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年5月23日,观战近一年的意大利终于参加一战,但它不是站在昔日的盟国德国一边,而是对奥匈帝国宣战。作为大战的参加者,意大利在地中海狭窄的蜂腰部处于有利的海上地理位置,陆上战场则不怎么有利,它的军队数量多,士兵具有农民的刚毅和攀登阿尔卑斯山的技能,还有一位饱经风霜的65岁的军队总参谋长——路易吉·卡多尔纳。此人具有战略头脑,但缺乏战术知识,正是他把意大利军队推向了毁灭。当大战爆发时,欧洲主要的强国中只有意大利在这场冲突中置身事外。

中世纪欧洲屈膝礼(具有墙头草传统的国家--意大利)(1)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意大利是"三国同盟"的签字国,"三国同盟"是一个包括德国和奥匈帝国在内的共同防防御公约,尽管德国人对意大利不存什么指望,但在战争爆发之前却征询了这个盟国的态度,因为奥帝国要对塞尔维亚进行战争,虽然意大利与德国之问有正式的盟约,但意大利的野心集中在上亚得里亚海以及巴尔干半岛沿岸,这使得意大利与奥匈帝国之间的利益日渐冲突。意大利在与德国的盟约关系中所得到的利益,根本比不上奥匈帝国战败可能带来的潜在利益,故在开战之初,意大利选择了中立。准确地说,它选择了待价而洁,以获取最大利益。但当英国人开始达达尼尔海峡战役之后,意大利人开始着急了,从正常情况来看,英国人应该很快会拿下土耳其,然后在东方开辟新的战线,那样的话,意大利就没有更多可以利用的价值了。1914年,奥匈帝国在东线的挫败,使德国不得不去支援其盟国,以对付即将冲过喀尔巴阡山山口并扫荡匈牙利平原的俄国人。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的另一次轻率的进攻也同样是损失惨重。由于奥匈帝国屡战屡败,意大利显然不大想再保持中立了,而德国最高统帅部担心,意大利成了协约国一方的交战国,会改变形势,使奥匈帝国遭受摧毁。这个时候,英国人抛出了橄榄枝,许诺只要意大利参战,它对奥匈帝国的领土要求一概可以满足,意大利权衡利弊,转而投入了英、法、俄的协约国阵营,并于1915年向德、奥宣战,出兵近90万人、1700门火炮进攻奥匈帝国。但是,意军在伊松佐河所实施的多次进攻均未成功,这让德奥将其视为"叛徒而恨之人骨。此后,奥军统帅康拉德将军只能称这个敌人为"背信弃义的意大利"。

意大利参战后,近70万的部队已经逼向新防线上的奥军,那些防线是他们被迫沿伊松佐河及蒂洛尔建立起来的。到9月,意大利军队实际进入战线的接近100万之众。康拉德最希望的就是打击背信弃义的盟友、他深恶痛绝的敌人,因为这个敌人在进行了最卑劣的讹诈之后在苦苦挣扎的邻居背后捅了一刀。意大利的叛变增强了协约国的信心,法军总司令霞飞认为1916年的作战计划应该是:由俄国和意大利首先在东线和南线发动攻势,在战略上牵制德奥军队,然后再由英法联军在西线大规模出动,一举歼灭西线的德军,从而彻底改变战局。虽然协约国首脑们一致赞同霞飞的计划,但没有就向德军发动大规模进攻的时间达成一致,于是发动进攻的时间被推迟到1916年3月再确定。尽管康拉德对意大利发出一连串的威胁,但没有力量付诸实施,奥军正在俄国的进攻中挣扎求存,只能抽出10万士兵来守卫它与意大利之间的边界。奥匈知道,任何意大利的突袭都将是上坡的战斗,奥匈还知道,等到其他战线上的压力一有减弱,就会有部队解脱出来,他们就能比较容易地长驱直入,穿越北部的意大利平原。意大利人在自以为讨得了最好的价钱之后于1915年5月23日,正式对奥宣战了。它趁德、奥道到英、法、俄两线夹击之机,出兵进攻奥匈帝国南部,奥军因主力部队陷于俄国战场,决定在意大利方向实施防御。重点防御伊松佐地区。战前,奥军控制伊松佐河所有渡口和东岸的巴因西扎高地及卡尔索高地,并在托尔明诺和戈里齐亚筑有坚固的桥头阵地。

对意大利来说,唯一可供使用的陆地战场就是它的北部边境。从瑞士到亚得里亚海之间600多公里长的地域,这条战线单就地形而言就足以使人望面生畏。除了自然障得之外,奥匈还增添了人为的工事。早在战前,奥匈出于对这位假盟友的不信任,就在边境筑了战工事。意大利对奥匈的战争基本上都是围烧伊松佐河、阿尔斯山展开的,在遍布沼泽地的伊松佐河平原后面,便是高人云端的阿尔卑斯山,奥帝国训练有素的阿尔卑斯守卫着。在这曲线的山脉面前,奥匈军居高临下,占尽了优势。有人把它称为"自古以来人类进攻过的最强大的设防地域。意大利在动员集结了46个师,其兵力远超过了部署在边境线的奥军队但是东线戈尔利采-塔尔努夫突破战德奥早已大获全胜,因此当意大利军队在6月23日投入第一次伊松河战投时,奥匈已有20个师集结在意大利战线上,均由欧根大公指挥。意大利进行的是一场艰难的战争,面对五大国中最弱奥军,意军以数倍的优势兵力,在两年多中发动了11次战役,伤亡超过10万人,却仅取得了微不足道的推进。

中世纪欧洲屈膝礼(具有墙头草传统的国家--意大利)(2)

血战阿尔卑斯

1916年,奥军统帅康拉德出于对意大利的轻蔑和仇视,于5月间从特伦蒂诺发动了进攻。他这样做是违背德军参谋总长法金汉的忠告的,也没有德军的支援。不久,奥军主力突硫中央防线,占领了阿尔谢罗和阿夏戈两城,打开了进入意大利北部平原的门户,对意军伊松佐河战线后方构成威胁。20日,意军总参谋长卡多尔纳下令全线撤退。奥军的反攻初期虽取得了一些战绩,但因实施正面进攻伤亡很大,加上补给困难,地形易守难攻,至6月初攻势锐减。随着俄军在东线发起的强大攻势以及意军的反攻,6月底,奥军放弃了一大片所占的土地,撤退到他们精心准备好的防御阵地。此役奥军没能达到既定的战略目标,反而消耗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削弱了东线对俄军的防御力量,导致了布鲁西洛夫攻势的灾难发生,实在是得不偿失。

1917年俄国爆发革命,使德奥联军从两线作战中稍微缓和过来,经伊松佐河战役第11次交战,奥军也伤亡惨重,无力单独对意军展开进攻,只好被迫向德军求援,德军7个师火速驰援,德奥联军遂决定给意大利沉重一击,主攻部队由德奥联军15个师组成,另有两个奥匈集团军配合作战。意大利军有50多个师,但士气低落,战术也很笨拙,对于至关重要的卡波雷托地区,意军竟然没有重兵把守。德奥联军由德国将军贝洛指挥,贝洛计划在托尔明诺、普莱佐一线实施突击,由奥第十、第五集团军分别在右翼和左翼配合行动。

中世纪欧洲屈膝礼(具有墙头草传统的国家--意大利)(3)

意大利榴弹炮

1917年10月24日凌晨,德奥联军炮兵对意第二集团军阵地发射毒气弹和高爆炮弹,摧毁了意军的掩体、指挥所、交通线和炮兵阵地。隐蔽集结在菲拉赫的贝洛指挥的德第十四集团军经6小时炮火准备后,以数个突击群对普莱佐、托尔米诺之间地段的意第二集团军发起冲击。虽然山地地形和兵力上的优势有利于意第二集团军进行防御,但其第一梯队只有4个师,因而对敌人的抵抗很不得力,防御正面很快被突破。德第十四集团军在卡波雷托渡过伊松佐河,向乌迪内发起进攻。德奥联军绕过意军坚固的据点,向纵深穿插,于托尔明诺方向攻占卡波雷托,并在普来佐方向推进了数公里。意大利第二集团军兵力分散,难以阻挡德奥联军的冲击,意军参谋总长卡多尔纳于10月26日下令全线撤退。意军第三、第四集团军也在左右两翼受到奥军的攻击被迫一起撤至伊松佐河以西,准备固守塔里亚门托河防线。意军试图在塔里亚门托河畔组织防御,不但毫无成效,反使意第二和第三集团军彻底败,11月初,德奥联军渡过塔里亚门托河迫使意军残部撤向皮亚韦河。整个战局似乎表明,意大利将不得不乞求和平。意军的失败和退引起英法联合指挥部的恐慌,遂向意大利派造了1个师的援军,由于德奥军的战线过于拉长在战争中彻底打均意大利的实力。由于来自英法联军的大力援,置奥匈单方面又不具备在皮亚韦河畔的进攻,于11月底稳定了战线,在大战的最后几个月,这些联合兵力很轻松地打败了沮丧的奥军此战意军损失32万人、2500门火炮,从伊松佐河西撤100公里,德奥联军以损失2万人的代价夺回意军在伊松佐河战役前11次交战中占领的大片土地。卡波雷托战役使意大利几乎屈膝投降,如果德奥联军有足够的铁路和汽车运送兵力,如果兵败如山倒的意大利没有获得1个协约国师的支援,卡波雷托之战很可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但不管如何,意大利还是撑过了这沉重的一击,而德奥军的胜利并未改变自己的战略被动,俄国虽然退出战争,但美国却加了进来,一年后德奥投降,意大利遂以"战胜国"的身份捞取到了好处,从奥匈帝国那里吞并了不少领土。看来意大利在"一战"中的决策还是对的,尽管被人们所鄙视。

中世纪欧洲屈膝礼(具有墙头草传统的国家--意大利)(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