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对联形式,把两个或者几个音近的字放在同一联内交错反复,读起来当然是非常拗口,但因为字义又能说得通顺,却又另添了一层情趣。这种对联通常叫绕口联,读起来,会觉得舌头在嘴里搅个不停,真觉得不够用。

含同字的好词句(同韵有佳联口读要犯难)(1)

比如这个名联:

清乾隆朝,戊子年开科考,有父子二人同时考中进士,于是当场就有人写了上联表示祝贺:

上联:父戊子,子戊子,父子戊子。

此上联一出,顿时难倒了对下联的人,因为上联里的“父”(fu四声)与“戊”(wu四声),声不同而韵同,如果读得快一点,而子恰也年份戊子中的子相同字,如果把这个对联读得快一些,实在是有点绕口搅舌头。而且,上联中父子二字重复多次出现,实在难对,于是,一直悬着上联,没人对出下联,直到找到对对联的高手纪晓岚,纪晓岚据说是张口就来的,下联是:

绕口联里声同而字不同,又语义清晰,这是需要一些巧合才能恰好出现的对联,比如这个上联:鸡饥吃食呼童拾石逐饥鸡,传说就是一书生看到一农女看到鸡子啄食自家大米后,呼唤孩子赶跑鸡的情景之后写出来的,而鸡与饥同音,食、拾与石同音,一联中,竟有两处五字有绕口处,读来非常绕口,但语义并不模糊,据说书生写出上联之后,前思后想,再也对不出下联,后人依照情形勉强对出的下联是:鹤渴抢浆命仆响枪惊渴鹤,虽然语义也通顺,绕口处也相同,但总觉不够浑然天成。朋友们谁有兴趣可以一试。

当然,绕口联里最有名的是成都望江楼的那副对联:

上联: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楼千古,江流千古;

下联:印月井,印月影,印月井中印月影,月井万年,月影万年。

这副对联,据说上联写得早,当是清代一名士访薛涛故居时题的上联,但怎么也想不出下联,直到上世纪三十年代一个叫李吉玉的什邡人,偶然发现城外有一口井,而井边上有清嘉庆年立的一块石碑,碑上写的是“古印月井”,天然巧合,对出了下联。

整副对联中楼与流音节相近,井与影音节相近,如果读得快,就会出现绕口趣味,而且语义通顺,非常精巧。

含同字的好词句(同韵有佳联口读要犯难)(2)

这样的绕口联很多,但还有一种对联叫同韵联,更是除非写出来,舌头再灵活,也不易直白地读清楚语义出来。比如吴恭亨的《对联话》中所载湖南石门黄碧川的一副对联,相传黄小时候见一小儿以锄击蛙,锄下蛙跳,破土而出瓦,因而得了上联:娃挖蛙出瓦,事有凑巧,这样的对联,当下要对出下联,实在难为。好在,黄长大后按察陕西,一日骑马外出,散马游玩,坐马跑到路边的麻田里吃麻,结果被麻田的老妇大骂,这一骂倒好,黄碧川倒是对上了下联:妈骂马吃麻。整副对联同属一韵,而又语义各有出处,除声调有差异外,实在是不可多得的绝联。

(图片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