子谓万章"【答案】

1.B(都是"国家"的意思;A.优秀的/擅长;C.交友/朋友;D.上/注重)

2.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3.结交天下善士;天下善士"未足"就结交古人;结交古人要论世知人。

【参考译文】

孟子对万章说:"一个乡的优秀人物就和一个乡的优秀人物交朋友;一个国家的优秀人物就和一个国家的优秀人物交朋友;天下的优秀人物就和天下的优秀人物交朋友。如果认为和天下的优秀人物交朋友还不够,便又上溯古代的优秀人物。吟咏他们的诗,读他们的书,不知道他们到底是什么人,可以吗?所以要研究他们所处的社会时代。这就是上溯历史与古人交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