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看孔子一生故事,觉得孔子实在是一个急性子:

在季氏家负责管理仓库时,料事称量公平廉洁;负责管理牲畜时,牲畜迅速繁殖。孔子因此被提拔为主管水利、建筑的长官,司空。可是,不知何故,孔子不久便辞职离开鲁国,去了齐国。

三十五岁那年,平子、孟氏、叔孙氏联合进攻鲁昭公,鲁昭公失败后逃到了齐国。鲁国发生内乱,孔子又一次跑到了齐国,做起了高昭子的家臣。他希望通过高昭子接近齐景公,进入齐国王庭。因为晏婴等齐国权臣的排斥,原本挺赏识孔子的齐景公也爱莫能助,孔子回到了鲁国。

鲁定公在位期间,阳虎、季氏以及其他大夫皆僭越行事,孔子便辞官回家,研究诗书礼乐,招收弟子。

孔圣人有缺点吗(年底了你会跳槽吗)(1)

五十岁时,鲁定公任命孔子为中都宰(掌握王家内外事务,相当于今天办公厅主任)。干了一年,成为外国的学习榜样。不久,升为司空、大司寇。齐鲁两国举行夹谷会盟时,孔子被任命为代理宰相。五十六岁上,正式由大司寇兼任宰相之职。齐国看到鲁国任用孔子,担心危及自身利益。于是采用美人计,选了80个美女,穿着漂亮衣服,跳着《康乐舞》,还有装饰漂亮的三十辆驷马拉车,一并赠送给鲁国君主。在季桓子的怂恿下,鲁君接受了齐国的美女和马车。鲁君从此沉湎声色,连着三天不上朝处理政务;郊祭的时候,又不给大夫们分发祭肉。孔子因此愤然离开鲁国。当晚住宿在鲁国南边的屯地时,对前去送别的鲁国大夫师己说,自己离开是不得已的,并且唱了这样一首歌:“彼妇之口,可以出走;彼妇之谒,可以死败。盖优哉游哉,维以卒岁!”

离开蒲国后,孔子第三次来到卫国。这一次,孔子师徒受到了有心讨伐蒲国的卫灵公的欢迎。当然,最终卫灵公也没有真的进攻蒲国。此时卫灵公已经年老,懈怠政务,仍然没有任用孔子。孔子感慨道:“如果有任用我的,一年便可以开始实施我的政教主张,三年就能取得成效。”说完,又离开了卫国。

离开卫国的孔子,原本准备西行去晋国见赵简子。到黄河边时,得知晋国两位贤明的大夫窦鸣犊、舜华北赵简子杀死了,于是原路折回,在陬乡歇息之后,回到卫国。

有一天,卫灵公向孔子请教如何用兵布阵,孔子答以“俎豆之事则尝闻之,军旅之事未之学也”,等于拒绝回答。第二天,在跟孔子谈话时,天空中有大雁飞过,卫灵公仰头去看,兴趣似乎不在孔子身上。孔子于是又离开卫国,到了陈国。

同年秋天,鲁国执政者季桓子临终嘱咐儿子季康子,继位做了执政者,一定要征召孔子。季康子执政后,原本是想征召孔子的,但因为有人劝阻,改变主意,派使者前去征召孔子弟子冉求。孔子知道,冉求将要得到鲁国重用,一度也起了思归之心。

冉求离去之后,孔子带着一班弟子离开陈国,先后辗转于蔡、叶、蔡数年。在陈蔡交界处,一班嫉恨孔子的陈蔡大夫,派兵将孔子师徒围困在荒郊野外。孔子师徒粮尽人病,几乎陷入绝境。最后,弟子子贡到楚国斡旋。楚昭王出兵迎接孔子,孔子师徒才得以脱离险境。

楚昭王有意给孔子大片封地,但遭到了令尹的反对。楚昭王死后,孔子离开楚国,返回卫国。卫国卿大夫孔文子准备攻打太叔(名疾),向孔子请教计策。孔子决定离开卫国。孔文子恳请孔子留下,正好鲁国执政者季康子派人送了大量钱财迎接孔子,孔子于是回到了鲁国。

结束十四年的列国周游,最终回到鲁国的孔子,虽然受到了鲁哀公和季康子的尊敬,但终于没有得到任命。已经六十多岁的孔子,也从此不再追求仕进,转而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了整理文史典籍和收徒教学上。

纵观孔子一生,基本都是在路上,在不停地离开。“急急如漏网之鱼,忙忙如丧家之狗”,是对孔子师徒周游列国情形的生动描写。我认为,“急急”“忙忙”两个词语,很好地揭示出了孔子周游列国失败的教训:他老先生若是有耐心一点儿,更坚韧一些,肯采用一下迂回策略,而不是那样一言不合、一眼不顺、一事不成,就拍屁股走人,是完全可能取得成功的。常言道:心急吃不得热豆腐。

面对孔子那样频繁地跳槽,换地方,缺乏耐心和韧性的人才,今天的HR负责者们,估计也会敬而远之的!高明的HR却未必,人才才会跳,迂腐的只会混日子,孰重孰轻!都说“树挪死,人挪活”,现在一切皆有可能!

孔圣人有缺点吗(年底了你会跳槽吗)(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