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渔者 【宋 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终于来到了宋诗的部分。我其实挺不理解为什么选范仲淹的这首诗的。按理说范仲淹作为大文豪,有名的诗肯定很多,这首诗明显不怎么有意思,尽管题材是很主旋律的,但是它读起来比较无聊呀。可能是因为比较短小,所以适合给儿童背?

三步教你学古诗(10分钟古诗课49江上往来人)(1)

(一)诗人生平

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 ),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教育家。

我对范仲淹最深的印象是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次是他最高当过的官是枢密副使兼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为什么印象那么深呢?因为那本语文课本里,晏殊有一首词,于是有晏殊的介绍,枢密使兼同平章事(相当于正宰相)。这时候我就特别想笑,范仲淹两个官都是副的,晏殊两个都是正的。

另外就是,感觉宋代文人打仗真的很常见。范仲淹既是文学家又是军事家,让人有点错乱。辛弃疾也是文人参军,也超级厉害。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 授广德军司理参军。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权知开封府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

范仲淹早年很苦。有个故事是他每天煮一锅粥,凝固之后切成四块,早晚各两块。这就是他一天的口粮。

我记得以前学历史的时候学过,宋代官僚体系很庞大,有严重的冗员。今天在《古诗课》里看到了直接原因。

宋代的进士考试与唐代有很大不同。唐代每年都考,但每届录取名额很少,最多二三十人,宋代名额大增,三年一届,每届上千人,录取人数是唐代的十倍。唐代考中进士之后不是立刻可以当官的,还要参加吏部的选拔考试,考不过就没有官。宋代只要考上进士就给授官。

想想最起码宋代的官员得是唐代的十倍吧。

三步教你学古诗(10分钟古诗课49江上往来人)(2)

宋夏爆发后,于康定元年(1040年),奉调前往西北前线,镇守边境,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兼知延洲,范仲淹到任后采取“积极防御、屯田久守”的方针,使西北军事防务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边境局势大为改观。最终迫使西夏议和,西北边疆得以重现和平。

由此可见范仲淹的军事才能。其实应该不能说是军事才能,应该是外交能力和边防治理能力?因为他是军政长官,应该不是亲自上战场的将军?跟辛弃疾还是有点不一样的。

庆历三年(1043年),李元昊请求议和,西北边事稍宁,宋仁宗召范仲淹入朝,授枢密副使。后拜参知政事,上《答手诏条陈十事》,发起“庆历新政”,推行改革。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自请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在扶疾上任的途中逝世,年六十四。后葬于河南洛阳县尹樊里万安山下 ,宋仁宗亲书“褒贤之碑”。累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靖康元年(1126年),又追封魏国公。至清代先后从祀于孔庙和历代帝王庙。

历史上能得到“文正”这个谥号的官员不多,范仲淹就是一个,真的很了不起。不过也说明当时官场生态还不错,范仲淹家世不太好,为人又比较耿直,竟然也能有很好的仕途。

(二)诗歌品读

这首诗也是一首关心老百姓的诗,跟《悯农》是一个题材的。

首句“江上往来人”,江边来来去去的人。这里的“上”是“旁边”的意思。

第二句“但爱鲈鱼美”,这些人都非常喜欢美味的鲈鱼。鲈鱼是生活在近岸浅海的鱼,夏季进入淡水河川,此时是肉质最鲜美的时候,以松江一带所产最美味。范仲淹是吴县人,又在苏州当过知州,所以比较了解鲈鱼。

第三四句“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你看江上一叶小船,在浪涛中忽隐忽现。这两句说的是渔民的辛苦。波浪起伏,很难控制,是很危险的。

我想到家乡隔壁村是典型的渔村,去海里打鱼的,早年科技不发达的时候,因为风浪出事是常有的事。

范仲淹写这首诗的时候五十多岁,当苏州知州,还是十分关心百姓,没有变成那种汲汲营营的官员。他真正做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三步教你学古诗(10分钟古诗课49江上往来人)(3)

三步教你学古诗(10分钟古诗课49江上往来人)(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