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土娘娘

后土娘娘,又称地母娘娘、後土。源于母系社会自然崇拜中的土地与女性崇拜。全称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祇,是道教尊神“四御/六御”中的第四位天帝,她掌阴阳,育万物,因此被称为大地之母。

相传她是最早的地上之王。后与主持天界的皇天大帝(昊天)相配合,为主宰大地山川的的女性神。

中文名:

后土

外文名:

Houtu

别名:

地姥娘娘、地母元君、虚空地母至尊、后土夫人、後土、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祇。

主要成就:

平能九州;掌运幽冥

国籍:

中国

出生地:

旧石器时代中晚期

主要成就:

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之一

出处:

《左传》、《世略》、《宋史》

属性:

神灵

来历:

母系自然崇拜

次序:

四御天帝

庙宇:

平陆和芮城两县交界处

道教十大娘娘(民间祭祀后土娘娘起源与来历)(1)

天地动静,阴阳互根。天欲化物,阴阳交合,上取天精,下取地精,阴阳孕化,气运成尘,尘有玄道,精微聚合,渐始初生,生生之类,人立其中。女娲为凤,玄始天尊,补天造人,确立婚姻。后土神的产生,源于古人自然崇拜中的土地与女性崇拜,大约在唐朝(公元618年)以后,民间乃称为后土娘娘。宋代以后,道教列为四御尊神之一,执掌阴阳生育、万物之美与山川之秀,道观并设后土殿。民间建后土娘娘祠,每年农历十月十八日相传是后土娘娘圣诞日,隆重祭祀之。她被称为大地之母,是最早的地上之王。

简介:

后土全称“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祗”,是道教尊神“四御”中的第四位天神,俗称“后土娘娘”,简称“后土”。她与主持天界的玉皇大帝相配台,为主宰大地山川的女性神。

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祗是中国农耕民族在原始宗教中对土地的崇拜而所信仰的大地女神,是大地之母、万物的生灵,在人们心目中倍觉亲切和崇高,被视为“万物之母,大地母亲”。千百年来,民众为了生存达到丰衣足食、安居乐业之目的,建庙塑像祭祀地母,以求赐福灭灾,给众生带来吉祥康泰。敬奉祈祀地母神已成为历代民众极为虔诚的宗教信仰之盛举。

道教十大娘娘(民间祭祀后土娘娘起源与来历)(2)

道教对于后土皇地祇(地母至尊)的描述:

道教神灵,居四御之末位。全称“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祇”尊称“后土娘娘”。“后土”之称始于春秋,其身份、来历有人名、官名、神名等不同说法。汉代列入皇朝祀典,为历代帝王所沿袭。宋徽宗封后土为“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祇”。(《宋史·本纪》卷二二)宋代时,道教列为“四御”尊神之一。

后土在道教体系神话中被列为四御/六御之一,与玉皇大帝管理天上相反,她是主宰大地之神。她是一位女神,被人们称为地母,而玉皇大帝就被称为天公。在为她建立的神庙里,人们把她塑造成一位端庄的女性,一般民众称她为后土娘娘。人们相信,该神是农业获得丰收的保护神,还是生育之神、大地之神。因为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农业为根本的国家,且人类长期蒙受着“天之所生,地之所养”的思想束缚,即形成了崇拜天、地的礼法。

对天、地的原始崇拜,是崇拜天、地的自然性质及其作用。就崇拜土地而言,当时古人并非是崇拜土地的实体本身,而崇拜的主要原因是她们感到土地广大无边、力无穷、孕育万物、负载万物,是赖以生存的根源,衣食住行都离不开。所以,上自皇帝,下至普通百姓,都非常崇拜该神。在中国的历史上,每年都要举行对该神的大型祭祀仪式,许多时候由皇帝亲自主持。

南宋吕元素《道门定制》卷二注:“后土即朝廷祀皇地神祇于方止是也。王者所尊合上帝为天父地母焉。”元明《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一“后土皇地祇”称:“为阴地者,五方相乘,五气凝结,负载江海山林屋宇。故曰天阳地阴,天公地母也。《世略》所谓:土者,乃天地初判黄土也,故谓土母焉。

宋张君房《云笈七羲》卷二十四称:“璇玑星君,字处行,勾陈六星主之,常陈天之虎责也。”并列勾陈上宫目天皇大帝名目,列为四御之一。

勾陈大帝的职能为:协助玉皇大帝执掌南北两极和天、地、人三才,统御众星,并主持人间兵革之事。

中国历史进入青铜时代,人民过着刀耕火种,捕鱼猎兽的生活,智力很大地开发了。(海咸河淡,鳞潜羽翔,金生丽水,玉出昆冈,剑号巨阙 ,珠称夜光,果珍李柰,菜重芥姜,闰余成岁,律吕调阳)这些神圣伟大的部族在后世开枝散叶,形成分流,遍布全国各地。

大约在10万年前,浙西山区建德一带已有人类活动。称为越人。到了约七千年前,在与凤凰圣族的融合里,越人一部分迁移到了太湖和绍兴地区,形成后来的吴越,一部分迁移到了湖北洪湖一带,与神农氏后裔融合成后来的荆楚,一部分到了江西鄱阳湖一带,形成后来的苗黎族团。另一部分则泛舟飘流过海,到了琉球列岛,南海诸岛。因此,凤凰圣族是以后逐渐遍布亚洲东南的“百越”文化的源头。

道教十大娘娘(民间祭祀后土娘娘起源与来历)(3)

五行之官:

《帝王世纪》帝喾“以句芒为木正,祝融为火正,蓐收为金正,玄冥为水正,后土为土正。是五行之官分职而治诸侯......”颛顼时有“南正重”、“火正黎”,帝喾设“五行之官”可信。

后土娘娘,统领地上诸神。一神名曰:太岁。其神猛烈,号称:蛮雷大神,太岁之下有十二值符之神。又统领七十二侯神将,名曰:地煞。又有副将王元帅,麾下率领猖獗神兵五百,每逢四季逐月巡游,又有游检太岁,名曰:遊煞,其数有千二百名,遊居不定。复有方域之神八位,一曰:青龙,二曰:白虎,三曰:朱雀,四曰:玄武,五曰:蠢室,六曰:力士,七曰:博士,八曰:奏书,各主地分所司。其事又有灶府之神,名曰:司命。

如积恶者,上奏三曹南斗北斗同会三官,在于都会府中,较量考察。或降天火焚伐,或行冰雹诛苗,或遣飞蝗,或折子嗣,或降口舌以侵凌,或行横殃而残害,量轻度重俱报之。——《厚德光大后土皇帝祇 · 五黄尊经》

至心皈命礼 九华玉阙,七宝皇房。承天禀命之期,主执阴阳之柄。道推尊而含弘光大,德数蓄于柔顺利贞。效法昊天 ,根本育坤元之美。流形品物,生成施母道之仁。岳渎是依,山川成仗。大悲大愿,大圣大慈。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祗。

道教十大娘娘(民间祭祀后土娘娘起源与来历)(4)

地位信仰:

信仰来由:

后土信仰源于中国古代对土地的崇拜。《礼记·郊特牲》载:大地承载万物,上天垂示景象,从大地取材,从上天取法,因此尊崇天而亲近地的。所以教化民众善良回报。 古代人们生括有赖于地,故“亲于地”,并加以“美报、献祭”,遂有“后土”崇拜,大约始于春秋时期。

土地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人们称大地是“人类的母亲”。因此,后土被奉为社神。远古时代,与黄帝同列中央之神,汉建“后土祠”,有“皇皇帝天,皇皇后土”之说。天为阳,地为阴,帝又与后相对,于是后土成了女神。而今称为“大地母亲”。

后土原本是道教神名,全称为“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祇”,亦名“承天效法土皇地祇”,这位掌阴阳生育、万物之美与大地山河之秀的女神,是道教尊神“四御”中的第四位天帝。中国古代有“皇天后土”的说法,可见主宰大地山川的后土神是相对于主宰天界的玉皇大帝,是尊贵的大神。 后土对民间来说,并不是一个不熟悉的神,她其实就是人们俗称的“地母娘娘”。

《礼记·郊特牲》对地神崇拜的原因的解释,还是比较朴素。也就是说,古代人类祭祀地神,是为了酬劳它负载万物与生养万物的功劳。

据《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一《后土皇地祇》条说:天地未分,浑然为一体;天地初开,阴阳定位所以清气上升成为阳天,浊气下降成为阴地。为阳天的,五太相互流传,五天定位,上用太阳和月亮,参差玄象。为阴的地方的人,五黄相互乘加,五之气凝结,负载隐居山林房屋。所以说,天阴阳地,天公地母的。”《世略》所谓”土者,乃天地初判黄土也,故谓土母焉。“庙在汾阳,宋真宗朝大中祥符5年7月23日,诰封“后土皇地祇”,其年驾幸华阴亲祀之。今扬州玄庙观,后土词也。殿前琼花一株,香色柯叶绝异,非世之常品也。真宗皇帝封曰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祇。”

道教十大娘娘(民间祭祀后土娘娘起源与来历)(5)

信仰变迁

一、

关于后土神的来历,有各种不同的传说:

《国语·鲁语》说神明是共工之子,能平定九州,成为地神。

《左传》又说是神的名称:“土正曰后土。”

《周礼·大司乐》称“地示”。

《礼·月令》称:“中央土,其帝黄帝、其神后土。”

如果把一些汉代以前的著作集中就可看到,汉代以前“后土”信仰其实已是一种土地信仰。

二、

《周书·武成》曰:“告于皇天后土。”蔡传:“句龙为后土。”按《五礼通考》曰:“此以后土为人神。”

《礼记·祭法》曰:“共工氏之霸九州,其子曰后土。”孔疏:“共工后世之子孙,好后土之官。”

《五礼通考》曰:“此以后土为土官。”

《礼记》:“南郊祀天,则北郊祭地矣。祀天就阳位,则祭地就阴位矣。”

当时后土曾是专指由历史产生的神明名字,而且“后土”演变过程中有人格化的过程。这位神邸有个在中国神话中有名的家族。血亲即是与黄帝争帝,怒触不周山的共工氏。后土又有一个神话中有名的后代,即曾位锲而不舍追踪太阳的理想家“夸父”。

《左传》昭公29年说:所以有五行的官员,这就是五官,木神是句芒,火神是祝融,金神正是蓐收,水神是玄冥,土神是后土。颛顼氏有个后代叫黎,是祝融;共工氏有个后代叫句龙,是后土。后土是社神。[15] 《山海经·海内经》:“共工生后土,后土生下噎呜,噎呜生年十二。”同上面《大荒北经》说:大荒当中,有一座山名叫成都承载着天。有人插在耳光上两条黄色的蛇,手握着两条黄色的蛇,名叫夸父。后土下生信,信生下夸父。[16] 郝懿行注:“后土,共氏之子句龙也。见昭公29年《左传》,又见《海内经》。”《海内经》:“共工生后土。”

三、

在所有这些有关后土的记载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山海经》的记载。根据这一记载,“后土”掌管的是死者的世界。

山海经的原始版本应是周朝官府所收藏的地理档案。早在1929年,上海世界书局出版茅盾以“玄殊”为笔名写作《中国神话研究ABC》,即曾以《山海经》的内容与《楚辞》互相对证,发现到在春秋时代。根据《楚辞》的《招魂》一篇,后土是主治地下幽都之神。《山海经》的《海内经》:北海以内,有山,名叫幽都的山。黑水发源。其上有玄鸟、玄蛇、玄虎、玄豹、玄狐蓬尾。有大玄山,有玄丘民(郭注:说上人物都一样),有大幽国,有一种赤腿的民众。

茅盾以为这里所说“幽都”之内,凡物皆黑,颇与希腊神话中说的冥国内阴惨无光相仿。原始人对于死后世界的观念大都是惨厉的。但《山海经》的“幽都”神话并不完全。茅盾还是要引用王逸注《招魂》的内容,才能说明后土是幽都之王:

“魂魄回来吧,不要下到幽冥王国(王逸注:地下阴间,所以说幽都。)。那里有扭成九曲的土伯(王逸注:土伯,后土的侯伯。约,弯曲的。),它头上长着尖角锐如刀凿(王逸注:对地下有土伯执卫门,本人九折,有角,主遇害人的。锋利,利貌)。脊背肥厚拇指沾血(敦,厚的;肱,背的;拇指,手拇指的。),追起人来飞奔如梭(駓駓,走貌。)。还有三只眼睛的虎头怪,身体像牛一样壮硕。这些怪物都喜欢吃人,回来吧。恐怕自己要遭受灾祸。”

《楚辞》的王逸是后汉顺帝时代的人。茅盾是以王逸的注解为实而下了定论。由这一注解看《楚辞》作者对后土的印象,人们至少可以了解这是当时在长江两域的中国南方对不可测的甚至时而对敌的北方,加诸其神话人物的印象。所以《楚辞》这种把后土说成幽王的传说,一面对应了《山海经》的记载,又与《礼记》、《左传》所载的社神形象有相异之处。这就影响了后来人们在南北文化交流后,对后土的看法会出现以为神明兼俱土地之神与幽冥之神的性质。

茅盾在论述中的结论以为:“参目虎首,其身若牛”的土伯便是幽都的守卫者,仿佛等于北欧神话中守卫地狱门的狞狗加尔姆。中国大概也有极完备的冥土神话,可是现代只存留上述的二断片。后人只能知晓幽都门口的守卫者土伯,弯着九曲的身体,摇晃一对利角,参目虎首,张开了满涂人血的手指赶逐人。幽都之内有什么,后土是怎样一个状貌,原来大概一定有,可是现代全都逸失了。后代的书籍讲到冥土的故事极多,然而大抵掺入了佛教思想、印度神话,已不是中国民族神话的原样。佛教在中国的兴盛,恐怕是中国本有的冥土神话绝灭无存的最大原因。”

从历代以来,民间对后土的祭祀,尤其华南一带坟边普遍拜祭后土,可从中得知其幽冥之神的原型,在民间并未完全消逝。它恰是“礼失求诸野”般地继续流传成为墓葬文化的一部份。

道教十大娘娘(民间祭祀后土娘娘起源与来历)(6)

信仰发展:

至于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祭祀后土,《文献通考》引孔颖达疏说:地神有两个,每年有两次祭祀。一个在夏至的日期在泽中方丘祭祀昆仑山之神;第二个夏正的日期在北郊祭祀神州.……又又有人说:知道四方之山岳的神是昆仑山的,按地统书《括地象》说:“地中央是昆仑”。又说:“它的东南方五千里是神州”。

夏至之日祭地抵于泽中方丘的“方丘”到底在哪儿,远古的传说并不很明确,故早期的祭地多采用后一种祭法,也就是夏至日,农历七月的时候,用泰折之坛祭地抵于京城的北郊。

汉代帝皇的崇祀后土,以及《淮南子·天文》载:“中央土地,其帝黄帝,其佐后土”,又可知道,这时的后土信仰毕竟是统一了。后土被视为黄帝之佐,代表总枢中国大地不同方向的神话人物。人们并以感谢土地负载万物的心情去崇祀后土,把它视其信仰为主流。

汉朝是后土信仰进一步获得尊崇的开始。在这朝代,它成为了皇家祭祀的对象。

在那个时代,后土代表全国土地之形象是较为突出的。

汉文帝

西汉文帝时,由国家统一祭祀地只,“冬至祀太一,夏至祀地祇”。

汉武帝:

到汉武帝时,因为汾阴一位名字叫锦的巫士,在濒临黄河的地方发现了一个宝鼎,上报给当时的河东太守,太守上书武帝,武帝即刻派有司勘验。而这时一汾阴籍的道士公孙涝洋正侍于皇帝左右,乘机上书说汾阴就是古地理书中的昆仑山东南之五千里的神州,是中国的中心,而发现宝鼎的地方则是远古祭地抵的“泽中方丘”,因其形如人臀,故曰脽上。武帝深信其言,并举行了声势浩大的迎鼎仪式,将发现宝鼎之处改为宝鼎,次年改国号为元鼎。随后在汾阴脽上建后土祠,亲自到此举行了一场大规模的祭地仪式。

《史记·孝武本纪》:第二年冬天,天子到雍县郊祭,与群臣议论说:“现在朕亲自郊祭上帝,而不祭后土,这在礼上是不报答它的恩德。”主管官员与太史公、祠官宽舒等议论说:“祭天地的小牛,角要像蚕茧、栗子那样的小。现在陛下亲祭后土,后土应在泽中圆形的高地上建五个坛,每一个坛要用一头小黄牛为大牢进行祭祀,祭完后,祭品都埋掉,陪祭的人穿上黄色的衣服。”于是天子驾车东行,依照宽舒等人议定的办法,在汾阴高丘上立后土祠,皇帝亲自望后土而拜,用祭上帝的礼仪。

《汉书·郊祀志》说:之后又遇了一年,天子郊祭雍,说:“现在上帝由朕亲自来郊祀,但后土无人来祭祀,是礼所不能对应的。”有关官员就同太史令司马谈、祠官宽舒商议:“祭天地的牲,其牛角大小如茧如栗。现在陛下亲自祭祀后土,后土应在大湖中的圆丘上建立五坛加以祭祀,每坛用一头黄犊祭品。祭完后全埋在土中,跟随祭祀的人员都穿黄衣。”于是天子东到汾阴。汾阴男子公孙滂洋等人见汾阴旁有光芒如深红色,皇上便在汾阴的小土山上建立后土祠,一如宽舒等人的建议。皇上亲自去望祭,跟祭上帝礼一样。

故而汾阴后土祠又称汉武帝祠,但今天的万荣后土庙已非汉时的庙宇,是宋金以后因黄河泛滥易地而建的,庙内现存有重枪歇山顶汉武楼,正殿,配殿,前后山门等建筑。只是汉武帝时将远古的“泽中方丘”改为“泽中圆丘”,并分立五坛,主持祭祀仪式的官员着黄衣,用瘫埋之礼将黄色的牲口奉献给神灵。而后又在祭祀仪式中加人歌舞,《汉书》:这年,已经消灭了南越,皇上的宠臣李延年以美妙的音乐来进见。皇上很赞赏,下交公卿讨论,说:“民间祭祀尚且有鼓舞音乐,现在郊祀却没有乐章,难道这样合适嚒。”公卿们说:“古时祭祀天地都有乐章,这样才能以礼祭祀神灵。”又有人说:“泰帝使素女弹五十弦瑟,音调悲切,泰帝忍不住悲泣起来,所以破开她的瑟为二十五弦。”于是为讨伐南越的胜利而举行赛祭,祷告祭祀泰一、后土,开始用乐舞,又增招歌童,制作二十五弦的瑟及箜篌瑟是从此开始的。

平帝:

平帝元始5年,大司马王莽奏言:“......孝文帝十六年使用新垣平,刚开始建造渭阳的五帝庙,祭祀泰一、地神,用太祖高皇帝来配享。太阳冬至的时候祭祀泰一,夏至时祭祀地神,都一同祭祀五帝,共用一牲,皇上亲自郊祀拜礼。后来新垣平被诛杀,皇上才不再亲自前去,而派有关官员去办理事情。”。后莽又奏言:“......建始元年,迁移甘泉的泰时、河东的后上到长安的南北郊。永始元年三月,因未有皇孙,又行甘泉、河东之祭。绥和二年,因最终未获福佑,又行长安南北郊祭。”汉武帝专门建立后土祠,亲自祀拜,“如上帝礼”,后土崇拜从此成为定制,历代皇朝都列入祀典,岁时祭祀。

哀帝:

最后一位祭后土于汾阴的汉代皇帝是哀帝。《汉书·哀帝本纪》说:......“皇帝孝顺,禀承圣人业绩,没有懈怠,但久病不愈。早晚忧思,大概是继承体制的君主不适合改造建作。令恢复甘泉的泰时、汾阴的后土祠到以前的样子。” 因为哀帝有病在身,不能亲至汾阴,故派有司代为祭祀。但三年后,哀帝还是不治而亡了。两代皇帝为祈求福佑而祀汾阴后土,终无灵显出现,故后来的汉代帝王放弃了对汾阴后土的祭祀,将后土祭祀迁于京城北郊。

汉武帝后来的皇帝,包括魏、晋至宋、齐、梁、陈、隋的南北朝,后土信仰依然受看重。必须注意的是,上述用的条文都有一共同特点:当时并不能证明后土是何性别——祭后土常是以皇后配享却又是事实。

道教十大娘娘(民间祭祀后土娘娘起源与来历)(7)

祭祀:

后土祭,又称“祭土主”,是梁河一带阿昌族为祭祀先祖遮帕麻和遮米玛而举行的民间宗教节日,一年举行3次,分别在农历二月马日,五月廿八日,六月廿五日。第一次祭祀祈求先祖保佑子民平安,第二次祭祀祈求先祖保佑六畜兴旺,第三次祭祀祈求先祖保佑五谷丰登。祭日要停工一天,禁动土、舂米、外人进寨。

立誓永远保佑藏土的十二尊主要地祇女神:遐迩名扬地母、页岩孚佑地母、普贤地母、魔后地母等为四魔女神;独具支眼地母、贤德明妃地母、刚烈尊胜地母、白衣龙后地母等为四药叉女神;藏土孚佑地母、太一济世地母、丽质冰心地母、翠聪绿炬地母等为四女医神。

民间祭祀:

由于古人认为天阳地阴,加上《楚辞》的流传,因此又有后土神主掌幽都的说法;这种说法也因此不易消失。既然东汉王逸《楚辞》注:“幽都,地下后土所治也。地下幽冥,故称幽都。”因此,早在唐宋以来,古人常在建墓、上坟或举行丧礼时,也已把祀后土神相沿成俗。

明《道藏》的《儒门崇理折衷堪与完孝录》卷八《祠后土》说:“按古礼,无所谓后土氏者,惟唐《开元礼》有之。温公《书仪本》《开元礼》《家礼》本书仪,丧礼开茔域,乃窆与墓祭俱祀后土。”又说《家礼》曰:“祀以后土恐其潜窃也”,它也说“择远亲或宾客一人吉服冠素告后土氏。”可见这也是儒家推行“天地父母”教义的结果。

道教十大娘娘(民间祭祀后土娘娘起源与来历)(8)

圣母庙宇:

后土圣母庙位于平陆和芮城两县交界处,殿山寺坐北朝南。除了两侧的厢房部分塌损外、其它建筑保存完好,是一处明代古寺庙建筑群。正殿内塑像共三组,十三尊。中间是后土圣母坐像,东侧是九天圣母坐像,西侧是使令圣母坐像。圣母两侧各有两尊侍女站像。正殿的东、西两侧有豆生娘娘、催生娘娩的坐像,以及两名女官的站像。

正殿后土圣母的发式采用特髻,特髻上有金孔雀四,口衔珠结正面珠翠孔雀一,左右垂珠牌各一,中间配有珠管,是典型的明代发式。九天圣母、使令圣母仅在特髻上少金孔雀二,其它均与后土圣母一致。三位圣母均用垂花耳坠,面部丰腴,额中央饰有金色额黄,与娥眉、红唇相得益彰。服饰方面,三位圣母均为外着披肩,穿交领大衫,胸背有补子;一手持圭,另一手相扶;腰有玉环带,足穿云头鞋。整个塑像极具程式化,唯有两侧的圣母头略向中间偏斜,这给传统正襟危坐的塑像增添不少活泼的气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