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说,去博物馆里看青铜器,深深体会到了自己的“文盲”。

就算有心想就它的做工、形制、纹饰发表点感叹,结果连名字都读不对,那叫一个尴尬。

那么,青铜器的名字为什么都这么奇怪呢?

青铜器斝(觚斝卣鼎簋这些青铜器)(1)

青铜器的命名

大体来说,青铜器的命名,秉承着“自铭优先,无铭从古”的原则。

自铭优先,也就是说如果器物上的铭文带有该器物的种类名称,我们就会用这个名称来直接称呼这一类器物。比如这件师同鼎,它的铭文中自名为“鼎”,还提到器物的主人名叫师同,因此就被命名为“师同鼎”。而对于已经确定器型的青铜器来说,如果没有铭文,或者铭文没有指出主人的名字,那一般会用它标志性的纹饰或者造型来命名,比如“兽面纹鼎”或“牛形牺尊”。

无铭从古,则是说没有“自名”的器类的命名,这些多是宋代学者根据古代文献记载框定的,比如爵、觚等。当然宋代学者的定名也有不少错误之处,如今的考古实证也在逐步纠正和完善青铜器的命名原则。

青铜器的分类

商周时期是我国青铜器的发展与鼎盛阶段,那时的青铜器大致可以有以下几种主要类型:酒器、食器、兵器、乐器等。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下其中那些容易读错的字吧!

酒器:

商人好酒,因此商代的青铜器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酒器。青铜器作为当时贵族和祭祀使用的“奢侈品”,它的形制与数量也和主人的阶级地位息息相关。在商代,觚爵组合就是常见的表示身份地位的青铜器组合,地位越高的人,可以使用的觚爵组合数量就越多。

(gū):多为喇叭形口,细腰,高圈足的酒器,常与爵配套使用。

青铜器斝(觚斝卣鼎簋这些青铜器)(2)

商 黄觚

(yǒu):一般形状为椭圆口、深腹、圈足,有盖和提梁,是一种盛酒器。

青铜器斝(觚斝卣鼎簋这些青铜器)(3)

商 父戊方卣

(jiǎ): 斝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器型,早在史前时期,陶制的斝已经出现。商周时期,斝作为一种温酒的酒器,有三足,一鋬(pàn,指把手),两柱,圆口呈喇叭形。

青铜器斝(觚斝卣鼎簋这些青铜器)(4)

商 妇好方斝

(gōng):所谓“觥筹交错”,说的就是这种酒器。通常为兽形,有流(倾倒液体的凹槽部位)和鋬。它可爱的造型也在一众酒器中有着超高辨识度。

青铜器斝(觚斝卣鼎簋这些青铜器)(5)

商 兕觥

食器:

(guǐ): 西周时期,簋是经常与鼎搭配使用的青铜礼器。鼎用于煮或盛放肉,簋则用于盛装粮食。鼎簋制度也称为周代礼制的一个重要部分,天子可用九鼎八簋,诸侯则用七鼎六簋,按照爵位依次递减。

青铜器斝(觚斝卣鼎簋这些青铜器)(6)

西周 师虎簋

北京有一条小吃街叫簋街,或许就是因为簋是一种装食物的器具吧!

(yǎn):甗是一种蒸煮器, 上部为甑(zèng),用来放食物;下部为鬲(lì),用来盛水。甑与鬲之间有铜片,叫做箄(bì,通箅),上面有通蒸汽的孔洞。甗的作用相当于我们现在用的蒸锅。

在殷墟出土的青铜甗中,还有两件里面发现了人的头盖骨。专家推测,可能是商代战争后将敌方俘虏的首级作为战利品祭祀给先祖。

青铜器斝(觚斝卣鼎簋这些青铜器)(7)

商 弦纹甗

(fǔ):簠是一种长方形的带盖食器,它的特别之处在于盖子和主体部分大小基本相同,打开则可以作为两个相同的盘子来使用。

青铜器斝(觚斝卣鼎簋这些青铜器)(8)

春秋早期 山奢虎簠

乐器:

我们说“礼乐制度”,乐和礼紧密相关,音乐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元素。

(bó): 镈是一种形制接近于钟的青铜乐器。与钟不同的地方在于,它的底口平直,而钟的底口则为弧形。

青铜器斝(觚斝卣鼎簋这些青铜器)(9)

春秋早期 秦公镈

(zhēng):形似钟而狭长,有长柄可执,多用于行军时, 配合鼓声共同指导作战节奏。

青铜器斝(觚斝卣鼎簋这些青铜器)(10)

战国·蜀 虎纹青铜钲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你在参观博物馆的时候,还遇到过哪些不认识的字?欢迎留言分享~

---

资料参考: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官网及官微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关注【墨笔春秋】,分享你不知道的文史冷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