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子由于地位的原因,大多数都只有姓没有名,一般姓加上氏来代。三国有个才女辛宪英,她虽然没有名,但是却有字,宪英就是她的字,还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三国最牛隐士高人(大门不出二门不迈)(1)

辛宪英是陇西辛氏,在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长大。她的父亲是名士辛毗,袁绍和曹操都非常看重辛毗,辛毗和哥哥辛评投靠了袁绍,曹操担任司空的时候就曾经征召辛毗,但辛毗没有应召,官渡之战后,辛毗和辛评支持支持袁绍的长子袁谭。袁谭被袁尚打败后,派辛毗到曹操处投降,曹操趁机留下辛毗,从此辛毗就效力曹操。

而辛宪英就是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由于辛毗是一个非常有学问的人,耳濡目染下,辛宪英从小就表现的很聪慧,从史书中记载来看,辛宪英身上的两个最明显的标签就是聪明有才、善于鉴人知事。这在她帮助家人避免灾难的过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国最牛隐士高人(大门不出二门不迈)(2)

为什么说辛宪英聪明有才呢?因为他通过分析做了三次预言,而且三次都命中,足见她既鉴人知事,又非常聪明。

仅凭曹丕的一个行为,就预知曹魏要没落

曹丕和曹植争夺世子之位,在经过一番的争斗下,曹丕艰难地成为了世子。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作为魏王的世子,曹丕竟然抱住辛毗的脖子说:辛君你知道我现在的心情是多么高兴吗?辛毗当时也只能表面应付过去。

三国最牛隐士高人(大门不出二门不迈)(3)

辛毗感觉这件事情不是很正常,于是回家后将这件事情告诉了辛宪英。辛宪英听说以后感叹道:世子是代替君王行使社稷之权,代君王行事要心怀忧虑之心,主持国家大事也要保持戒惧之心,曹丕在应该保持忧虑之心的时候表现出喜悦,魏国又怎么能繁荣昌盛呢?

最后的事实也证明了辛宪英的分析,曹魏的胜利果实最后被司马家摘走,魏国的社稷果然没有长久。

劝弟尽忠,保全性命

曹丕死后,将国家大事托付给了司马懿和曹爽,但曹爽独断专权,做了很多昏庸的事情。司马懿抓住机会发动了高平陵之变,曹爽已经离开了洛阳,司马懿关闭了洛阳的城门,曹爽的司马鲁芝带领曹爽的家兵逃出洛阳城。而此时辛毗的弟弟辛敞在曹爽的军中担任参军,鲁芝呼召辛敞一同出城去跟曹爽汇合。

辛敞因为看不清楚形势,不知道该怎么办,于是向姐姐辛宪英请教,辛宪英分析道:天下的大事是没有办法预知的,但是却可以根据形势进行分析,司马懿是被曹爽逼迫发动高平陵之变,曹爽做出了很多昏庸的事情,司马懿也是为了国家好,而且曹爽必然会失败。辛敞追问,我可以不出城去跟曹爽汇合吗?辛宪英回答到,你必须要去,忠于职守是军人的天职,你就算出洛阳城,跟曹爽汇合,也是做了一个部下应该做的事情,你不是曹爽的亲信,你只不过跟随大众尽责而已。

事后果然如辛宪英所分析,司马懿诛杀了曹爽,也放过了辛敞。辛敞事后非常感谢姐姐救下了他的性命

预言钟会谋反,救下侄儿羊祜

辛宪英虽然不能抛头露面,但却能根据听到的信息进行分析。钟会担任镇西将军的时候要去灭蜀,辛宪英就问侄儿羊祜,钟会要去做什么,得知要去灭蜀之后,对羊祜说钟会为人恣意放肆,不是久居人下的态度。还劝羊祜不要跟随钟会前去,于是羊祜向司马昭请辞,但司马昭不允许。

三国最牛隐士高人(大门不出二门不迈)(4)

临行前,羊祜向辛宪英请教该如何避免灾祸。辛宪英说在军队中只有仁义和宽恕是能够明哲保身的法宝了。于是羊祜按照辛宪英的建议执行,果然在钟会反叛后保全了自身。

辛宪英从不抛头露面,却能将国家大事分析得非常透彻,非常配得上聪明有才、善于鉴人知事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