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初一不看娘家灯(出嫁闺女不看娘家灯)(1)

​俗话说“十里不同俗”!全国各地风俗习惯可谓花样繁多,忌讳也是五花八门。比如好多地方有 “出嫁闺女不看娘家灯”的风俗,俗称“躲灯”。这“躲灯”风俗,各地也不相同。有的地方是不能看娘家灯,出嫁的女儿必须在天黑点灯之前离开娘家。有的是除夕夜要“躲灯”,如山东东部就有这风俗,出嫁的闺女不允许在娘家过年,说是克兄嫂!有的是正月十五不看娘家灯,新年迎来了,元宵节快到了,在这里重点说说正月十五“出嫁闺女不看娘家灯”这一风俗!

为什么说初一不看娘家灯(出嫁闺女不看娘家灯)(2)

​有的地方大年初二会把出嫁的闺女接回娘家住,在正月十四日就要回婆家,如安徽省蚌埠市的习俗是“闺女不看娘家灯,十五里头(即正月十五之前)不登门”;辽宁开原县也有出嫁闺 女“不看娘家灯”之俗。陕西,一带新婚之妇的“躲灯”是在正月十三或十四这天回娘家或到亲戚家住几天,过了正月十六才能回家;青海人在正月十五这天,新婚夫妇要带 上礼物到娘家去躲灯,但不能留宿。有的地方是既不能看娘家灯也不能看婆家灯,如东北三省一带,正月十五这天晚上,新媳妇要到姑母或姨母家或其他亲戚家去住,既不许看婆家灯,也不许看娘家灯。有的地方则是娘家、婆 家、自家,甚至是亲戚家的灯都不能看,没有办法,就只能去住宾馆了。

为什么说初一不看娘家灯(出嫁闺女不看娘家灯)(3)

关于躲灯的原因,说法不一。有的说如果不躲灯,新媳妇容易蹬(“灯” 的谐音)公婆。也有的说闺女看了娘家灯,会瞎了婆婆的眼睛,如汉中一带 的俗谚是“正月十五不躲灯,瞎了婆婆双眼睛”。还有的说新媳妇不能看婆家的灯,看了婆家的灯自己就会闹眼睛疼。也有“闺女看了娘家的灯,娘家穷得钉打钉”,“闺女看了看娘家灯,娘家穷个坑”, “看了娘家灯,要死老公公”,“看见婆家灯,妨死老公公”,“正月十五不躲灯,来年死公公”等一类的俗话。黑龙江一带的说法则是看了婆家灯,死亲爹;看了娘家灯,死公公。至于娘家、婆家、自家,甚至是亲戚家的灯都不能看的缘由,则是从上述说法推导出来的。因为看了婆婆家的灯会克公婆, 看了娘家的灯克父母,看了自己家的灯会夫妻相克,那么看了亲戚家的灯就会克亲戚了,所以只能去住宾馆了。

为什么说初一不看娘家灯(出嫁闺女不看娘家灯)(4)

根据民间所说的这些躲灯的原因来看, 显然都属无稽之谈。很多人虽然明知这是迷信,是陋习,但这俗话太毒,人们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为了家人的安全和健康,还是不得不去躲灯。

为什么说初一不看娘家灯(出嫁闺女不看娘家灯)(5)

“躲灯”在过去是中原和东北的一种民俗,灯在以前是祖宗的意思,新人在十五这一天不能让祖宗看见与父母生活在一起,所以正月十五这天新人不能见双方的老人。实际上,躲灯的习俗也许缘起如此:娘家派人将新嫁女儿接回娘家躲灯,实则是为了让女儿回家团聚,和家人共度元宵佳节,他们也许在想:“大年初一在婆家过的,十五总该回娘家了吧。”婆家人不愿意了,他们也许认为“嫁 到我们家就是我们家的人了,为什么还要回娘家过元宵节,让我们家不能团圆”,就说“闺女看了娘家的灯,娘家穷得钉打钉”,对娘家不利,以阻止新媳妇回娘家。娘家为了接回女儿,就说“正月十五不躲灯,瞎了婆婆双眼睛”。结果双方越说越重,最后乱了套,谁家也不能去了。当人们慢慢明白这其中的道理之后,躲灯这种习俗就会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无论在婆家还是在娘家,元宵节都是和家人团聚的好时机!

为什么说初一不看娘家灯(出嫁闺女不看娘家灯)(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