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故事特别有意思。有一个人悟道了,他的徒弟问他:“师 傅你悟道了,悟道了以后有什么不一样呢?你都干了些啥?”师傅说:“我悟道以后就是,‘饥来吃饭困来眠’,饿了就吃饭,困了就睡觉。”徒弟说:“我也是饿了就吃饭,困了就睡觉。为什么我就没悟道,你就悟道了。”师 傅说:“你看,咱们俩都是‘饥来吃饭困来眠’。但是我是该吃就吃,该睡就睡,有啥吃就吃啥,有地方睡就睡。你呢,‘千般的挑剔,万般的拣择’。

当你想睡觉的时候脑子在想什么(饥来吃饭困来眠)(1)

我们很多人天天挑挑拣拣,觉得这个工作好还是那个工作好,这个活好还是那个活好,这顿饭好还是那顿饭好,这顿饭里这个菜好吃还是那个菜好吃。我们整天不断地挑剔,导致我们人生当中出现了大量的“分别心”,痛苦就油然而生。

我们为什么总是觉得应该追求这个,应该去追求那个?是因为我们被社会的惯性所操纵。社会的惯性就是,别人都要住大房子,别人都要赚钱,别人都要买好车,所以我也得这样。如果你没有的话,你就会很痛苦,因为你着了社会惯性的道了。

当我们每天被欲望控制着,被我们的喜怒哀乐情绪控制着的时候,我们就失去了真 正的自我。当失去了真 正的自我时,我们就会被社会的惯性所操纵。

怎么样才能够摆脱社会的惯性?

只有我们时刻保持正念,活在当下,专注在当下做的每一件事情,不管是吃饭睡觉还是散步。当我们能够把周围的这些东西放下,会发现这些东西都只是外在的纷纷扰扰,都只是外在的幻象,它们都没有自性。

当你想睡觉的时候脑子在想什么(饥来吃饭困来眠)(2)

只有当我们认清真正的自我,才会活的得身心自在。但我们凡夫俗子要达到得道高僧那样的境界,看清真正的自我确实不容易。我们可以在生活中时刻保持正念,遇到任何事时,站在高一点的角度或者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观察自己。

我们整天要面对的就是生活中层出不穷的状况和我们内心的焦虑情绪。当我们被情绪须牵着走时,就会痛苦不堪。

当我们生气的时候,我们可以做一下深呼吸,告诉自己,这不是真 正的自我,这是一个被生气控制了的自我。生气的时候要知道自己此刻正在生气。怎么样能够让自己以蕞快的速度不生气?知道自己生气的那个人就能不生气。当你生气的时候,你能够站出来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看着自己说,我此刻又在生气了,当你盯着自己说我此刻又在生气了的时候,那个生气的人就不生气了。

如果没有观察者,你任由自己生气的情绪带动着你去生气,你就永远停不下来。你必 须要能够面对自己的痛苦。同样,有时候痛苦来自于你对身边人的控制的欲望。

我们每个人一生中耗在孩子身上的时间是蕞多的。不光是时间还有精力,确切的说是一种双方的自我内耗。孩子不听话,孩子不学习,孩子叛逆等等。咱们都知道孩子是借由你的身体来到这个世界的,但是孩子不是你的附属物,不是你的私有物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轨迹,我们不可能去掌控他人的人生轨迹,哪怕我们是做父母的,也不可能让孩子去按照你的意愿过好一生。只有当我们以朋友的身份或者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去处理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时,才会轻松自在一些。那样孩子得到的更多的是尊重和自由的爱,而不是那种双方难以接受的痛苦的爱。

当你想睡觉的时候脑子在想什么(饥来吃饭困来眠)(3)

真 正的自我,实际上就是佛性。樊登老师在讲一心禅师的《正念的奇迹》这本书时说道

:"只要你能学会保持正念,甚至只要能够提醒自己保持正念,你就会在一秒钟之内变得心平气和。

与之相反,在我们没有保持正念的时候,我们会被欲望折磨,被心事烦扰,被他人掌控,被情绪左右。那种痛苦的感受,我想每个人都不陌生。”

我们想想生活中确实这样,每天吃饭的时候我们好好吃饭了吗?好好品尝饭的滋味了吗?当我们睡觉的时候,好好享受睡觉了吗?我们在吃饭的时候心里想着孩子咋样了,工作上还有什么事情没完成;睡觉的时候想的是我还有这个事,那个事没有完成。早上一起床就像一个陀螺一样,围着这个转,围着那个转,转眼间一天没了,一周没了,一年又没了,人生就这样过去了一大半。

人活一辈子真的很不容易,想让自己痛苦少一点,快乐多一点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让自己时刻保持正念,好好享受当下的每一个时刻,不管是吃饭睡觉还是刷碗扫地,这都是我们人生的一部分,不要成为情绪的奴隶,也不要成为欲望的奴隶。少一点分别心,就会少一些痛苦;时刻保持正念观察自己,少一些贪嗔痴慢疑,多一点感恩的心,遇事多一些换位思考,我们就会活的更潇洒一些。

当你想睡觉的时候脑子在想什么(饥来吃饭困来眠)(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