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氏家族多少年历史(晏氏廉俭忠烈孝)(1)

江西省进贤县文港镇晏殊故里沙河村晏氏家庙建于北宋庆历年间,仁宗皇帝御书“衮绣堂”褒奖当朝重臣晏殊。

晏氏家族多少年历史(晏氏廉俭忠烈孝)(2)

今年7月,记者到山东省济南市大明湖畔晏公庙采访。

晏氏家族多少年历史(晏氏廉俭忠烈孝)(3)

位于玉林市东明社区晏李村的晏大夫祠,建于清朝嘉庆年间,传承两百余年至今。

晏氏家族多少年历史(晏氏廉俭忠烈孝)(4)

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晏城镇晏婴祠。

晏,在百家姓排名第241位,而今翻阅一卷一卷泛黄的旧谱,跨越千年的氏族文化传承,晏姓以一种血缘文化的特有形式见证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据玉林市公安局统计,截至2016年底,玉林市辖区内晏姓户籍人口为6827人。晏姓虽小,然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名人辈出。玉林东街晏氏族人世居南流江边俯首农桑诗书继世,世代繁衍,敦孝弟以重人伦,和乡党以息争讼,重农桑以足衣食,尚节俭以借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训子弟以禁非为,明礼让以厚风俗。这种融进骨血的历史积淀,与南越文化水乳交融而后继发展。

晏子家训

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与天地并。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也。君令而不违,臣共而不贰,父慈而教,子孝而箴;兄爱而友,弟敬而顺;夫和而义,妻柔而正;姑慈而从,妇听而婉;礼之善物也。

姓氏来源

晏姓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晏姓起源多元而有序,归纳起来主要有三大类渊源:

第一大类系出姜姓,为炎帝之后。炎帝生于姜水,故以“姜”为姓。炎帝姜姓氏族数传至共工、伯夷二代辅大禹治水有功,因源于炎帝之后,共工复赐姜姓。大禹治水功成,伯夷功高,被封邑于吕城(今河南南阳),其后人即以吕为姓。再数传至齐太公姜子牙,姜姓,吕氏,名尚,他以文韬武略、以首功封齐,创建了齐国的千载基业。据《史记·管晏列传》记载,春秋时期,莱国夷维人姜弱为齐国大夫被分封于“晏”,即现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晏城镇,此后便以封邑为姓,史称晏桓子。晏桓子历任齐懿公、惠公、顷公、灵公四朝大夫,官至左正卿,其子晏婴是中国历史上与管仲并称的贤相。晏氏的后裔子孙中,多沿用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世代相传至今。姜姓晏氏的历史大约2600多年。

第二大类系出于子姓,起源于黄帝裔孙帝喾高辛氏之子契的系统,称号玄王。十四世商成汤建立商朝。根据《叔夷钟》和《左传》等记载,晏氏乃商汤王后代,晏氏出自宋公室子姓,西周初年封于宋国(今商丘一带)叫“晏”的食邑,后裔以邑为氏。春秋时宋穆公曾孙子弱,因政治避难迁入并仕于齐,后被分封于“晏”,便以封邑为姓。现今,晏氏族人大多尊奉晏弱、晏婴为得姓始祖。

第三大类系出姬姓,为黄帝之后。来源有两个分支,其一相传黄帝裔孙帝喾之裔称“八元”中有司乐名臣晏龙,辅佐帝喾、帝挚,至帝尧执掌天下时,晏龙因是三朝元老为其重臣,所出治理天下之策,即用礼乐教化民众。晏龙被认为是姬姓晏氏的得姓始祖。其二出自帝王颛顼高阳氏裔孙陆终子第五子晏安。陆终生了六个儿子,依序为昆吾、岑胡、彭祖、合人、晏安、季连。这六个人是中华民族姓氏演进史上十分重要的人物,他们的后代,分衍出了许多重要的姓氏。据战国时期赵国《世本》中记载:“晏,陆终子晏安之后。”在古代,人们称“天清无云”为“晏”,因此其名又叫作“晏”,亦称“晏安”。“晏”在古代实际上与“安”字义相通,可通假互用。在晏安的后裔子孙中,称晏氏、安氏,世代相传至今。

晏姓人口

据玉林市公安局统计,截至2016年底,玉林市辖区内晏姓户籍人口为6827人。

主要宗支在玉分布情况

历史上,晏姓形成过齐郡、济阳、太原、东海等郡望。晏姓的堂号除与郡望同名外,其中以“廉俭”和“久敬”堂号最为著名。“廉俭”和“久敬”二堂号均典出春秋时期齐国晏婴。光绪辛丑年创刻的《晏氏族谱》记载,分布在玉林的晏氏宗祠、晏贤孝祠、晏元捷祠和晏大夫祠中,分别有“久敬堂”“象思堂”和“肹蠁堂”。其中,“肹蠁”一词则延伸为子孙发祥、恩泽长留、兰桂齐芳、连绵不绝之意。

据光绪辛丑年创刻的《晏氏族谱》记载,鬱林分支始祖雅蓭公讳孟宽,原籍江西省临江府新喻县(现江西省新余市),岁贡生,敕授修职郎,早年宦游西粤,振铎容城,任容县教谕。于明朝洪武七年(1374年)来宦训士,暇偶游鬰林,见其风俗淳厚,闷闷乎有大古之风焉,且挂榜东峙,五岗南耸,八叠嵘西,寒山镇北,两江夹送,四兽开围,兼之近有紫泉之瑞,远有水月之幽,山川之秀,土地之腴,固中原之美里也,乃喟然叹曰:“四海之内皆兄弟,则四海之内非吾家乎?矧风俗之淳,玉土之沃!”解绶日慨然无归志,遂卜州东门外梯云坊,并第而居是为始祖。勤农桑,乐田里,处世慈和仁厚,礼士尊贤,所不去于怀者,双亲尚未窀穸,厥后还乡葬亲,竟殁于旧第,以故坟墓不存于鬰。今晏氏子孙日衍螽斯者,皆公之善为裕后也。

广西玉林东街晏氏宗亲从江西新余界水乡晏家村迁徙到玉林东街定居(今玉州区金城商厦、小天鹅宾馆一带),至今已有643年,繁衍24代。据记载,第三世祖兴阳公始生三子,长子东晓公世居东街,次子朝佐公分居大水村(今茂林镇),及九世初寅公由东街迁居菓山塘(今茂林镇)。至龙塘村一支,乃十三世斯洺公由东街排坊脚迁居。数百年来,晏氏贯以诗书继世,耕读传家,人才辈出。在明清科第中,东街晏氏族人中共有98人名列榜单;近代以来,东街晏氏族人中,大学生彬彬济济,大多数人为传道授业的教育工作者,也不乏悬壶济世的医疗工作者。

族谱

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文港镇沙河村《东南晏氏世系纲领总图》一卷,第一世至第二十五世(第十八世孟宽公世迁居鬱林,为鬱林第一世,其后人八代记载于总图);

晏氏族谱,第一世至第二十四世,光绪辛丑年创刻玉林晏氏久敬堂家谱一卷,1993年第4次修谱;

樟木晏氏族谱一卷(待考);

塘基晏氏族谱全一卷(待考)

玉林最早宗祠

最早的晏氏宗祠建于清道光初年(1821年),五属宗祠旧址在鬰林州城东门内五通社街,即原玉林县解放路第二人民电影院斜对面,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曾为玉林镇政府,现宗祠已不复存在,为玉州区繁华商业步行街。据载,该宗祠系纪念雅蓭、景茂二公,永为祀典香灯之用。凡遇大举之年,恭行祭礼,必以读书功名显达者方可主祭。

《久敬堂记》描述:久敬堂坐北向南,虽足藏祧而规模卑陋,随于光绪乙酉年(1885年)众举汝先君暄庭公督司其事,平基竖造,堂宇一连三座,礼亭一所,后廊数间,左廊厨房一间,马厩数楹,右廊蝉联而下,并建瓦铺一间,堂成号为久敬,盖以为吾族先世齐大夫处有实录也。

主要宗支迁徙路线

晏姓先人历仕齐国,其后裔逐渐播迁至齐都所在地——今山东临淄一带繁衍兴旺,成为当地望族。魏晋南北朝时期,渐播迁至黄河中下游各地,并有南迁于湖北、安徽、江苏、浙江等地者。唐之中后期,藩镇割据,宦官当权,王权旁落,加之黄巢起义,长安陷落,唐僖宗亡命蜀地,有晏姓随之入蜀并落籍。五代十国之乱世,更加剧了晏姓南迁的步伐,湖南、江西等地均有晏姓入居。晏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约占全国晏姓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南宋至元,夷族人侵于江南,则加速了晏姓族人迁入南方的其他省份的步伐。明朝初年,山西晏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奉旨被迁于山东、河北等地。明朝时期,江西仍为晏姓第一大省,其次分布于四川、湖北、湖南、江苏、贵州、河南等地。明末,相传张献忠屠川,川地人口锐减。清朝康熙年间的“湖广填四川”大规模的移民有两湖之晏姓入居今四川、重庆,此间亦有福建、广东等地之晏姓入迁台湾。清康乾年间及其后,迁于山东之山西晏姓以及山东本省之晏姓有闯关东进入东北三省者。历民国至今,晏姓在全国分布之地愈广。

玉林分支的迁徙路线:山东省齐河县--江西省进贤县、界水乡——广西玉林。

本姓人自评

晏姓虽属当今较罕见姓氏,然而晏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名人辈出,各领风骚,刚正不阿,世所倚重。晏婴、晏殊和被誉为世界著名的中国平民教育家的晏阳初堪称为晏氏发展史上三大丰碑,专家学者还建议将晏婴的伟绩和美德,列为当代党政干部廉政建设的教材。近现代,晏氏家族还涌现了大批精英名人、革命先烈,他们或驰骋五洲四海,或反哺乡梓故园,同样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家风淳朴,雨润万物。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晏姓虽小,晏氏良好的家风源远流长,成为晏氏家族最宝贵的财产,是每个家族成员自豪感的源泉,是每个家庭成员“三观”的基石。这既是文化的回归,也是一种历史智慧的挖掘与重建,成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玉林东街晏氏宗亲代表晏国全)

专家评点

晏姓族群在全国姓氏人口中排名241位,在玉林也仅有数千人。人口不多,却是一个亮点纷呈的族群。

春秋时代,晏姓称盛于齐。尤其是名臣晏婴,连任齐国三朝正卿,辅政50多年。他节俭力行,谦恭下士,一日三谏,建言中肯,共创齐国盛世。盛于齐国的晏氏,随着时代的推移,不断向南播迁。以江西为最多,约占全国晏姓人口的一半以上。

南迁的晏姓族群,勤农耕,继诗书,贤才辈出。玉林晏姓人口不多,其祖先孟宽公早年宦游粵西,曾任容县教谕。他见玉林民风淳朴,慕山水形胜,便定居玉州,还有后裔散居于福绵、陆川、贵港等地。自江西入迁的晏姓族群,重农桑,乐田里,诗书继世,在明清科第之中,曾有98人名列榜单。这可谓名列书贤,共振家声。

“武死战,文死谏”,这是中国忠臣良将的优良传统。廉洁忠烈孝,诗书绵世泽。玉林晏姓族群牢记祖宗遗训,弘扬祖德,崇文好学,积极参与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有的成为玉林产业集群的领头羊,有的传道授业,与时俱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玉林市客家海外联谊会副秘书长赵彦行)

语言风俗

玉林话,属粤方言桂南系的一种次方言,保留了古西瓯族群的音调较多,据语言专家认定古词汇在全国是较老的。

玉林分支居址

东街村州城东门外。本族前明世居于此,今除迁徙各处外。十世朝岳居东街塘墩,即旧日之家塾也,今名排坊脚。九世朝龙后裔居东街之下地。十二世元曔居东街凤排塘。十三世鸿诰后裔居东街四塘又名三姐塘。

大水村茂林甲,离州城二十里。四世匡国后裔由东街祖基迁居。

菓山塘村豸塘甲,离州城三十里。九世初寅后裔旭、旭畅、旭昭由东街祖基迁居。

长淇村西门外,离州城八里。十一世致僯迁居祖基所在。

城隍墟州城北门外,离城九十里。十二世齐贤由东街祖基迁居。

太平坡豸塘甲,离州城二十三里。十三世斯善由东街祖基迁居。

龙塘村荔枝甲,离州城二十五里。十三世斯洺由东街排坊脚迁居。

旺塘村茂林甲,离州城二十里。十四世广聚由菓山塘迁居。

贵县十五世廷杰、廷楠、廷柏由东街排坊脚迁居。

图腾与家花

图腾:目前主要有玄鸟、龙和晴朗的天空三种说法——

玄鸟:商汤后裔,殷商民族以玄鸟为图腾。商族与东夷关系极为密切,其本身就是东夷(夷维)族的一支。《诗经》《楚辞》《吕氏春秋》等,都有关于“玄鸟生商”的传说,如《诗鸟》载:“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

龙:黄帝的后裔,龙图腾的族人。晴朗的天空:“晏”本义是晴朗,空中无云,引以称“安宁”。《汉书侯王表》谓“海内晏加”有平静、安逸之义。晏氏以晴朗的天空为氏族崇拜的图腾,以安宁的生活为氏族理想。

家花:相传晏墉曾于住处种植一树茶花,次年茶树分两枝,上枝结了七个茶籽,下枝结了八个茶籽。后来就有“七子上蒙山,八子下江南”的故事:即一株茶树(墉公之子延昌公),分二枝(延昌之二子晏郜和晏邵),上枝七个茶籽(晏邵七子:麒、鸾、清、先、珍、明、生),下枝八个茶籽(晏郜八子:旦、固、谏、情、亮、聪、贞、渐)。遂定茶花为东南晏氏家花。

历史名人

晏氏家族多少年历史(晏氏廉俭忠烈孝)(5)

晏婴

晏婴(公元前578年-公元前500年),字平仲,夷维人,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被晏氏族人大多尊奉为得姓始祖。

晏氏家族多少年历史(晏氏廉俭忠烈孝)(6)

晏墉

晏墉(835年-891年),字仰高、又字宗道,唐懿宗咸通十年己丑科进士及第,列第十二名,为江西东南晏氏第一世祖。娶王氏,封夫人。生一子晏延昌。晏延昌生二子:长子晏郜、次子晏邵。晏邵生七子上蒙山(江西高安市),晏郜生八子下江南,繁衍分迁至湖、广、川、陕、云、贵、浙、苏等全国各地。郜公支传至为第五世,为北宋宰相、著名词人晏殊,第六世为北宋著名词人晏几道,后世称其父子为"大晏小晏"。他们两人的词不仅在宋代名震一时,就是在整个词史上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宰相 江西东南晏氏第五世 晏殊(991年—1055年),字同叔,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同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官至右谏议大夫、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兵部尚书,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病逝于京中,封临淄公,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晏殊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亦工诗善文,原有集,已散佚。存世有《珠玉词》、《晏元献遗文》、《类要》残本。

词人 江西东南晏氏第六世 晏几道(1038年—1110年),北宋著名词人。字叔原,号小山。晏殊第七子。历任颍昌府许田镇监、乾宁军通判、开封府判官等。性孤傲,中年家境中落。与其父晏殊合称“二晏”。词风似父而造诣过之。工于言情,其小令语言清丽,感情深挚,尤负盛名。表达情感直率。多写爱情生活,是婉约派的重要作家。有《小山词》留世。

父廉 玉林东街晏氏六世祖 晏景卿,字丽南,由郡廪生,应万历壬午科中式第十二名举人,敕授文林郎,诰授奉政大夫,以廉洁出名。任浙江杭州府仁和县教谕,除直隶扬州府保应县教谕,提升南京池州府青阳县大尹,寻转广东琼州府海防同知。凡所至俱有惠政,祀名宦,亲病躬身侍药饵,忘寝室,两目既废,犹强盥栉,以慰亲心。其兄无子嗣,祭无田,毅然以己子承祧,捐己产立之,以绵兄嗣。宦成后与缌服之亲,一亩之宅同居,惟以简朴示后人,载省志,邑人咸羡。其持身虽俭,凡乡邻之穷乏者,推解必周。离任之日,攀辕而送者数千人,车马不能前,且有泣下数行者。殁之日遇豸塘岭诞期演戏,闻着凄然散尽,当时以为实录祀乡贤乡评,载州志,奏准奉旨建坊,坊额题云:崇祀宫墙握枢海国。八字坊在鬰林州东门外上东圩。

子孝 玉林东街晏氏七世祖 晏然文,字原粹,由廪生,应天启丁卯科中式第三十二名举人,以孝悌出名,敕授文林郎,敕赠承德郎,任山东兖州府邹县知县,曲阜知县。治行卓异,孝友著称州志(鬰林州志·卷十五·人物列传·乡贤孝子)——侍父疾目不交睫者累月,涕泣过节,几至失明。后以丧母继母灭性,不能终三年之丧毁瘠而卒,载省志让产伯仲,自奉萧然,士民贤之。

报国 玉林东街晏氏第十六世裔孙 晏福标,抗日阵亡烈士。晏福标年长即参加军旅,思想进步,作战勇敢,冲锋陷阵每身先士卒,任国民革命军第46军新编第19师第56团少校营长,对士兵关怀爱护,军纪肃清,诚为一优良之军官也。于1944年在衡阳保卫战中血战殉国。

育人 玉林东街晏氏第十八世裔孙 晏育明,广州宏英英文专科学校毕业,辛亥革命推翻满清后废科举,兴新学。历任鬰林、都安、容县、北流、藤县、博白等地的中学教师,于1923年在鬰林城区创办鬰林第一所鬰林县乙种工业学校,后改名为东厢职业学校。后来又创办育才中学并任校长,系鬰林兴办新学最早者之一,为开拓鬰林手工纺织业前景,培养了500多名技术人员。

廉俭忠烈孝 诗书绵世泽

“武死战,文死谏”历来是中国忠臣良将的传统。武将固守边疆,以战死沙场、马革裹尸为荣,文官治国安邦,向君王进言的最高境界,就是“以死相谏”。在中国历史上,以给君王提意见而闻名后世的,一个是唐朝的魏征,一个就是春秋时期的晏婴。晏婴是一个向君主提意见的“专业户”,在记载晏婴言行的历史典籍《晏子春秋》中的215个故事,大部分都是晏婴在提意见,从内政到外交,从做人到做事,从学习到享乐,话题丰富多样,他还曾经创造过一日三谏君王的历史佳话,备受后世统治者崇敬。晏婴作为齐国一代名相,辅政四十多年,齐景公有言曰:“无晏婴政不清,无田穰苴国不宁。”这说明了晏婴在齐国历史上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司马迁为后人记载了一个毕生忠国、节俭自律的开明君子形象,可以看得出司马迁是带着深深的敬爱之情来写的。他在《史记·管晏列传》的结尾处赞叹道:“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大意是说:我已被晏子的品格所打动,假使晏子现在还活着的话,我司马迁都很高兴为他执鞭赶车。

后世人对晏婴也非常崇敬,对于他的足智多谋和高风亮节都表示了深深怀念。2500年后的今天,记者来到山东省采访时发现,济南市大明湖畔、德州市齐河县仍保留有晏公庙、晏婴祠供游人瞻仰,德州市齐河县、淄博市临淄区一带的百姓仍以“晏婴”为当地学校、公园、满街的自营商铺和主要街道命名。齐河县城火车站仍旧叫晏城火车站;淄博市临淄区的晏婴公园在重要地段设置了用青铜、铸铁、石材等各种材料塑造了“晏子使楚”“金壶丹书”“和而不同”“筑台济民”及“晏子谏君”等景观雕塑,以表达对晏子的崇敬之情。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在许多伤离怀远之作中,婉约派词人晏殊的这一首《蝶恋花》颇负盛名。著名学者王国维认为,古代文学作品往往是借表面上的男女相思之情,来写君臣家国之感,晏殊这首词很有可能也把自己与这个国家的关系写在了里面,包含着一个士大夫对自己生命的定位,对于自己理想的追求。这就是《人间词话》中的“忧生”与“忧世”。忧生是对生命的忧患,抒写个体对生命的理想、焦虑、追求、失望。而忧世是对人世的忧患,以抒写人情世态、展示人世百相为底本,揭示人世的困厄、艰难、凋敝。中山大学彭玉平教授在作客《百家讲坛》中指出,在北宋新党和旧党矛盾、地域歧视观念极强的政治生态中,早慧谨慎、官拜宰相、位极人臣的晏殊也曾三次被贬谪,《蝶恋花》这首词可能就写于他在处于政治困境的时候,面对如烟的往事和世事的艰辛,壮志难酬,心绪难平,表达了他对于国家现实状况和未来发展的忧虑,以及对自己命运中看不到希望、不可把握未来的前路茫茫的担忧。晏殊从政40年,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始终秉持清廉正直的为官理念,举贤荐能,直言上谏,支持改革,重教兴学,成为历史上为数不多的贤吏名相。晏词所蕴涵爱国、忧国的思想和社会意义远大于寄情相思。

惆怅与感伤,隔着千年的历史长河回眸遥望,书香纸墨间都洋溢着浓郁的化不开的忧愁,遥远的叹息声似乎还依稀可闻。晏,在百家姓排名第241位,而今翻阅一卷卷泛黄的旧谱,跨越千年的氏族文化传承,晏姓以一种血缘文化的特有形式见证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一湾江水绿,玉林东街晏氏族人世居南流江边俯首农桑诗书继世,世代繁衍,敦孝悌以重人伦,和乡党以息争讼,重农桑以足衣食,尚节俭以借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训子弟以禁非为,明礼让以厚风俗。这种融进骨血的历史积淀,与南越文化水乳交融而后继发展。服民以道德,渐民以教化。清光绪年间编撰的《鬰林州志》上也记载了晏景卿和晏然文的忠孝故事,1993年编撰的《玉林市志》也记载了晏家后人传道授业、保家卫国的事迹。

进入新世纪,国家繁荣强盛,社会迅猛发展,晏氏族人与时俱进,生活改善,素质提高,坚持崇文好学之传统,深求精研,多才多艺,或从事文教科卫体,或投身工农商学政。崇德向善、见贤思齐、明德惟馨的晏氏优良的家风恰似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世代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中培育了族人勤俭、智慧、开拓的人文品格,也催生了后人事农、尚学、崇商的地方传统。“廉俭忠烈孝,诗书绵世泽”也成了晏氏一族的立家之本。为弘扬祖德,传授家音,玉林东街晏氏家族自1993年起,每年的正月十八均举办敬老尊贤爱幼节活动;为宣扬家族中的好人好事,还编印了《广西玉林东街宗亲情集锦》,以铭记公德,激励后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