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勤余《普罗米亚》的主角加洛和里欧被同伴扔到湖里冷静一下,却意外地碰到了教授的全息影像教授不光把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告诉他们,还免费赠送给他们好使的新装备,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天选之人是所有羁绊各一个吗?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天选之人是所有羁绊各一个吗(哪有什么天选之子)

天选之人是所有羁绊各一个吗

作者:李勤余

《普罗米亚》的主角加洛和里欧被同伴扔到湖里冷静一下,却意外地碰到了教授的全息影像。教授不光把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告诉他们,还免费赠送给他们好使的新装备。

有没有觉得很眼熟?在一般的文艺作品里,常有这样的桥段。一位大侠意外掉入谷底,总会得到一本武功秘籍或者是一位高人的指点,接着当然是功力大增,把反派打得落花流水。

但剧情进行到这里,《普罗米亚》突然开始不按套路出牌了——

他们问教授:万一我们打不赢怎么办?教授回答:那地球就毁灭了。他们再问:为什么特意选择我们?教授的回答更绝了:我没有选你们啊,只是看你们正好路过。

主角与教授的相遇是本片的重要转折,照理说,这个情节必然是有意义的。正如我们之前说过的,“奇遇”的作用在于证明邪不胜正,正义的力量总能在柳暗花明处得到庇佑。

然而,这一切在《普罗米亚》中是不存在的。就像齐泽克说的,本片主角向下探索,却触碰到了生活的本质,那就是“无意义”。

整部电影都被“无意义”笼罩。里欧是燃族的领袖,他的任务是带领族人摆脱不断被追杀的命运。看上去很悲壮,然而燃族不可自控地到处放火,也意味着他们不可能得到世界的认可。也就是说,他们的反抗,注定是“无意义”的。

共和国司政官加雷是加洛仰慕的对象,他的理想是制造宇宙飞船,从熔岩喷发的危险中拯救整个地球。但可笑的是,他把燃族抓来当燃料,可是燃族的能量又会毁灭地球。换句话说,加雷的拯救计划本来就是“无意义”的。

这就是后现代状况。

从不同角度观察当代世界,完全可以得出不一样的结论。谁是正确的,谁又是错误的?在后现代的当下,宏大叙事已经失效,一个完整的主题已经破碎成无数个“小叙事”,就好像燃族和加雷的价值观都有自己的道理,但谁也说服不了谁。

在《普罗米亚》里,到处都是对伟大主题的反讽。比如,影片开头一系列快切场景,暗示的是全球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燃烧的灾难在一处发生,随即会蔓延到整个世界。但拯救世界的过程,却和全球化进程没有半毛钱联系,整部影片的故事显然是地方性的。

又比如,加雷所代表的巨型财团基本控制了整座城市的衣食住行。资本在社会看不见的角落悄然运行,竟然炮制出一个无人知晓的拯救地球计划,而这个计划是以抛弃大多数人为前提。城市里处处是财团的广告,高大上的宣传和残酷的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不正是后现代文化想要解构的状况吗?

于是,我们的绝对主角加洛,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大英雄。他没有什么崇高的理想,也没有什么高深的理论,他喜欢的只是灭火,如此而已。对燃族也好,对加雷也好,他都没有特别的态度。他在影片中的最重要作用,可能就是连接所有人物。所以即使在结尾,加雷不可挽回地失败了,加洛依然毫不犹豫地接纳了他。

整部电影看完,很多观众一定会有一个疑问:这部片,到底想说什么?但也许,这就是后现代状况下唯一的解决办法——没有一个能让各方信服的主题,只能给予各方最大程度的尊重。

电影的主题变得暧昧、模糊,紧接着发生了游移和变异。粉丝们更关注的是什么呢?是加洛和里欧两位男主角的情感关联,是艾娜和姐姐之间的情谊。原本边缘化的点缀,反倒占据了中心的位置,这是后现代状况的典型表现——一部文艺作品应该得到怎样的解读,不会再有标准答案。

《普罗米亚》高度风格化的画作,恰恰印证了这一点。极具冲击性的画面,抛弃真实性的夸张呈现,动态而非静态的视角……本片的粗犷,是对日趋精致的动画技术的反拨。

角色和装备出场时,一种粗大的标语会随之出现。而随着角色的行动,标语甚至会被压碎或破坏。这是微妙的突破第四面墙的尝试,它正在向所有观众宣告,不要太把电影里的故事当真,这一切都是艺术的虚构。

在今石洋之的作品里,比如《天元突破》和《斩服少女》,主角的目标往往是不断突破上层带来的束缚,可他们在实现突破后,又总是会发现人外有人、山外有山。矛盾冲突接连出现,使得主角的努力很容易陷入“无意义”的境地。

解决办法是什么呢?如果你这么想,就是对后现代状况的最大误解。根本没有什么解决办法,也不需要什么解决办法。就像《普罗米亚》的主角加洛一样,大声呐喊热血的口号,无脑地一路冲杀,影片就在热闹的氛围中圆满地落幕。

有人说,看完本片,最大的感受就是一个“爽”字。这就对了,这部分观众或许精确地抓住了本片的精髓。后现代状况下的动画电影,不再有宏大主题的探讨,不再有纯粹善恶的冲突,让观众“爽”一下就算是正事了。(李勤余)

来源: 北京青年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