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余华给我们的启示(读余华的活着)(1)

余华小说中的富贵和老牛


书籍名称:《活着》

书籍类型:长篇小说

书籍作者:余华


一、作者及作品简介

余华:1960年4月3日生于浙江杭州,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当代作家,被誉为中国的查尔斯·狄更斯 。1992年,出版长篇小说《活着》 。1998年,凭借小说《活着》获得意大利文学最高奖——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 。2018年1月,凭借小说《活着》获得作家出版社超级畅销奖 。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现就职于杭州文联。

二、个人读书笔记

这本书的书名叫《活着》,但主人公富贵身边的亲人却一个个相继死去……。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呈现出了最震撼人心的力量,让你觉得曾经所经历的或是正在经历的困境不过是人生里一抹微不足道的痕迹,人生在世,活着而已。

看完余华的《活着》,有一个很强烈的感受就是很悲惨,几千年来,人类仅仅这样活着而已,没有任何幸福。人那样活着,仍然没有去自杀,很了不起!但是,也很无奈!因为我们人生跟动物总要有些不同吧?人总有一些精神上的追求啊!总有些更高的追求吧!仅仅是追求着“我还没有死”,这个未免太低了。

所以我认为余华这部小说的主题是批判的主题,批判人们这种悲惨的活法。


小说一开始,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是主人公富贵和他的老牛耕地的孤独画面。接下来,便是主人公富贵用平缓的语言笑着回忆他悲惨的一生。

在回忆中,我们看到起初的福贵,身为地主家少爷,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后来富贵长大了,十七八岁的他开始染上毒瘾并且嗜赌成性,无恶不作,最终在一夜之间输光所有家产,从此家道中落,一贫如洗,沦为底层人。真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富贵长期以来的奢靡之风、享乐主义给他带来无尽的灾难。

在之后的生活中,在社会变革的背景下,富贵更是接二连三遭遇了常人不能承受的悲痛:他的一生先后经历了父亲摔死、母亲病死、儿子有庆输血过度惨死、女儿凤霞难产而死、老婆家珍得软骨病病死,歪脖女婿二喜被水泥板夹死,连年幼的外孙苦根都因为吃豆子吃多了被活活撑死,最后,富贵失去了所有的亲人,而“活着”的仅剩年老枯瘦的富贵和一头耄耋之年的老牛。

在富贵的一生中,当他每一次面对亲人的死亡,面对悲痛的命运,他没有选择一蹶不振,而是尽量从每一次伤痛中自我修复,回归到正常的生活中去。面对人生的苦难,他没有反抗,而是超乎寻常地选择隐忍,选择和这个世界和解,他没有一句怨言,也没有任何后悔,好像再大的悲痛,都在情理之中,再大的苦难都可以被时间抚平一样。这样戏剧性的情节安排和主人公乐观的人生态度形成了巨大的反差,犹如匕首刺进读者心脏,震撼着每一个正在“活着”的人。


三、这本书带给我们的一些思考

一是:生活要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

常言道:“居安思危危自小,有备无患患可除。”小说中的富贵,自幼就出生在地主家庭,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可富贵并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导致他的生活挥霍无度,最终在一次赌博上输光了所有家产,从此家道中落,落入人间炼狱。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社会变革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富贵的家族没有居安思危的准备。

因此,生活在当今时代的我们,面对错综复杂的世界局势,面对形势严峻的新冠疫情,我们更应该厉行节约,好好存钱,拒绝奢靡之风和享乐主义,要能预测未来可能出现的困难,提前做好应对的准备。越是艰难,越要谨小慎微过好当下的生活。越是成功的人,越是深知缺少危机感的后果。

我们坚信,畏危者安,畏亡者存。人生的旅途不会总是一帆风顺,所以我们要懂得未雨绸缪。在顺境时居安思危,逆境时从容应对,以后的生活才会一片坦途。

二是:要乐观面对人生的不幸。

“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人只要来到这个世界,就避免不了要经受一些或多或少的不幸。当我们面对人生的不幸而无法改变,无力挣扎的时候,与其选择怨天尤人和自暴自弃,不如选择坦然接受一切狂风暴雨。人活于世,谁都希望一帆风顺,但经受苦难磨练之后的人生,若没有倒下,便能破茧成蝶,浴火重生。

今天,很多人容易被苦难压垮,有的甚至选择轻生,这些都是一种无能的表现。真正的强者,是选择和苦难抗争到底,把人生的艰难当成前进的动力,知难而进,在苦难中重获新生!

三是:要有从黑暗中走出来的魄力。

在小说结尾处,福贵继续和他的那头老牛“老福贵”说:“今天有庆二喜耕了一亩,家珍凤霞也耕了有七八分地了,苦根还小都耕了半亩。你嘛,耕多少我就不说了,说出来你会觉得我在羞你。话还得说回来,你年纪大了,能耕这么多也算是尽心尽力了……”。虽然富贵的亲人已逝,但他和老牛每天自言自语时,字里行间都是亲人的名字。面对生命的绝望和无尽的空洞,富贵无能为力,他只能安慰自己或者选择坦然接受。

余华在《活着》中告诉我们要以“笑”的方式哭,要敢于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要有从黑暗中走出来的魄力。

因为有时候,生命的短暂和人类能力的有限性导致我们无法逃避一些残酷的灾难。这让我想起一句话:“”这短短的一生,我们最终都会失去,你不妨大胆一些,爱一个人,攀一座山,追一个梦”。所以,活着的时候,愿我们做到心中有梦,敢于追寻,不枉此生!只有这样,当灾难不幸降临时,我们也能敢于坦然接受,做到无怨无悔。当黑暗来临时,我们也能奋起反抗,并从黑暗中走出来重获光明。


活着余华给我们的启示(读余华的活着)(2)

图1

活着余华给我们的启示(读余华的活着)(3)

图2

活着余华给我们的启示(读余华的活着)(4)

图3

活着余华给我们的启示(读余华的活着)(5)

图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