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故事里,狼要吃羊,就先是指责羊弄脏了它要吃的水,然后又说羊背后说它的坏话。

人类战争史上,也都很讲究 “师出有名”,先指责对方哪那做得不对,置自己于道德制高点上,然后再发兵开打。

徐敬业和骆宾王起兵反对武则天那会儿,就写了一篇震烁古今的《讨武曌檄》,数列其罪,骂武则天为“人神之所同疾,天地之所不容”,很是鼓动人心。

清太祖努尔哈赤要跟自己曾经的主人——大明王朝叫板,虽然没法捣鼓得出类似《讨武曌檄》的雄文,却也煞费苦心地编撰出了一个为后来历代清朝统治者津津乐道的“七大恨”!

努尔哈赤十大恨(努尔哈赤口口声声说自己有)(1)

不过,这“七大恨”到底是哪“七大恨”,数百年来,能说得清的,估计没几个。

究其原因,是这“七大恨”的最原始的版本未存于世,流传在世的版本众多,“七恨”中的好几恨内容重复、啰嗦、混淆不清,并且,即使有人能拎得清这七项“大恨”,却又并非努尔哈赤原先所说的“七大恨”。

努尔哈赤十大恨(努尔哈赤口口声声说自己有)(2)

现在,收录有这“七大恨”内容的权威史料主要是《太祖武皇帝实录》、《太祖高皇帝实录》、《满洲老档秘录》、《东华录》、《三朝辽事实录》、以及北大研究所所藏天聪四年木刻揭榜之七大恨。

首先,“太祖”是努尔哈赤的庙号,“武皇帝”则是天聪十年四月皇太极建大清国号时追尊给努尔哈赤的谥号,全称是“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武皇帝”。清人入关后,已经在盛京登基继承了大清国皇位的顺治帝又在北京重新举行了一次登基大典,一帮汉臣在顺治病逝后大拍马屁,准备把顺治定位为大清王朝的真正开国君主,指称顺治“龙兴中土,混一六合,功业同于开创,宜谥为高皇帝”。而以鳌拜为首的满臣却坚持认定顺治只是个继业之君,把谥号定为“章皇帝”。为避免康熙成年后将顺治谥号改回“高皇帝”, 鳌拜抢先更改了努尔哈赤“武皇帝”的谥号,改为“太祖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即“高皇帝”。

努尔哈赤十大恨(努尔哈赤口口声声说自己有)(3)

所以,《太祖武皇帝实录》、《太祖高皇帝实录》都是记录努尔哈赤言行的官修史书。

《太祖武皇帝实录》初修于天聪年间,历经多次修改,成书于崇德年间;《太祖高皇帝实录》成书于乾隆四年,是在《太祖武皇帝实录》基础修成,为《清实录》定本。

《满文老档》是清廷入关前以满文记录起于明万历三十五年(清天命前九年•公元1607年),止于明崇祯九年(清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的编年体皇家档册,起初存放于盛京(今沈阳市)崇谟阁。清廷定鼎北京后,与其他档案一起存放于北京内阁大库,并经过多次修改。1918年,清末进士金梁先生召集人手进行翻译,其部分内容出版后名为《满洲老档秘录》。

《东华录》由光绪间王先谦结合乾隆间蒋良骥所编32卷本纂辑而成。

《三朝辽事实录》为明天启朝兵部尚书王在晋所著,主要叙列万历四十六年(1618)到四月天启七年(1627)的辽东战事。

努尔哈赤十大恨(努尔哈赤口口声声说自己有)(4)

天聪四年木刻揭榜是天聪四年后金军队打到北京城下,在返程时,为安抚民心而刊布的“七大恨”谕民榜文。

以上六个版本中,《三朝辽事实录》所叙“七大恨”极简极略,且非直接出于后金人颁布的文献;《东华录》也同样属于间接材料,其说主要取材于《清实录》,并且成书于晚清。所以,《东华录》、《三朝辽事实录》均不足深论。

《太祖武皇帝实录》、《太祖高皇帝实录》、《满洲老档秘录》虽说是后金和清的文献资料,但经过无数次修改,面目全非,也算不上原始材料。

相较而言,天聪四年木刻揭榜不但在时间上最接近努尔哈赤在天命四年发布“七大恨”之时,而且,该榜被揭下后,一直没有修改过。所以,学者都比较看重这个版本。

清史研究专家孟森就认为,这个榜文中所记载的七大恨内容最接近于奴尔哈赤起兵反明时的原状。

让我们来看看木刻揭榜中“七大恨”的内容到底都是什么吧(为方便阅读,笔者在文字上作了些整理):

金国汗谕官军人等知悉:我家十几代人替大明看守边境,恭谦忠顺。近年来,南朝皇帝高拱深宫,不理朝政,文武边官,瞒上欺下,侵害欺凌我家族人,手段惨酷,罄竹难书。其中有七件最大最惨的:

一、我祖宗替南朝看边进贡,忠顺已久,而在万历年间,明兵忽将我曾祖、祖父无罪加诛。

二、癸巳年,南关、北关、灰扒、兀刺、蒙古等九个部落合兵攻我国,南朝表现冷漠,袖手坐视。幸好,我国仰仗庇皇天保佑,大败了九部来敌。后来,我国复仇,攻破南关,迁入内地,入赘南关吾儿忽答为我国的女婿,南朝却谴责我国擅起战端、大兴征伐,逼令返回故地。我先汗二话不说,遵依上命,返回故地。后来,北关攻南关,大肆掳掠,南朝却一点儿也不怪罪。想我国与北关,同是南朝外番,为什么北关打南关南朝熟视无睹,而我国打南关南朝却又大肆干涉?!对待同一性质的事件却采取了完全相反的态度,如何能让人怀服?

努尔哈赤十大恨(努尔哈赤口口声声说自己有)(5)

三、先汗忠于大明,心若金石,只不过因曾祖、祖父被杀,南朝起了疑心,所以与辽阳副将吴希汉,宰马牛,祭天地,立碑界铭誓:汉人私出境外者格杀勿论;夷人私入境内者格杀勿论。后来生活在边境的汉人私出境外采参挖参。山参虽说是大自然的馈赠,却也是我国赖以生存的经济命脉,先汗屡屡申禀南朝上司,辽东上司却装聋作哑,不置一词,使得我们有冤怨而无处控诉。不得已才遵循碑约动手杀人。可以说,杀人是为了遵行盟誓,杜绝汉人再来挖参,并不是有意欺背南朝。又碰巧遇上新巡抚赴任,按以往惯例,我们应该叩拜祝贺,于是派遣了干骨里、方巾纳等人前往祝贺。辽东上司却因此怪罪我杀害了越境采参的汉人,拘捕了送礼行贺的人,还勒要十位夷人偿命。欺压如此,情何以堪!

四、北关与建州,同是属夷类,我两家构衅,南朝秉公解除纷争就可以了,为什么提供兵马、火器给北关打我?厚彼薄此,让人伤心!

五、北关老女,是先汗厚礼聘娶的未婚妻,后来北关渝盟,不许先汗迎亲。即使这样,因有婚约在身,他也不敢另外许配他人,就因为南朝护助,终于改嫁蒙古人。像这样的耻辱,谁能甘心

六、我部看守边境的人,二百年来,都在边境附近种田。南朝却听信北关诬言,发兵逼令我部远退三十里,立碑占地,烧毁我房屋、禾苗,使我部居无室、食无米,人人待毙。

七、我国向来忠义孝顺,从来没有过无礼之举,南朝忽然派遣备御萧伯芝前来训斥先汗。这萧伯芝狗仗人势,蟒衣玉带,作威作福,秽言恶语,百般欺辱。

怀此七恨,无处申诉。辽东上司,已经尊若神明,难以沟通;万历皇帝,更是隔于天渊,不能传达。踌躇徘徊,无计可施。只好告天兴师,收聚抚顺,好让万历皇帝因事询情,得申冤怀。

这七大恨中的第一恨,说的是奴尔哈赤的祖父塔克世、父觉昌安在明军征讨叛贼中被明军误杀的事情。当时,统兵作战的是李成梁。事后,作为道歉,李成梁给了奴尔哈赤极其丰厚的补偿。奴尔哈赤就是靠这笔补偿,才将他的事业做强做大。并且,在接受补偿时,奴尔哈赤非但没有埋怨李成梁,还极力讨好李成梁,甚至不惜做李成梁的儿子。后来又将弟弟舒尔哈齐的女儿嫁给了李成梁的儿子李如柏。

第二恨中的“北关”,是指叶赫部。努尔哈赤说叶赫部联合起九部来打他,却没有说为什么九部要打他。事实是奴尔哈赤为了他的“统一女真”大业,四下侵略杀伐九部部族。说到底,努尔哈赤的建州也罢,叶赫也好,都是隶属于明朝的臣民,其所谓的“统一”大业,本质就是搞破坏、制造恐惧气氛,明朝怎么可能支持他?而在他打败了九部之后,明朝要支持九部则是理所当然的了。

第三恨中所谓的“立碑界铭誓”,其实是努尔哈赤和明辽阳副将吴希汉私下里订的盟誓,对大明王朝而言,根本就不存在“境外”、“境内”之说。须知,整个辽东半岛,都是大明王朝的。大明王朝的汉人子民在自己国家的土地内采参挖参,被努尔哈赤这种地方保护主义者肆意屠杀,明朝政府“勒要十夷偿命”有什么错?

努尔哈赤十大恨(努尔哈赤口口声声说自己有)(6)

第四恨其实是第二恨的重复,纯属无话找话。

第五恨中的“北关老女”,是叶赫布寨之女,布扬古贝勒之妹。原先建州与叶赫结好,叶赫布寨贝勒是答应将十二岁的女儿许娉给奴尔哈赤,但建州的迅速扩张已经侵害到了叶赫的利益,二者兵刀相见,大打出手,悔婚再自然不过了。何况,叶赫布寨贝勒战死后,叶赫部曾派人来讨还尸体,奴尔哈赤却莫名其妙地把布寨的尸体砍成两半,只把一半归还给叶赫。这种情形之下,布扬古怎么还能把自己的妹妹嫁给奴尔哈赤?可是,努尔哈赤却迁怒于明朝,认为明朝政府主持公道把“北关老女”改嫁给蒙古人是对他的欺凌。

第六恨指责“南朝听信北关诬言,发兵逼令我部远退三十里”,其实,退三十里也好,退三百里也好,这些土地全都是明朝政府的,明朝政府之所以这么处理,是禁止努尔哈赤把国家的土地占为己有。

第七恨的“萧伯芝事”根本就是说不上什么深仇大恨,奴尔哈赤越是煞有介事地说,越让人觉得其人心胸狭隘、自卑、脆弱。

努尔哈赤十大恨(努尔哈赤口口声声说自己有)(7)

不管怎么样,这原版的“七大恨”除了第四恨和第二恨重复外,还算得上条理清晰,而且其中诸如“我祖宗与南朝看边进贡,忠顺已久”,“先汗忠于大明,心如金石”,“我即遵依上命”,“我部看边之人”,“我国素顺”等言辞中,还可以看出,即使其以国自称,却还是承认他们是从属于明朝中央政府的。而《太祖武皇帝实录》、《太祖高皇帝实录》、《满洲老档秘录》等书之所以翻来覆去地修改,就是要干干净净地剔除这类字眼、彻底删除清朝曾经隶属明朝的事实。

但,诚如孟森先生所说“末条以萧伯芝蟒衣玉带为恨,后来太觉其无谓”,“太祖列入七大恨中,亦自觉无事生事。后各本皆删此条,而析别条以足其数”。一方面,后来的清政府要删除后金隶属明朝的字眼,又要删除“萧伯芝”条,为了凑够“七恨”之数,就出现了许多重复、啰嗦的东西,致使后人读之如坠云雾,不明就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