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说的“涤除玄览”,其实说的就是排除杂念,而进入心灵的深处进行认真的观照。

所谓观照,就是以智慧来观察事、理诸法,而照见明了的意思。

内心强大自我修炼的结果(修炼一颗强大的内心)(1)

对于观照一词,在佛学经典中用到的地方比较多。所谓观照,才能彼此和谐;所谓观照,才能彼此相应;所谓观照,才能如鱼得水;所谓观照,吾人才能得道。

在现实中,经商的人,要做市场调查,这就是观照;建筑大楼,要对土地环境了解,这就是观照;从政的人,苦思解决民间社会的问题,这都是观照。会观照的人,能够探测因缘的关系;能观照的人,能够深入了解事相的内容。

在佛家看来,观照是修行的重要内涵,学会用智慧观照世界,观照内心,就不会有烦恼,从而得大自在。

到了老子这里,也没有脱离这个意思,所以老子就问:“当我们深入考察自己的内心之时,能做到毫无瑕疵吗?”老子在这里其实是说,自己能否做到凡事皆问心无愧呢?

老子这里所讲的自省的观点,最重要的是要求人们通过内省来体悟大道。

那我们怎样才能内省呢?老子给我们的答案就是“涤除玄览”。说白了就是《论语》中记载孔子的弟子曾参“日三省吾身”,这与老子所说的“涤除玄览”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就是需要我们每天都多次地反省自己,想一想自己是否在哪方面做得还不够好呢?

这里所提到的一个很为独特的概念叫做“玄览”,“玄”字是《老子》一书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词,它是与“道”密切相关的,表达的是精微深奥的含义,而“玄览”就是一面很玄妙的镜子,它喻指的是人的心灵。

说到“道”,在老子的哲学里,道虽不可名,但是可以被体认。可以说出来的道,就不是真正永恒的道。可以叫得出来的名,也不是真正永恒的名。

在老子的哲学里,“道”就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存在。

不仅如此,老子在《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中还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在天地存在以前,就有一个东西浑然而成。它无形、无体、无声;既看不见,又听不到,摸不着。它不生不灭,独立长存,而永不改变;周而复始,不觉倦怠,又无所不在。世上一切的事物,都要靠它才能生生不息,它就是万物的母亲。这样玄妙的东西,我实在不知道它的名字是什么,不得已,只好叫它做“道”。如果要勉强给它起个名字的话,也只能称它为“大”。

其实不管是老子,还是庄子,不管是在《道德经》,还是在《庄子》中,老子和庄子都对“道”进行了很多论述,但是始终没有直接告诉我们“道”究竟是什么?

其实不仅仅是道家的老子和庄子这样,佛家思想也常常采用这种方法。

内心强大自我修炼的结果(修炼一颗强大的内心)(2)

在著名的佛家经典《禅外说禅》中说,在佛教的最大宗派禅宗中,有这么一个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不能问“禅是什么”。

有一个禅宗的故事说:只要小和尚问“禅是什么”,老师父就举起棍子打他的脑袋。因为参禅追求的是终极智慧,不能像知识一样讲述,甚至不能用语言传达。

在禅宗看来,智慧是由智力体系、知识体系、方法与技能体系、非智力体系、观念与思想体系、审美与评价体系等,多个子系统构成的复杂系统。包括遗传智慧与获得智慧、生理机能与心理机能、直观与思维、意向与认识、情感与理性、道德与美感、智力与非智力、显意识与潜意识、已具有的智慧与智慧潜能等等众多要素。所以禅宗才有了这样一个说法,叫“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这句话背后的含义,就是最高的智慧是“不可说”的。就像老子在《道德经》中说的“道可道,非常道”一样,最高的智慧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由此可见,意会或者说领悟是古人获得智慧的一种方式,这种方法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称之为“负的方法”,意思是说,老子和庄子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道是什么”,而是告诉了我们“道不是什么”。是通过反面来论证一个道理,这种方法称之为“负的方法”。当然,有“负的方法”就有“正的方法”。

冯友兰先生说,西方哲学思想常常是采用“正的方法”,也就是通过逻辑和实证告诉我们“是什么”,所以西方哲学中有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这样的区分,讲究“因果论”,任何事物之间都有某种因果的逻辑关系,并且试图通过逻辑分析去理解它。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东方哲学更偏“直觉”或者“感性”,而西方哲学更偏“理性”。

同样地,老子也是通过逻辑和实证来告诉我们,大道玄远深奥,同时大道又无处不在,体认大道是高度的思维活动,没有内心的深入思考是感受不到的。而这种思考,就是内省的功夫。这就是“正的方法”。

在“正”的内省方面,心学大师王阳明可以说是一个典范。

王阳明一生都在强调修心,他认为只有修炼一颗强大的内心,不但百事可成,甚至连疾病都会远离我们而去!

王阳明曾经是一个非常响亮的名字,王阳明心学曾经是一门风靡天下的显学。阳明心学就是一门让我们的生活品质更高、人格更完善、内心更强大、幸福感更深、更能实现各种生命潜能的学问。

王阳明心学集儒、释、道三家之大成,是500年来中国人最精妙的神奇智慧。王阳明创立心学,参透世事人心,终成一代圣哲。

什么是“心学”,心学就是一门教我们拥有健康心灵的学问。

怎样判断是否良好呢?《中庸》里讲:“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人而不自得焉。”想要达到这样的心灵状态和精神境界,就必须通过心灵修行,对自己的心灵运作机制有所了解,让我们的心灵摆脱常年抛荒,与幸福之间恢复天然的联系。修行要遵循宇宙与心灵相通的法则,对内心保持更多的觉知觉照;要不断去除内心世界那些不合理、不正当的欲望。

王阳明的心学主张“知行合一”,从人性出发,主张一切向内求,顺其自然,从而修炼一颗强大的内心,不假外求!

内心强大自我修炼的结果(修炼一颗强大的内心)(3)

“不动心”也是阳明心学的一个重要内涵,通俗来说是一种内心的强大,而在修心的境界则是内心不因外事而动,一个人即便外在遭遇了负面情绪,也能够化解这一些情绪,不让情绪入自己的心。

此心不动,随心所动,应该是我们学习心学最向往的境界了。

心不静的人,一开始静坐的时候,就会觉得思绪万千,甚至连陈年乱谷子的事情都能想起来,尤其是想到让自己心烦的事情,更是让人坐立不安!

等一段时间后,我们就会发现自己能安静下来,应该沾沾自喜,怡然自得了。但王阳明说:“只悬空静守,如槁木死灰,亦无用。”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只悬空静坐,身如槁木、心如死灰一般,也没有作用。也就是说,光静修,没有用!这时候就需要进入修炼第二阶段,那就是:除了“静处体悟”,更要“省察克治”。所谓省察克治,就是以心为镜,观照自身!

通过观照自身,我们就会发现我们为什么会有痛苦,那是因为我们有太多的私欲存在。所以,王阳明强调,一定要在事上练,要在心上磨,而不是一味去求静,去逃避,这是没有用的,是无法修炼到一颗强大的内心的,是无法剔除痛苦的。如果遇到事情,就面面相觑,那绝对是无法走向成功的。我们必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能定,方能动亦能定。

对于在心上磨,王阳明则认为,如果我们想拥有一颗强大的内心,一定要有担当,要在逆境中磨练自己。我们的人生只有短短几十年,如果想有所作为,必须要勇于挑战,在泥泞而曲折的磨难中,去修炼自己的内心。我们只有通过困苦贫乏,才能锻炼和磨炼自己的身心。

王阳明说过:“人生经历越多,内心就会越强大。越是艰难处,越是修心时。居逆境中,周身皆针砭药石,砥节砺行而不觉;处顺境内,眼前尽兵刃戈矛,销膏靡骨而不知。”

王阳明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然可欲者是我的物,不可放失;不可欲者非是我物,不可留藏。”这也是对于世俗之人的一句警醒,让我们的心与外界的事物相分离,避免让自己趋向于“物质化”,让自己的心灵能够独立存在,并且得到一种提升。

正因为王阳明秉持这一种思想,才能够做到“以不得第动心为耻”,无论有没有考上都没有动心,一旦动心就是人生的一种耻辱,科举的失败并不算失败。如果我们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让外事入自己的心,这才是一种失败。

王阳明的这一种心学思想,不光是对于他本人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我们任何人来说,在修心的过程中都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经历。王阳明的一生,可谓践行心学的一生,虽然他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但是每当他有所成就,便是他遭受小人之构陷之时,都被他泰然处之。就像广西平叛,他明知自己的身体不好,去了可能就回不来,他依然抱病去征战。

虽然王阳明立了不世之功,但是由于朝中有人恶意拖延,让他贻误最好的治病良机,病逝在途中,留下一句千古名言: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内心强大自我修炼的结果(修炼一颗强大的内心)(4)

可见,大丈夫有所为,有所不为,无论是和平还是战争时期,都要有坚韧不拔的事上练的精神,方可修炼一个强大的内心,成就一番事业。只有我们学着做一个强大的人,我们才能将自己的情绪和外在的事情分离开,在适当的情况下掺入自己的情绪,而在特殊情况下,则让自己的情绪与外界事物所剥离,即便是人生“不得第”的时候,也不会以此为耻辱,更不会动心,这就是智慧。

对此,有人说,人生早一些读王阳明,就会少走很多弯路。

王阳明之所以能从落魄中成功逆袭,靠的就是修心,修心能让你的内心变得强大并且乐观。

除此之外,在我们认识到修心的重要性后,我们还要认识到心灵宛若一面镜子,世间一切都通过人心反映出来,没有任何人能够躲藏得了。当我们一个人面对内心的时候,才会看到真正的自我,人们常讲“扪心自问”,说的也就是这个意思。

对于自我,当他还处在内心世界的第一个层次时,它就是“角色”跟“阴影”。

“角色”的层次就是“自我”戴着很多的假面具,此时,我们的内心要做的,就是想方设法去维护“自我”所想要的形象,这种人格会形成四分五裂、内心摆不平,有可能成为一个表面上看似很有修养的人,但内心却充满着冲突、痛苦、矛盾与不安。

此时的我们,就会出现在人前展现的是一面,但人后呢?当私下独自沉静下来的时候,又是不敢面对真实的自己。因为此时我们就一直在谴责自我,一直不希望自己有某种负面心理现象的存在,只要在内心深处一浮现出自己的阴影及那些境界、现象,就会被我们的“自我”压抑,就会被打入潜意识里面,然后一直躲在自己内心世界的阴影之中。

那种只着重表面修养功夫的人,是比较容易形成这种情况;有些一直构筑完美主义者,也常常容易形成我只要“我要”的这些,然后一直排斥掉很多“我所不要的”,慢慢地,我们就会感受到那些都一直存在的苦海。因为我们的内心常常会陷入死胡同的苦海里面,我们的心灵就会四分五裂。

这个时候,我们就要通过内省去修复我们四分五裂的心灵。当我们的内心慢慢地被修复,被统合之后,但是我们对我们的身体还是有很多的谴责,就好像车子的两个轮胎一样,如果我们只要一边却不要另一边,哪是不行的。

我们的身和心也是一样,如果我们只要这个心就好,却谴责那个身体的存在。这样,我们的生命潜能是不会真正发挥出来的,因为这不是一个完整的个体。由于我们的身、心没有统合,在我们的身、心是分裂的情况之下,我们的生命潜能是不会发挥出来的。

生命这种东西实在是太神奇了,它充满着许多生命的意义。

生命的意义并不是大而空的,而是落实在每一个当下的行动中的,这一点恰好和我们一直倡导的我们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并非一日之功。如果我们每天能够和自己的内心独处和对话的机会,我们就可以回顾自己过往生活的主要事件和行为,列出自己的短中长期目标,看看行为和目标之间有多少是相互匹配的,多少是各自孤立的,然后叩问自己内心深处的渴望,及时去进行行为和目标的调整。

内心强大自我修炼的结果(修炼一颗强大的内心)(5)

在这个过程里,既包括“存在主义”,也包括让我们敢于自我表现,敢于成为一个真实的我。敢于面对“真的丑”,敢于面对“假的美”,这里是来到“我宁愿真的丑”、“我不要假的美”。这时候就敢于自我表现、展现,我们的内心世界会愿意接受丑陋的自己。

例如:有人要向我们借钱,以前当我们很爱面子的时候,有可能我们并没有钱,但我们会向别人借钱去借给那个借钱的人。但是,当我们借钱给他时,我们的内心又在那里很苦,认为“我们是好友、我们的关系很好、我对他多么地‘死忠’,对他是多么的好……”,在这种状态下,我们要维持一种形象。但是,我们本身就是没钱,还要去找别人借钱给那个跟我们借钱的,此时,我们的内心是矛盾的,我们是不真实的存在,这个苦就会让我们继续活在苦海里面。

为了摆脱这种苦海,我们就要认识到我们的人生其实就是一场修行,所有的困扰皆是源于我们的内心。只要我们的内心干净了,我们的生活也会随之变得平静。

就要明白世间一切苦乐都只是一步之遥,只要我们能够勇敢地面对自己的内心,就能找到更有力量的自己。我们要实现这一目的,也非常地简单,那就是观照自己。

如果我们能够用智慧来观照自己的内心,我们的烦恼就会挥发。如果我们的内心缺乏智慧的观照,烦恼、生气时,我们就会陷入其中,无丝毫抵抗之力,跟着烦恼走,不自在。

此时,我们就要观照内心,就要培养内在的观照力,从而获得自在。

此时,我们就要认识到:观照内心,才能觉醒内心,才能让内心的觉性觉醒。

此时,我们就要认识到:观照是觉悟的修行方法,如果我们只看到别人,看不到自己。看到表面,看不到内心,就会由于“观照”不够,无法明白真相,因此产生烦恼。

这就是说,如果我们懂得“观照”自己,常常自我反省,明白我们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就能自我健全。

内心强大自我修炼的结果(修炼一颗强大的内心)(6)

当我们真正读懂自己的内心,我们所经历的一切就都有了意义,我们也没有浪费生命,我们就能一起活出生命的意义,不恋过往,不惧未来,活在当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