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天涯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汉代乐府诗《行行重行行》中:“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天涯海角南山南(天涯海角何处寻)(1)

天涯石刻

天涯、海角(地角)这两个词,首次同框出镜己是南北朝时,徐陵的《武皇帝作相时与岭南酋豪书》:“天涯藐藐,地角悠悠。言而无由,但以情企。”

此后陆续有人在诗歌作品中用到天涯、海角二词。但是第一个把天涯海角连用的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他在《浔阳春三首.春生》中这样说“春生何处暗周游,海角天涯遍始休。先遣和风报消息,续叫啼鸟说来由”。

现代有人统计,历代诗家带有“天涯”“海角”词的诗词有1500多首。

比如:

晏殊的“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葛长庚的“多少风前月下,迤逦天涯海角,魂梦亦凄凉”;

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张嵩老的“抱琴飘飘风万里,曾是天涯海角头”;

……

天涯海角南山南(天涯海角何处寻)(2)

海角石刻

看来,古人们还是很爱天涯海角这个词。他们给这个词语寄托了各种各样的情感,也把它用的出神入化!千百年来,“天涯海角”这个词,渐渐的演变为一个带有中华民族独特情感的成语。

“天涯海角”这个词,其实最早是用来特指偏避遥远的地方。

历朝历代的或遭贬谪,或遭官司,或违法犯罪的各色人等,往往都被流放到“天涯海角”之地。意思就是:你给我滚远点,不想看到你,看到就烦!

天涯海角南山南(天涯海角何处寻)(3)

蜀道

杜少府就曾被贬往蜀地为官,那里是当时人们认知中的“天之涯”,去了就意味就回不来了。

那个时候的“天涯海角”还没有具体地名地点,一般用来泛指偏远蛮荒之地。

时间来到清代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中国历史上进行第一次全国地图测绘时,在崖州(今三亚)海边的石头上题刻了“海判南天”做为地标性纪念。

天涯海角南山南(天涯海角何处寻)(4)

海判南天石刻

这里被选择为是陆地最南边的海天交汇处,是中国陆地版图的南极地标点。

再后来到了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崖州知府程哲到海边游览,在一块巨石上题刻了“天涯”两个字。

至此,一直没有特定目的地的“天涯海角”被圈定在这海天相交的南海之滨。世上思念离人,怀念过往等等的情绪,终于找到了落脚点。

相传一对情侣只要一起走到天涯海角,就可以一生一世拥有对方。这真是个美好的传说!话说回来,这会不会也是一些渣男渣女不敢去的地方?毕竟,去了就是一辈子!

看来,天涯海角石也是“试金石”。

天涯海角南山南(天涯海角何处寻)(5)

天涯海角在这里?

至于另一块石头上的“海角”二字,虽然《崖州志》上没有记载是何人何时所题刻。但是很显然,“天涯”石刻出现时,“海角”石刻尚未出现,否则《崖州志》没理由单独记载“天涯”,而不记载“海角”。

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文化悠久,关于天涯海角在哪里,也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考证,在钦州(今广西灵山)有天涯亭,廉州(今广西合浦)有海角亭。

这个可不是胡编的。周去非的《岭外代答》就有这方面的记载:早在宋代,钦廉二州就有天涯亭和海角亭,并且一直保存到明清时期。

这个时间段比海南三亚的“天涯海角”得名早了将近700年,隔了两三个朝代。

那么,要问真正的天涯海角在哪,就凭各位自己判断了。

天涯海角南山南(天涯海角何处寻)(6)

北海海边

关于钦廉二州,此地不但有天涯海角亭,无独有偶的是,古属钦州地区的北海市海边,还有一处叫“海枯石烂”的景点。

具体位置在北海市最西端,一个叫“冠头岭”的地方。这是当地最具代表性的景点之一,到北海的打卡必去景点。

故事讲到这里,突然想起人们安慰失恋的男子常用的诗句,在此引用一下,做为这个故事的结尾: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劝慰的话说得也很有意思:两只腿的青蛙找不到,两条腿的美女多的是。

读史明智,学史进步。以上根据相关史料原创,如有雷同,意料之中。

我是迷惘的惘天天讲故事,喜欢的朋友,关注我不迷路。谢谢你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