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消失的上海方言(读者来论保护上海方言)(1)

父母两个都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本来在用上海话对话说得蛮好的,突然孩子来了,大人们立马改用普通话。这种转换,反应之迅速,神态之自然,大人是毫无感觉的。这是如今很多家庭的常态,但仔细想想,这是不是也说明了一些问题。今天的上海小囡中,还有多少人能讲一口流利的上海话?是否需要出台一些举措,好好保护一下上海话?

保护和传承上海方言,十分重要。小而言之,上海话是上海城市、上海文化、上海历史和上海人的显著特色与重要标志;大而言之,上海话同全国各地的几千种方言一起,构成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重要源泉之一。

2008年3月1日,上海的全国政协委员在虹桥机场候机赴京时,我同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说起上海话的困境,她不无同感,且作为一名以沪语为基础载体的沪剧人,她更有一番出自职业层面的忧虑。此后几年,我们又数次谈及此事。她告诉我,沪剧院著名演员吕贤丽等人正在主持儿童沪语营,上海话和沪剧唱段都弄得像模像样。此外,我们社会各方面也都有些实际行动,比如有的媒体辟出了上海话专题和频道,电视台播出沪语节目,一些公共交通也采用双语报站等等。

但这一切,还不足以保护上海话。2014年1月,在上海两会召开前,部分代表委员在一起座谈。时任市政协委员、上海滑稽剧团团长钱程发言讲的也是上海话保护中的问题。会后我同他交流,说保护上海话等方言恐怕并非地方努力就行,要从文化战略层面上作全局考虑。他深以为然。后来,我就写了《保护方言,应该成为国家文化战略》提案初稿。我想到,赵丽宏是享有全国声誉的上海文化人,又同为全国政协委员和市政府参事,于是就征求他的意见联署,他迅即回复同意。这样,就敲定了提案并提交给当年3月的全国政协大会。这份提案分析了方言衰弱的基本原因及弊端,并提出了保护方言的六条对策。后来,全国政协将此提案送交了教育部。同年9月24日,教育部书面回复说,提案中提出的保护方言应纳入国家文化战略的建议有重要的针对性。看来,国家是重视保护方言的。此后,我同钱程还商议过成立上海话推广协会等话题。

倏忽之间,六年过去了。六年来,就上海话的境况而言,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喜的是,社会重视程度与日俱增,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保护上海方言的必要性;忧的是,上海话说得少的现状没有明显改观。

那么,办法在哪里呢?较为紧要的至少有三:

第一,目前保护上海话的手段和形式已经百花齐放,不过,千手段、万形式,“开口说”还是关键。现在大家都能听懂上海话了,但光听不说是“假把式”,所以要想办法,让更多人开口说上海话。

第二,创造说话“双轨制”的环境和氛围,在公共及正式场合当然要讲普通话,但在私人、家庭等非正式场合,不妨讲讲上海话。这样,我们既维护普通话的法定地位、主导地位,又保护方言的民俗地位、辅助地位。

第三,让更多幼儿及青少年学说上海话、传承上海话。对此,学校也可有一些细致安排。比如,对擅长讲上海话的本土教师可有适当比例的配置。

上海这座城市,历来有能做成事的传统。远的不说,近期诸如像垃圾分类这样的难题,在上海也基本被攻克。相信保护上海话、传承上海话这件难事也一样可以做好。更多的上海人能讲一口流利的“上海闲话”,我们的沪剧、滑稽戏等上海本土文化艺术也会迎来更好的发展契机。

作者:张泓铭(作者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专家委成员、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上海社科院城市与房地产中心原主任)编辑:范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