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横亘中国南北。是中国天然的南北气候分界线,主峰太白山海拔3767.12米。山巅拔仙台周围长年积雪不断,是最为有名的关中八景之一:“太白积雪六月天”。唐代诗人李白的名句:“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形象而生动地刻画出了太白山的险峻奇伟。

我的故乡就在太白山脚下,南通汉中北到关中的羊肠古道一一褒斜道,穿过故乡的村子,连起了远古和今天。褒斜道的北边有条河叫石头河,古称斜水。褒斜道的南边也有条河叫褒河,褒河的悬崖边上,有两个斗大的草书“滚雪”。是当年魏武帝曹操征战汉中而书。太白山就像一把无情的剑,眼睁睁地把斜水和褒河劈为两段,斜水北流注入黄河,褒河南流汇入长江。一条弯弯曲曲的褒斜古道,穿越天堑悬崖把关中平原和汉中盆地连接了起来。在这条古栈道上,诸葛亮走过木牛流马,曹丞相疑才杀了杨修。

历史文化的积淀和自然风光的精彩,吸引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朝拜和神往。探险、觅药、游览、甚至于进山打坐远离嚣闹的尘世而追求长生不老的人比比皆是。

一九八二年的暑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和年轻的向往。我邀约两位挚友,一同开始了徒步登顶太白山的行程。太白山的东边和西南有许多游人踏出的山道,最常走的有周至小道和眉县汤峪小道,太白县的东部鹦鸽嘴柴胡山药王谷小道。都可直通山顶。我们从药王谷开始,一路向下白云攀登。在下白云小歇,继续向骆驼寺进发。骆驼寺前面是大殿,到了大殿,算是第一个站口到了。从药王谷到大殿约二十里山路,说是山路其实也就是人们长年累月踏出来的羊肠小道而已。上山的时候,手抓两边的草木树梢,脚踩山涧泥土小路。还要时刻观察小道前后左右的路况,以备不测。药王谷传说中是唐王李世民的御医孙思邈,年老退养老家耀县后,又隐居终南山中。后来,孙思邈为完成他的药学著作《新唐本草》一书。来到了石头河边的秦岭浅山处。遍尝百草,支锅熬汤。现如今古迹退尽,只留下了明清两代人,为纪念药王的泥草塑像。药王谷到大殿这一程,山不高,路不险。一路除了常见的落叶乔木和松杉以外,无非就是下白云、上白云、骆驼树三处破落衰败的庙宇了。在大殿小歇后,继续向上攀登。

大殿据说敬的是太上老君,原有的厢房耳房都已坍塌,只存留下了现有的祭祀大殿。周围有散落的远古瓦片和苯重的古钟。古钟上有“宣德”的字样。从大殿一路向上,除了固有的羊肠小道以外。最大的不同是羊肠小道越来越陡,有的羊肠小道直立向天,行人只能手足贴地爬行。羊肠小道的两侧挂满了长而不断的红线绳,是纪念也是路标。满山遍野的原始森林里,高大挺拔的红桦和松杉,昂首齐天。时已酷暑,此景冰凉。头顶的阳光透过百叶林木,给十万大山洒满金针和光芒。险要处巨石自然而磊,上面竟生出了青翠欲滴的参天松树,枝条上挂满了松塔果,另有千年古藤缠绕其中。

一家三口太白山自驾游(登太白山)(1)

四十年前的旧照片,时拍于斗母宫,右1挥手者为本人

一家三口太白山自驾游(登太白山)(2)

修复后的照片

斗母宫是上山的第三站,宫不是寺,也不是庙。独宫一房,名字无考。此时我大约知道了,太白山文化历史的博大精深和渊源流长。一座名山尽纳百川,也包容了中国古代的儒释道三大流派。从第一站药王谷到第二站大殿,再到第三站的斗母宫,寺庙宫观全有了,据友人讲,离目的地才一小半路程。休息时谈笑间我不解地问:先民们在山上究竟供奉的是何方神明?友友们大笑:山大神多,进了庙就烧香,遇到那个神就敬那个神。打完尖,添上外套,继续向第四站平安寺攀登。

到了平安寺,天色已暗,卸下行囊,在寺院火房安眠就寝。一到初夜,看不见任何物体。空气中弥漫着强烈的药味和冰冷的夜风,使人疑惑提前到了初冬的寒凉,没有任何光亮及噪音,天地之间,万籁俱静。我仿佛到了另一个世界,我寻思着,许多的寺庙宫观,所有出家之人,追求的也许就是这种出世而静的境界吧。我不知道,此景此情的时候,我应该念一声阿弥陀佛,还是应该呼一声无量天尊?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历史文化的灿烂精彩,铸就了太白山的傲岸雄壮。一路的红线绳从古代一直连到了如今,我不知道,那细细的红线绳,究竟有多少韧劲和厚重?

过了平安寺,海拔大约到了三千米左右。空气稀薄,气候万变。空旷的山间已经没有了茂密的原始森林,山上目之所及,全是及膝深的草丛和永远也长不高的灌木。走在Z字型的羊肠小道上,气候的瞬息万变,让人既惊又怕,既奇又喜。走在第一拐时,阳光明媚。到了第二拐时,突降暴雨。两头的直线距离还不到二十米,阳光雨露两重天,这就是平安寺往山上的气候特点。越往上走,草木越稀少。直到第五站明庆寺,漫山遍野全变成了瓦片石。几乎见不到本草植物,触目所及全是由三五个,一二尺大小的块状石头,自然堆积而成的磊磊石堆,每个石堆上立一个棒槌壮尺把长的石头。我惊呆了,不知道这是大自然的地壳裂变造成的?还是古代的贤人将才制作的?问同行的友人,他们皆说这是远古的原始天尊摆的石头阵,至今无人能破。世界上有未解之谜,也有十万个为什么?所有的昨天今天和明天,都是由未解和已解演绎而变化的,我们只能等待未解了。

第七站是放羊寺,除了看见一间用木板拼装而成的简陋房子外,周围全是坍塌了的琉璃瓦和明清两代遗留下来的几件钟鼎。我怕再遇上咫尺之间暴雨阳光两重天,催促友友们加快上山。同行的山民们说,离拔仙台只剩三分之一的路程了。我们三个人顿时精神了许多,一鼓作气攀登到了第八站文宫庙。可以说一路之上,由寺到宫,再由宫到庙。我们虽然说攀登的是太白山的崎岖山路,但是,我们永远走不出儒释道一一中华文化的历史长途。文宫庙周围连及膝深的草木都没有了,满山遍野尽是丑石和长年累月沾在丑石上的苔藓。

一家三口太白山自驾游(登太白山)(3)

登山后留念,前排右为本人。

一家三口太白山自驾游(登太白山)(4)

修复后的原照片。

离目标地愈近,我们的心情愈激。我们不想在文宫庙多停留了,稍微休息片刻,不卸行囊,直奔第九站万仙阵而去。同行的山民们围绕着万仙阵,长叙短议,指点江山。归纳起来是说,万仙阵就是太上老君炼丹时,摆得一个万人阵。在万仙阵已隐约可见,太白山的明珠之海一一大爷海了。如果说太白山令人向往,那么,山巅海拔3590米的大爷海,就令人神往了。大爷海是临近太白山巅拔仙台之外,最引人注目的景观之一。它形成发育于六七万年前的第四冰川期,是中国内地最高的高山湖泊。属于冰川湖泊,湖周围生存有一种食虾的小鸟,鸟名“白顶溪鸲”。大爷海还有两个同样给太白山增光添彩的明珠湖:一个是二爷海,一个是三爷海。

在万仙阵已经感觉到了浓浓的寒冷气候,我们全都穿上了厚厚的毛衣和外套。我已擤了几次鼻涕,把手缩在袖筒里。风景虽然神奇美丽,但此时此刻的气候却不尽如人意。山下是酷暑难耐,山顶却奇冷无比。或许这就是秦岭主峰太白山的神奇之处吧。

下午三点多,我们终于甩开万仙阵、绕过大爷海。登顶到了太白山的最高处一一拔仙台,也是我们这次登山的最后一站,第十站。

同游的登山者说,下一站到上一站的路程,大约十里多路。如此算来,整整一天半的时间,我们走了近一百多里山路。

一家三口太白山自驾游(登太白山)(5)

一九八二年的拔仙台遗址,中间前为本人。

一家三口太白山自驾游(登太白山)(6)

修复后的原照片。

下午三点四十分左右,我们已站在了太白山的最高点的拔仙台上。在这个海拔3767.12米的高处,极目远眺关中大平原,依稀可见奔腾向前的火车,吐出一串串的白雾,而并未听见它的笛声。渭河象一根细线,由西向东缠绕而过。远处的云天和地平线,依依相拥,景色迷离,万变不定。拔仙台边紧挨着的足壁立千仞的悬崖,俗称舍身崖。我央求两位好友,两个人每人抓一只我的腿脚,让我爬在这舍身崖边,感受一下这份惊心动魄的心跳。两好友大笑应约,抓着我的双脚,我只把头伸出崖外。我清楚的看见了我的两串鼻涕掉到了深渊,也就爬着在舍身崖边看了三五分钟,我喊了无数遍:哥哥们,千万抓紧些……

人常说观景不如听景,这句话我此刻深信不疑。一九八二年的七月份,当我们经过千辛万苦,登上这心仪已久的太白山时,除了看得见的天高云淡,和这光秃秃的山川丑石。其实,没有任何可留恋的。我不知道,唐宋以后的所有文人骚客,他们讴歌太白山的瑰丽名句,是怎样从心田里崩出来的?

也许,我还没悟到山川异域之美,更没有悟到天地之间灵性的清澈透亮。我知道,我是一个污浊不净的人,我想在大爷海里濯洗我的心灵。

(2022年7月19日原创,图片均为自拍照。)

#晒一张回忆满满的老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