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巴达国家演变(一个很少能类比的城邦国家)(1)

(请注意,这张图的颜色并不是指疆域,比如橙色并不是说斯巴达有那么大,只是多利亚人占据了那么大面积。都处于橙色地区里的阿尔戈斯和斯巴达就是宿敌。古希腊都是城邦国家,国土面积都有限得很)

在关于大秦赋这部剧的讨论中,我注意到这样一篇文章:给虎狼披上袈裟以及隐秘的虚荣——简评《大秦赋》

文章出自著名媒体人和学者熊培云之手。有一个细节,他的原话是:

回到战国史,对比秦齐两国之精神气质,一个崇尚刀剑,一个崇尚思想。前者有割头论赏的军功爵制,后者有百家争鸣的稷下学宫。恍惚之间,可谓神似古希腊之有斯巴达和雅典。此喻虽不十分贴切,但有一点可想而知——若后世狂赞斯巴达乃希腊文化之正源,而征服雅典是为“解雅典公民于倒悬”,这恐怕既有失公允亦极尽荒唐。

Xiong Peiyun:思想国给虎狼披上袈裟以及隐秘的虚荣——简评《大秦赋》 | 熊培云

熊老师很谦虚地说秦齐神似古希腊之斯巴达和雅典,是“不十分贴切”的比喻。他还是不够谦虚。因为这个比喻不是“不十分贴切”,而是“非常不贴切”。

以我的视野,斯巴达三个字在中国人心目中,还算知名。但恐怕对这个城邦国家误解远超过对雅典。以温泉关战役为原型的电影《斯巴达300勇士》在这份误解中,居功至伟。

斯巴达和秦帝国,可谓风马牛不相及。形不似神更不似。

奴隶制。

斯巴达作为一个国家,它的体制很有些博采众长的意思。就是混合了多种制度的混合政体。首先就是奴隶制。

斯巴达把其民众分为三种人,其一当然是斯巴达公民,其二是庇里阿西人,这是自由民,一般是手工业者或商人,但没有任何政治权利,等级低于公民。其三就是介乎于农奴和奴隶之间的黑劳士,也可译为“希洛人”。

斯巴达人其实是一个外来户。前1100年左右,一批由多利亚人组成的希腊部落进入了伯罗奔尼撒半岛,其中一支征服了拉哥尼亚,迫使当地人向其纳贡。这批被征服的当地人称为庇里阿西人(意思是居住在周围的居民)。后来其中有一部分发动起义反抗,失败后这批人被变为奴隶,这是黑劳士的开始。

早期斯巴达还陆续征服了一些地区,把那里的人也变为黑劳士。所以黑劳士并不是一个民族,而是一个奴隶阶层的称谓。

黑劳士这种奴隶,更接近于农奴,因为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劳动为自己积蓄一点财产,当然大部分要归主子所有。黑劳士中有非常一小部分还混得不错,比如充任到某个斯巴达人家里的管家,大底上,你可以联想一下《红楼梦》里即便如晴雯这种身份上最低贱的丫头,偶尔也可以吆三喝四一下。

但大部分黑劳士的命运都非常惨。斯巴达是一个公有制为主的国家,黑劳士属于公有而不是私产。这同时意味着,任何一个斯巴达人,都可以对某个黑劳士生杀予夺。古希腊一个历史学家色诺芬曾经写道:黑劳士对斯巴达人恨不得寝皮食肉。黑劳士人数又多,是斯巴达人的七倍,所以按照修昔底德的说法,斯巴达人的大多数机构都是为了防备黑劳士而建立起来的——请重点记住这个知识点。

斯巴达有一个被称为“克里普提”的制度,就是每年新的监察官上台后,会发动一次斯巴达人对黑劳士的残杀。克里普提的意译是“秘密行动”,所以这个残杀行为通常是秘密的,但规模很大。专门针对黑劳士中的强壮者。另外,黑劳士每年还要领受鞭挞一次,让其牢记自己的奴隶身份。

奴隶在古希腊很常见,雅典也有数目极为庞大的奴隶。

国王制。

斯巴达有国王,温泉关斯巴达300勇士对抗波斯大军,就是国王带队。但这也是很多人误以为斯巴达是君主制国家的缘故。

斯巴达不仅有国王,而且是两个国王。这两个国王一个出去领兵打仗,一个就必须负责看家(按年轮流)。因为要防备黑劳士造反。

国王来自两个王族,任期终身,代代相传。我们可以很容易想见,两个国王不可能什么时候都一致,而由于代代相传,就肯定会形成派系。所以斯巴达的国王们,绝不是定于一尊的国王。

国王还有可能被指控犯罪,这个时候他需要接受元老院的审判。指挥温泉关战役的斯巴达国王列奥尼多,就是由于前任被控伪造神示而得已上台。

所以,斯巴达的国王虽然有极大的威望和影响力,也通过指挥军队而拥有相当强大的实力,但并非始皇帝那种言出法随无人敢逆的极权帝王。

寡头制共和制并存。寡头制体现在元老院,共和制体现在公民大会。

元老院不是摆设,是实权机构。

元老院成员2个国王外加另外28人,后者年龄都在六十以上。斯巴达公民人人服兵役,且服役到60岁。所以28位元老都是退役老兵。

斯巴达的最高法庭是由国王和元老院共同组成的,在特殊情况下,元老院还可以审判国王。元老院这28人名义上由公民大会从斯巴达公民中选举而出,但实际情况是,候选人都来自于一些特权家族。

重大国策由元老院制定,公民大会理论上可以进行表决推翻。表决的方式是叫喊,声音听着大就说明通过这项国策。元老和后文提到的监察官选举,也是公民大会凭呐喊选出来的。

斯巴达男性公民7岁离家接受军事训练过集体生活,20岁成人正式开始当兵,30岁就可以成为公民大会中的一员,参加呐喊,有可能被选为监察官,60岁如果还没死,理论上有被选为元老的可能。

斯巴达公民人很少,最高峰的时候不超过万人。

埃伏尔制度,即监察官制度,这是斯巴达有民主制元素的地方。

如果非要类比的话,两个国王有点像两个董事长,元老院有点像董事会,公民大会有点像股东大会,那么总经理或CEO是谁呢?

就是监察官。

监察官是斯巴达的行政长官,任期一年,人数是五人。这个数字极有可能是因为斯巴达早年征服拉哥尼亚后结成五个村落而来。

监察官也是从公民大会中选举而出。这个职位不仅理论上和元老一样向普通斯巴达公民开放,实际上也是向所有公民开放。

每年新的监察官被选举出后,就会发动一次克里普提——残杀黑劳士中的强壮者。

监察官拥有一个很重要的权力,就是外交。外国使者是他接见的,条约谈判是他主持的,宣战这个行动是他干的。监察官可以召集和主持公民大会,也可以列席元老院,还能指控国君叛国,是普通公民阶层对君主寡头贵族的制衡。

假定斯巴达想对某国发动战争,次序是这样的:

元老院经过内部商议,决定开战,公民大会进行表决。喊声震天表示通过这项开战决定,监察官宣战,两位国王中的一位,就带兵出动。

所以在整个斯巴达体制里,并非力出一孔,恰恰相反,它倒颇有些诸权分立互相制衡的意思。国王有军权和祭祀权,元老院有立法司法权,监察官有行政权,公民大会还可以用默不作声或大喊大叫的方式干预国策和元老监察官人选。

这个公民不足万的城邦国家,复杂得很呢。

虽然斯巴达有国王,但元老院、监察官、公民大会这一系列的组织结构,还是很希腊的。这就是为什么斯巴达和希腊其它城邦一样,敌视波斯这种极权帝国。在抛开黑劳士这种奴隶之后,每一个斯巴达公民,和波斯人,是完全不同的。

斯巴达公民,的确一辈子就是这么活着的:准备打仗和打仗。这可以说它有军国主义的一面。

但同时,与征服欲很强的军国主义国家不同,斯巴达其实并不是一个喜欢四处征服的城邦国家。这可能和斯巴达崇尚清心寡欲极简生活有关。斯巴达黑汤是古希腊非常有名的一种食物,号称每一个斯巴达战士都是这种汤喂大的。一个外乡人喝过此汤后,感慨说:我终于知道斯巴达人为什么不怕死了——连这种难喝都可以常年忍受的人,还有什么会畏惧的呢?

除了早期征服了一些地区确立了自己的地盘后,斯巴达并不热衷于到处征战,它甚至不愿意为希腊波斯战争出什么兵。

第一次希波战争,斯巴达并没有真正介入战争中——历史上记载是它是答应出兵的,但行动迟缓,最后还迟到了。著名的马拉松战役是第一次希波战争中发生的,但没有斯巴达什么事儿。不过斯巴达倒是和亲波斯的城邦阿尔戈斯干了一架,原因恐怕还是和阿尔戈斯与黑劳士有来往有关。

温泉关战役,发生在第二次希波战争。斯巴达大致上出动的兵力是:本国300精兵,属于伯罗奔尼撒同盟的其它城邦(斯巴达一直是这个同盟的盟主)出动7000人,另外斯巴达发动了三万多黑劳士做随军劳役或炮灰。斯巴达国王列奥尼多先领着这支部队和波斯作战,然后一个希腊叛徒为波斯带了一条小路包抄,列奥尼多不敌,率300本国精兵断后,才上演了一出荡气回肠的“斯巴达300勇士”的故事。

斯巴达公民准备打仗,主要不是为了对外战争,是为了防范黑劳士。这极有可能是列奥尼多也只能带300人的原因,大部队还是要盯着黑劳士。而斯巴达主持建立伯罗奔尼撒同盟,根子也是为了保护它自己那个复杂得什么元素都有的政治体制:它一直很担心黑劳士去秘密联合其他城邦国家推翻自己。

伯罗奔尼撒同盟建立于前六世纪,而最终导致雅典毁灭斯巴达也一蹶不振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发生在前431年。在长达百多年的时间里,伯罗奔尼撒同盟很少被盟主斯巴达召集起来干什么事,与后来雅典主持建立的提洛同盟非常不同,斯巴达在盟内的霸道,远远低于雅典。

长期以来,斯巴达一直防范的城邦国家是阿尔戈斯,这个东北方的大国才是斯巴达的宿敌,因为它老担心阿尔戈斯会援助黑劳士起义。至于后来与雅典兵戎相见乃至大打出手,其起因则是雅典挖伯罗奔尼撒同盟墙角,一个盟邦脱盟投靠雅典,成为导火索。

三十年伯罗奔尼撒战争,是非常重要的战争,对于希腊人来说,就是一场世界大战了。不过,这已经是另外一个题目了。而且是大题目。

有机会的话,可以扯扯这场世界大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