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江景价值文案(一勺言)(1)

谈到城市,网络世界的我们,如同进入另一个高危雷区。

今天的城市不再只是城市,而是地域流量话题。

任何一个城市排名,都不能保证一定不会引发争论,就像大学985排名,211排名,就业难度系数排名,企业加班排名,等等。

今天的我们会针对每一个话题,为每一个观点,在每一个社交平台上,争论不已——没什么大不了,这是当今的常态。

所以,争论不是拒绝讨论、不大胆设置议题的理由,没有观点才是。

所以,我们马上邀请大家进入一个新雷区:

「杭州,是不是新一线首选之城?」

今天,谁是一线城市,已经基本不争论。唯一可争论的是,次序。

但是,新一线城市,自从这个名词被发明出来后,就充满了浓浓的正(火)能(药)量(味)。

尽管民间有不同的版本,但是,如果用互联网与数字经济为底层标准,杭州轻松就让比赛进入垃圾时间。

理由如下:

1,创业文化

2,上市公司数量

3,互联网公司总部

4,世界500强数量

随便百度一下就会发现,截止到2019年,上市公司的数量,杭州有148家,成都只有88家。

如果以千亿市值的上市公司数量来评比,杭州更是把其他城市甩在了身后。呼声很高的成都甚至没有一家市值过千亿的上市公司。

在互联网公司新总部数量上,杭州更是压倒性的存在。

所以,如果我们在新一线城市的PK中引入「空气中钱的浓度」指标,答案呼之欲出。

现在的问题是,这些明星公司的落址,集体选择了哪里?

答案是,它们栖身于一栋栋产业综合体里。

在很大程度上,因为这些明星公司的到来,这些产业综合体具备了以一己之力再定义某个地缘板块的能力,它们提升了这个板块的投资强度,人才密度与产业链的长度,然后在由此发生的正循环中,板块变得越来越有名。

这个正循环现象,被称呼为,产城融合。高级别的产城融合,通常在这样的场景里发生:

1,高能级城市;

2,有产业聚合基因的板块;

3,土地指标,寸土寸金,不容浪费。

而它的出现,通常又有三个条件:

1,入驻的头部公司,要够大够强够红,这样才能支撑一条以它为起点的产业链与矩阵公司;

2,距离资本要更近,具备产业孵化能力;

3,耐心等待,不追快钱,长期运营,挣慢钱。

综合考虑这些禀赋与条件,产城融合是一个非常有门槛的生意。它之所以成为今天地方政府最喜闻乐见的地产「大宗商品」,成为今天主流开发商勾地、讲故事的高端词汇,原因又一次呼之欲出:

「名利兼得」。

于是,我们不得不谈到杭州一个教科书级别的「产融大样本」。

在很大程度上,浙江建工地产集团,没有它的作品有名。

而它的作品,又因为一批更明星的租户公司而更为有名。

这家公司很有意思,它的简历上,清晰地写着自己的客户三观:

面向全球、面向国家主权基金、面向世界500强、面向未来独角兽企业的全业态、全企业生命周期、只为头部企业服务、以技术为驱动的精而美的专业公司。我们是一家房地产 高科技 大数据的新物种。

坦率说,我还没有看到过地产商如此骄傲。

在它们的「产品三观」里,还出现了这样的字眼。请一定注意最大的字体。

地产江景价值文案(一勺言)(2)

其中,这段话吸引了我:

建筑要足够大

建筑要有特色

建筑要让人快乐。

说的真棒,一点都不装逼。

过往十余年,它几乎只开发投资了三个「大家伙」。

杭州黄龙CBD的EAC,30万平米;

杭州未来科技城的EFC,100万平米;

杭州钱江世纪城的EIC,50万平米。

前两个大家伙,都活成了当年它许诺的样子。

EAC当年告诉自己,只为世界500强。后来,它出现在了杭州G20峰会的宣传片里,成为世界500强公司进入杭州的第一站,也是杭州最早的亿元税收楼宇之一。

从「准IPO」科技新贵到千亿市值公司,EAC引入了美国各州政府驻华协会CASIC、美西北DTA等全球相关领域领袖公司和政府非营利机构,以及UBS、DBS、ANZ Bank、KLM、中国银行、中金等世界500强及国际知名企业和金融机构,当年的梦想一一照进了现实。

EFC是长三角规模最大的LEED金级认证综合体,当年的口号是「只为未来世界500强」,在问世的8年中,步步长成一个超100万方的纯正欧美生活与硅谷式的大型都会中心,阿里巴巴、基汇资本、字节跳动、贝壳、明源云、老虎集团、云锋基金等有关核心业务入驻EFC,整体出租率达到了97%,超过3万人在此办公。

故事翻到了这一页,轮到EIC许愿了。

EIC的野心再一次写在脸上。这个钱塘江畔、市民中心对岸的大家伙,口号是「新金融,迎海归」,立志成为,「中国最大吸引中概股企业回归的总部微城市」。

它的颜值很高。200米高的写字楼双子塔,有着世界上原创进口的超宽电梯,比肩纽约新世贸中心与哈德逊广场;剧院式OFFICE大堂,超过了3000平米,挑高逾三层;9米高的空中花园,注定会成为一个商务+网红的打卡地。T1、T6、T7三栋塔楼,递阶排布,270度的弧形立面,将重新定义钱塘江东岸的天际线。

但是,更重要的是内涵。

下面这组KPI,便是EIC写给杭州的情书。未来8年,EIC承诺引入:

10家中概股

20家上市公司

30家新金融公司

40家互联网头部企业

5000 高层次人才

但是,要想成为下一本产城融合的教科书,这个「12345清单」是不够的,EIC还必须证明自己距离金钱更近的能力。

面世几个月以来,EIC的核心议题就是闭环与孵化。我们综合看下来,它动员了一个超级豪华的金主阵容:

基汇资本

世界银行旗下的「英欧科技创新加速器」

自营品牌——G5创新创投

世界青年领袖联盟(WYLU)的「青年领袖闭门论坛」

浙大网新

等等

这些金主爸爸,在EIC最核心一致的角色扮演是,浇灌出一批有「产业能见度」的创新公司。

希望你再次活成你许愿的模样。

地产江景价值文案(一勺言)(3)

地产江景价值文案(一勺言)(4)

EAC,EFC到EIC,不过换了三个字母,却耗费了十年以上的时光。

从十年前的黄龙,到8年前的未来科技城,到如今钱江世纪城的腹地。它的出现,有一个宏大叙事的背景:中国房地产行业正在面临集体性规则重塑,整个行业进入一个「低头反思」的新阶段。

规模被反思

速度被反思

业务被反思

逻辑被反思

反思的结果,未必是否定规模,但是规模单向维度上的直男形象,不再受宠;

反思的结果, 未必是否定速度,但是,速度没有方向感更重要,这句老话重提,威力与教训,令人唏嘘。

反思的结果,地产业务与传统逻辑面临重塑,一个生意的商业模式成立与否、有效与否,不再是能挣到钱就行,而是要在波动的政策与政治周期内,被持续证明是正确无害的。

比如EIC。如果你是一个以资产运营导向的投资商,以产城融合为动员口号,以商业闭环为业务准则,你就是一个最正确的业务——你因为对城市无害所以业务无害。

如果这里面恰好有一些为有钱人准备的大房子,你们是幸运的。只是要明白,幸运二个字,从来都不是说说而已。

转自:一勺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