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学生,曾问过笔者一个问题:“您不是说元稹是中唐最牛的诗人之一吗?为什么课本没有他的诗呢?”这位学生说得没错,元稹是中唐大名鼎鼎的诗人之一,当时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元白”。但人教版等主要中、小学语文教材确实没有收录过他的诗作,当然有一些地方版教材可能曾收录过。

关于常用语文课本不收录他的诗作这个问题,只要看看元稹写的诗作,其实就能猜到几分。元稹平生诗作中,最有名的当属他的悼亡诗系列和《离思五首》。

元稹为什么死了两次(很多专家评价过元稹)(1)

悼亡诗中最有名的千古名句是“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虽然并非字面意思,但显然也不太适合给孩子们读。而《离思五首》中,最有水平、名气最大的则是第4首,它是不是适合选入课本,大家一看便知: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元稹为什么死了两次(很多专家评价过元稹)(2)

这是元稹追忆妻子所写,说实话写得是真有水平,堪称唐代最拿得出手的悼亡诗之一。但多年来,很多家长都认为不是很适合孩子们读,原因就出在“除却巫山不是云”这一句。

这一句化用的是宋玉《高唐赋序》中神女与楚襄王的爱情故事,这段故事是很凄美的,因为当时神女兴云降雨,所以这“巫山”和“云”字、“雨”字,全起来也诞生了一个4字成语。结果这4字成语,在后世的理解中,慢慢地就变味了,变成的意思大家应该明白。

元稹为什么死了两次(很多专家评价过元稹)(3)

当然,这并非元稹本意。元稹这首诗的意思,不过是想对已逝的妻子说:见过沧海后,别的水就不是水了;见过巫山的云后,别的云就不算云了;爱过你以后,我就算是在花丛中,也不会看其他女子一眼。

诗是好诗,这情诗写得也是相当真挚感人,但对于这首诗,多年来很多网友都给它扣上一个“假惺惺”的帽子。背后原因大家都知道,元稹确实不能算是个专情的人。他与两大才女薛涛、刘采春之间的感情,让不少人对他是真的爱不起来。

元稹为什么死了两次(很多专家评价过元稹)(4)

在千年文坛中,妻逝后再续的例子并不少,关键就在于元稹在韦丛走后既然已经说了“爱过你以后,我就看不上其她人了”,但没多久就和薛涛在一起了。然后又甩薛涛,和刘采春在一起,结果最后又甩了刘大才女。这就让很多人觉得无法接受了。

因为这些事,所以不少人每每读到元稹的这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都不免摇摇头。其实对这句诗,很多名家都评价过。

元稹为什么死了两次(很多专家评价过元稹)(5)

比如华中师范大学的网红教授戴建业先生,评价这句诗时,就不无调侃地说过:“这男人的嘴,就是骗人的鬼”。当然,这是戴老师在和大家开玩笑。

同样,在诗词大会上,康震和蒙曼等几位老师也都评价过此诗。蒙曼的评价是,这句诗表明元稹是个“深情却不专情”的人,她认为元稹的多情和深情都是存在的,康震老师的理解也差不多。

元稹为什么死了两次(很多专家评价过元稹)(6)

但个人认为,这几位专家的评价,包括诗词大会的几大嘉宾,其实都比不上董卿的一句玩笑讲得到位和高明。董卿在一期节目中,是这样评价元稹这个千古名句的:不是假的,是每一次都是真的。

是的,或许董卿说的这话才是真相。元稹不只给韦丛写过诗作,也给他爱过的其他才女写过。比如他写的《寄赠薛涛》,其中就写道:“别后相思隔烟水,菖蒲花发五云高”。相思都已经像菖蒲花那样茂盛,像云朵那样高了,不可谓不深情。

元稹为什么死了两次(很多专家评价过元稹)(7)

那么多人写悼亡诗,为何独独元稹能写出这么多经典?若说他不是一往情深,确实是无法让人信服的。所以董卿说“每一次都是真的”确实是很高明的。因为是真的,所以才能写得如此打动人心。但确实,元稹有那许多个“每一次”,这也是无法否定的事实。或许,对于元稹这位诗人,以及他的情诗,我们真的无法用现在的观念来评价古人吧。是是非非,大家怎么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