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年,林宥嘉唱了一首《我总是一个人在练习一个人》 :一个人去上班,一个人去吃饭,这晚有多少的一个人没伴...当时听有点奇怪,现在再听,也是非常扎心了。
最近几年开始,这样的情形变得越来越普遍,仿佛这个社会上充斥着一个人的生活,以前就有人预测:“孤寡青年”这个词早晚会被创造出来。
其实“孤寡青年”分两类:一种是单身狗,可能跟家里人住,但也是一个人。还有一种就是空巢青年,不管有没有男女朋友,但是晚上回家,都是一个人住。这两类人群肯定有交叉,最终形成了一人的生活。
其实独居的现象,在国外也很常见:美国在1950年的时候,独居人数占比只有9%,时至今日,美国独居人数已经达到了28%。
而北欧高福利国家:瑞典,挪威,芬兰,丹麦这些国家,他们独居人数占比,高达40%~50%。所以世界杯上看到的那些小哥哥,可能都是单身。
1990的时候,国家统计独居人数占比只有6%,而到了2013年,这个数字已经变成了14%。过去的二十年翻了一倍。
而且大城市则更甚,这次上海又是全国领先,据说独居的人数达到了25%。而在北京,这个数字也达到了20%。
所以说,越发达,越有钱的地方,独居的人反而越多。
近几年,外卖改变了许多人的生活方式,包括直播,抖音平台的的崛起,也丰富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在家里面,吃饭解决了,娱乐也解决了,不需要别人陪伴,一个人就可以过得挺好。
前两年,微博上猫狗还可以平分秋色。而现在基本已是猫的天下。猫奴越来越多,因为对于“孤寡青年”来说,猫不需要出门,比狗更容易养。
互联网带给了我们许多,它建立了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并且让这种连接变得越来越容易,让连接成本降低了许多。但也是因此,使得人们不再渴望面对面的交流,反而变得更加孤单。
就在发文之前,白马问同事:哪一刻感到最孤独?得到了最高分答案:一直很孤独...
在上海独居的,都是做什么职业的呢?其实看起来都很高大上,做互联网,金融业,或者在政府部门,或者做媒体公关,医药行业。
许多别人看来非常开心甚至爽的工作,比如广告业,其实背后不单加班无数。而且每天接触到都是最新最好的东西,然而收入却支撑不起自己过那样的生活。
这些人群有什么样的画像呢,首先大部分独居的人,都是在大城市漂泊的人,可能收入一半以上都是3000—5000,剩下还有三成5000—8000,可以说绝大多数人群,都是漂泊一族:北漂,上漂,广漂...
另外,这些人有一个重要的属性,就是宅。喜欢没事在家呆着。原因有很多,一些人是在学校里养成了宅的习惯,还有就是进入社会,开始工作以后,实在是压力太大,太忙,所以好不容易回趟家,就想歇着,就想宅着。
“孤寡”这个词常被用于“老人”身上,因为那是失去了足够的求生能力,真正无力左右命运的人,只能靠他人解决困境。
而“孤寡青年”,或者说这个词背后有一种无可奈何,但是不应该出现在青年身上。年轻人是最不需要担心自己过得不好的,因为你比别人变好的机会都要多很多。
每个年代的每个人都能感受到某些具体的忧伤,但青年比其他人都有机会解决这种忧伤。我们可以在这个世界上划分出很多弱势群体,但最后一个应该被划分出来的弱势群体才是青年。
人们常常误认为,那些热心于社会交际的人都很慷慨,但是泰戈尔也说过,他们只是在挥霍,不是在奉献,而挥霍者往往缺乏真正的慷慨。
那么,挥霍与慷慨的区别在哪里?在我看来,挥霍是把自己不珍惜的东西拿出来,慷慨是把自己珍惜的东西拿出来。
社交场上的热心人毫不在乎地把自己的时间、精力和心情挥霍掉,相反,一个珍惜生命的人宁愿在孤独中从事创造,然后把最好的果实奉献给世界。
有的人只习惯于与别人共处,和别人说话,自己对自己无话可说,一旦独处就难受得要命。然而,人总要学会倾听自己的心声,这样才能逐渐形成一个较有深度的内心世界。
独处是人生中的美好时刻和美好体验,虽有些寂寞,但寂寞中却又有一种充实。独处是个人生长的必要空间,在独处时,我们从别人和事务中抽身出来,回到了自己。
所以,我们应该学会与自己做朋友,因为TA是你的人生路上坚贞不渝的朋友。
你怎么对待自己,世界就怎么对待你,你选择拥抱上海,上海就会拥抱你。愿你在未来,不管“孤寡”与否,都可以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今日互动
哪一刻你感觉到了孤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