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引言

经过千百年传承和发展,二十四节气从黄河流域扩展到各个地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劳动人民根据当地特点,对二十四节气进行地域性改良,使其具有了强大生命力,具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适应性。

从二十四节气的丰富内涵中能够看到,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结晶,二十四节气对现代社会的生产生活等诸多方面都有启示和借鉴意义。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二十四节气的历史,了解一下我们中国真正的国粹。

一、二十四节气的起源与形成(一)民间叙事揭示雏形

有关二十四节气的民间叙事,由古至今,绵延不断,有的被文献记载下来,有的一直在口头流传,早在2000多年前的《史记》中就记录三皇五帝的故事。

二十四节气的丰富内涵(二十四节气的时代内涵)(1)

相传三皇之首伏羲,观天象、听八风、画八卦、做甲历,并以“冬至”为“岁首”。炎帝分八节、始农功。黄帝“得宝鼎神策”造历,推算即将到来的节气时日,如朔旦冬至。

五帝之首少昊设置历官,有司分至启闭之鸟。以燕子的“归来离去”判断春分、秋分,以伯劳鸟“夏至鸣、冬至止”判断冬至、夏至,以青鸟(鸧鴳)“立春鸣、立夏止”判断立春、立夏,以丹鸟(鷩雉)“立秋来、立冬去”判断立秋、立冬;

颛顼记载时令并观察天象变化,“以孟春正月为元,其时正朔立春”,从物候转向天象观测,并制定《颛顼历》;帝喾改革和修订《颛顼历》,农人据此耕地播种;

尧舜“敬授人时”,《尚书·尧典》记载了远古流传下来的“四仲”(即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物候现象和鸟、火、虚、昴四宿的天象,首次把物候与天象结合起来划分节气。

从上述民间叙事可以看出,三皇五帝时期,人们依据物候现象和寒来暑往确定了节气,并划分出“四时八节”

(二)遗址遗迹印证节气

武安磁山遗址出土的距今7000年前圭盘、占蓍草器,推测是用于测日影的器具。距今6500年前濮阳西水坡殉人摆放的位置、角度和姿势,呈现春分日、秋分日及冬至日太阳视运动轨迹。

考古发现,距今5500年的荥阳青台遗址,出土了一幅由九个陶罐摆放而成的“北斗九星”图案。

二十四节气的丰富内涵(二十四节气的时代内涵)(2)

距今5300年的河洛古国遗址出土了“北斗九星”遗迹,其上端还有一头首向南并朝着门道的完整麋鹿骨架,恰好位于“天的中心”北极附近,表明当时已经用“斗柄授时”观测节气。

距今5000年的辽宁省建平县牛河梁三环石坛,有三条日道,呈现出太阳在分至日的视运行轨迹。河南南阳谢庄发现的“日月祭坛”为具有定季节和时刻功能的“日晷”,初步推测是新石器晚期遗迹。

距今约4700至4200年的陶寺遗址发现了13根有弧度的夯土柱,复原后发现,从第2个狭缝看到日出的那一天就是冬至日,从第12个狭缝看到日出的那一天就是夏至日,从第7个狭缝看到日出的那一天为春分、秋分,最多甚至可观测到20个节气。陶寺遗址还出土了圭尺。因此,可以推断二十四节气起源于新石器晚期。

(三)三代文献的形成

《夏小正》:“五月,时有养日;十月,时有养夜。

“养日”和“养夜”,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白天最长的夏至日和黑夜最长的冬至日。

二十四节气的丰富内涵(二十四节气的时代内涵)(3)

商代卜辞里有分至日的完整记录,并以“析”“彝”指春分和秋分,意思是昼夜平分,又以“因”“九”指夏至和

冬至,意思是白昼极长和极短。《尚书·尧典》中有“日中(春分)、日永(夏至)、宵中(秋分)、日短(冬至)”

管子·轻重已》中称为“春始、夏始、秋始、冬始”,表明进入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形成了一年四季的时间经验框架。战国初期《左传》记载的“分、至、启、闭”分别代表着“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八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的丰富内涵(二十四节气的时代内涵)(4)

战国末期《吕氏春秋》“十二月纪”明确记载了上述八个节气。《黄帝内经·六节藏象论》有“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而各从其主治焉”,但其中却无气节名称。

《逸周书》记载了二十四节气名称及对应的七十二候。普遍公认最早完整记载二十四节气的文献是刘安所著的《淮南子》,其中“天文训”篇记载的首个节气是冬至,“时则训”篇又把立春作为第一个节气。从民间叙事,到考古发现,再到文献记载,都诠释了二十四节气的源远流长。

(四)物候现象节气之渊

二十四节气产生之前,先民发现了物候与时令的关联规律,并以此作为开展农事活动的遵循。《荀子·王制》说“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

《诗经·豳风·七月》记载了三月仓庚鸣,四月葽秀,五月蜩鸣,六月莎鸡振羽,七月伯劳鸟鸣,特别是对蟋蟀的描述深入细致,“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夏小正》记载的物候为68个,但按月份分布不均匀,有的月份很多,有的很少。《礼记·月令》记载的物候为82个,按月份分布比较均匀。

二十四节气的丰富内涵(二十四节气的时代内涵)(5)

《逸周书·时训解》记载了七十二候和与之对应的节气,全面完整地形成了物候与节气的对应关系。这一过程历经千百年,反映了观察、记录、总结、凝练物候现象的发展历程及其与节气形成的渊源。

西汉初《淮南子·天文训》记载的二十四节气名称,其中有16个用的就是物候名称,直接反映出节气与物候的密切关系。

(五)节气之源

在二十四节气形成过程中,先有基于天文观测的“二至二分”,然后在这四个节点的中间加入“四立”,形成“四时八节”。

二十四节气的丰富内涵(二十四节气的时代内涵)(6)

这是由于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和长江下游部分地区四季分明,并形成“八风”。《吕氏春秋·有始览》云:“何谓八风?东北曰炎风,东方曰滔风,东南曰熏风,南方曰巨风,西南曰凄风,西方曰疁风,西北曰飂风,北方曰寒风。”“八风”是八个节气到来之时产生的八种季候风。

汉代《易纬通卦验》:“八节之风谓之八风。立春条风至,春分明庶风至,立夏清明风至,夏至景风至,立秋凉风至,秋分阊阖风至,立冬不周风至,冬至广莫风至。”

二十四节气的丰富内涵(二十四节气的时代内涵)(7)

年复一年周而复始的四季和如约而至的八风,让“四时八节”的说法被广为尊崇,是构建二十四节气的自然基础。

二十四节气的发明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农作物的生根、发芽、生长、开花、结籽和成熟具有极强的季节节律。中国先民很早就认识到不误农时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孟子·梁惠王上》在论述“王道之始”时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中国古代以种植业为主、养殖业为辅的生产方式高度依赖自然界,准确把握农时是二十四节气在中国产生的首要驱动力。

二十四节气的丰富内涵(二十四节气的时代内涵)(8)

最初的农时知识来自对物候变化规律的把握,并以此来判断时令、安排农事。

春秋战国至秦汉是旱地精耕细作形成的重要时期,在春秋时期产生的“四时八节”基础上,又做了进一步深化和细分,增加了16个节气,就形成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的丰富内涵(二十四节气的时代内涵)(9)

24个节气,不但与72个物候相对应,还与一年十二月的历法相吻合,是对前人生产生活经验和规律的科学总结,同时对后人的实践活动提供了依规和遵循。

二、二十四节气的弘扬与发展

清末以后,社会变迁加剧,西学东渐兴起。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决定废除传统历法,采用西方的公元纪年法,取消了官方举办的有关节气文化活动,二十四节气传承明显弱化。

新中国成立后,尽管二十四节气对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但节气文化的代际传承没有得到很好发展。

现如今,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范,受到高度重视,保护传承工作显著加强,呈现出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的崭新局面。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文化事业日益繁荣兴盛。本世纪以来,在农业农村部、文化和旅游部的高度重视下,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工作先后迈上四个大台阶。

二十四节气的丰富内涵(二十四节气的时代内涵)(10)

第一个台阶,二十四节气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经中国农业博物馆申报,2006年二十四节气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并明确中国农业博物馆为保护单位,使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从自发分散转变为国家重点保护、责任单位明确的新阶段,开创了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工作的新纪元。

二十四节气的丰富内涵(二十四节气的时代内涵)(11)

此后,各地纷纷恢复和加强节气文化的活态传承,截至目前,九华立春祭、石阡说春、班春劝农、三门祭冬、苗族赶秋、壮族霜降节、安仁赶分社、半山立夏、送大暑船、梅源芒种开犁节和内乡打春牛习俗等11个项目先后列入二十四节气国家级非遗项目扩展名录。

二十四节气的丰富内涵(二十四节气的时代内涵)(12)

第二个台阶,二十四节气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深入研究和广泛实践的基础上,经中国农业博物馆牵头积极申报,2016年二十四节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力提升了中华文化软实力,为国家和民族赢得了荣誉。

二十四节气列为人类非遗以来,各地举办了一系列二十四节气学术研讨、专题讲座、展览展示、民俗节庆、文创开发等活动,掀起了传承弘扬二十四节气的空前热潮,二十四节气影响力持续提升,坚定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二十四节气的丰富内涵(二十四节气的时代内涵)(13)

特别是2018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将每年的秋分日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成为亿万农民庆祝丰收、享受丰收的盛大节日,是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

第三个台阶,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即每年制定一项年度计划,召开一次工作年会,编制一份保护传承报告,开展多项保护传承工作。

二十四节气的丰富内涵(二十四节气的时代内涵)(14)

每个节气到来当天,编发《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简报》,交流保护传承工作成效及研究成果,营造浓厚氛围。各地采取有力措施,推动二十四节气传承弘扬。

2020年底,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启动“跟着节气游乡村”活动,在24个县组织24项节气活动,开展二十四节气游美丽乡村数字地图建设,推进节气与美景、美食、乡风文明有机融合,唤醒更多人心中的乡愁记忆。

二十四节气镌刻着农耕文化印记、蕴含着博大精深的思想智慧,在崇尚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赢的今天,闪耀着灿烂的文明之光。

二十四节气的丰富内涵(二十四节气的时代内涵)(15)

我们要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中,进一步构建二十四节气弘扬发展的工作体系、研究体系、保护体系、传承体系、传播体系和应用体系。

结语

越南至今流传着关于清明的诗歌,在霜降节期间当地侬族也会积极参加当地的贸易活动,购买生活用具。正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文化与贸易交流,为二十四节气的国际传播提供了可能。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敬畏、继承和创新,并与时代发展特点相结合,并合理地加以利用,必然能够更好地推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推动节气文化在传统和现代的融通、民族与世界的对话中,赓续数千年绵延不绝的历史文脉,创造出气象万千的文化景观,助力文化强国建设,推动人类文明成果的交流互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