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春篾香介绍(永春特有的芬芳)(1)

香文化,发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围绕各种香品的制作和实用,而产生的民族传统和精神气质。

除宗教“烧香”之外,在古代历史上的文人墨客也是闻香识香,因此,香的制作在我国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中国有四大制香基地,分别是河北保定清苑、福建厦门翔安、广东江门新会和泉州永春。

300多年的传承和洗礼

永春,隶属于泉州市,在唐朝的时候,泉州就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之一,这样的特殊地理位置,为永春蔑香的发展提供了良好背景,历经300多年的传承和洗礼,永春将传统的制香工艺发挥到了空前繁荣的境地。宋朝时,曾任泉州市舶司的蒲寿庚,通过海路进口名贵香料,制作成香料产品。如今,在东南亚地区每销售 3 支香,就有 1 支产自永春。

永春篾香介绍(永春特有的芬芳)(2)

很多人不知道,著名的“乡愁”诗人余光中老先生的祖籍就在永春。他曾这样评价永春篾香:“香始于嗅觉而通于文化,文化之芬芳赖美名以传,制香业者实功同蜜蜂,泽被人群。”

千年古城永春,风光旖旎。走在永春的街道上,空气中处处流动着香料特有的芬芳。晒香的场面十分壮观,像是铺展的油画,伸向远方。千百年来,一束束篾香就是从这里出发,走进了寻常百姓家。

在面积达3300亩的泉州汉口村,每天的晒香场景真是蔚为壮观。

染好香脚的香重新晾开在香架上,曝晒至完全干燥,真正的美成一幅画,这样的场面很多人都没见过。

“万紫千红花不谢,冬暖夏凉四序春”,四季如春的风华,是大自然对永春这座千年古城的馈赠。中西文明因而在此交汇,令这座名不见经传的山区小县在中华香文化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非常复杂的工艺

宋元时期,泉州成为“东方第一大港”,在这样的背景下,定居泉州的阿拉伯人后裔蒲寿庚家族带来异国制香技艺,从而垄断泉州香料海外贸易近30年。永春的蒲氏后裔,将祖先传下来的制香手艺世代相传至今、发扬光大。

都说制香这份工作,又苦又累,主要是要忍受烟灰粉尘,很少有人能在这样的工作环境里坚持下去。

走进有着“中国四大制香基地”之称的达埔镇生产蔑香厂房里,只见工作人员粉尘满身,一抡一甩见功夫,看起来简单,实则是十多年重复同一个动作练就的功夫。

永春篾香介绍(永春特有的芬芳)(3)

制作蔑香是个非常复杂的工艺,整个工艺总共分为五大步骤:准备材料、上黏、(上香料、抡纸扇)、晒干以及包装,需要将竹子开片,开条,最后裁成大小适宜的细枝,以前这个步骤也是由手工完成,非常耗时,现在已经改由机器来完成了,所以在准备原料上是省下不少功夫。这几个步骤中属上香料和抡纸扇最麻烦,将制备好的香料放在粉盘内,将竹枝蘸上水,上黏后,再将上黏后的竹枝放在粉盘内来回滚动,让香料附着在浸过水和上黏后的竹枝上,一般这个步骤要重复操作三四次。

永春篾香介绍(永春特有的芬芳)(4)

一尺长的篾香背后,需要工序工序的层层叠加,直到将制作完成的香晒干。最后一步就是将制作完成的香晒干,传统晒法采用“掷香花”:以一定数量的香枝为一束,将之竖立往地上轻掷,落地时利用两手的错开角度轻扭,使掷在地上香束自然摊开,如同一束盛开的鲜花,收的时候只需用两手由中间向两边轻轻一拨就可以了。

一款好的香品,不是短时间就能调制出来的,虽扎根山间,永春香依然向海而生,执香在手,信众就有了与神明沟通的天梯。

来源:闽声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