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见习记者 刘黎霞 广州报道
当前,我国正推动高水平开放,同时注重提升国际传播能力。不同的翻译策略,对国际社会读懂中国产生哪些不同效果?新时代背景下,如何从语言研究、文化外译与传播角度来提升中国、大湾区乃至广州的国际传播力?
近日,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汪东萍在《学术研究》上发表的《中国特色词汇的文化对应与翻译策略研究》论文获得广泛关注。截至目前,该论文在中国知网的下载率高达3900多次,被多篇论文引用。
7月18日,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下称:南方财经)对汪东萍教授进行了专访。汪东萍教授表示,数据分析显示近五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国特色词汇的英译72%采取了保留中国文化意象策略。这一策略促进了富有我国执政理念、文化底蕴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涵的中国特色词汇更好地走出国门,有助于构建中国话语体系。
汪东萍教授是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东方译学与语言服务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亚系访问学者。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专家、广东省本科高校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社科规划项目和社科成果奖评审专家,汪东萍教授先后主持过多个国家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研究。
基于多年的研究,汪东萍教授提出新时代“国家译场”概念,建议选拔既精通汉语和我国传统文化、又精通目的语国家语言和文化的双语双文化人才组建国家译场,通过译场合作方式译出能够融入目的语文化高质量的翻译作品,助力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出国门、融入世界。尤其是,多措并举提升国际传播能力、讲好湾区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让外国人更好理解中国特色词汇
南方财经:为什么选择《政府工作报告》中国特色词汇来切入英译策略研究?
汪东萍: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是国家重大战略之一,而《政府工作报告》中国特色词汇是凝聚中国文化底蕴、反映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核心要素,最具代表性。
中国特色词汇是指“带有中国特色、富有中华文化内蕴的词汇,源于中国特有的社会文化背景,反映了一定时期的社会特征”。中国特色词汇涵盖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与我国的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并且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不断更新,具有与时俱进的特征。
《政府工作报告》中国特色词汇的英译需要妥善处理中西文化关系,如何既保留中国特色词汇蕴含的中国文化内涵,又让来自世界各地、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英语读者精准自然地理解这些词汇,这对《政府工作报告》的英译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使其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
南方财经:在今天国际环境和时代背景下,《政府工作报告》中国特色词汇的文化对应与英译策略研究对国际社会读懂中国有哪些特别意义?
汪东萍:在当今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和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时代背景下,《政府工作报告》中国特色词汇的文化对应与英译策略研究有助于将我国的执政理念、发展道路、价值观念等优秀发展成果传播出去,向世界展示中国形象,对国际社会读懂中国具有特别意义。
因此,我们将2016—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的所有中国特色词汇,按照中西文化对应情况分为文化完全对应、文化部分对应和文化完全不对应三种情况;然后依次对中国特色词汇的专有名词、缩略词、成语、典故和比喻词的文化对应与翻译策略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得出五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国特色词汇的英译72%采取了保留中国文化意象策略。这一策略促进了富有我国执政理念、文化底蕴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涵的中国特色词汇更好地走出国门,让世界各地读者都能了解中国情况,熟悉并欣赏中国文化,旨在构建中国对外话语体系。
南方财经:在经济生活中有很多中国特色词汇确实很难让外国人来理解,《政府工作报告》都是如何来运用这种文化意向策略来翻译的?
汪东萍:《政府工作报告》中国特色词汇的英译在中、西文化完全对应和部分对应情况下应尽量采取保留文化意象策略,将富有中国特色文化内涵的词汇传递给目的语读者。
比如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属于文化完全对应,词中的文化意象在中、西方的社会背景中具有共性,因此采用语言(非文化)翻译策略,将该词的文化意象完整地保留,译为“system of key national laboratories”。
又比如,“全域旅游”(all-for-one tourism)是针对我国旅游业发展状况而提出的发展战略,意为“优化区域内的相关资源来促进旅游业”,翻译时整体上采取语言(非文化)翻译策略,保留了源语的语序和词性,但在处理“全域”时没有将其直译为“overall region”,而是采取绝对世界化策略译为“all-for-one”,概括出了该发展战略的核心理念。
《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开展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改革试点”,“包干制”指将个人消费分为若干方面,不同方面按不同的分配标准来支付劳动报酬,是基于我国社会背景产生的一种分配制度。因中西社会经济制度的差异而在英语中文化缺省,找不到对应项,译文将该词译为“the creation of ceilings in funding that enable the retention of unused funds”,尽管采取绝对世界化翻译方法,但将该词的文化内涵与意象传递给了读者。这些《政府工作报告》的英译例子均来源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官方翻译。
“国家译场”助力讲好中国故事
南方财经:你曾经提到建立“国家译场”助推中国文化走出去,何谓“国家译场”?
汪东萍:前年我和叶金宝老师合作写了一篇《建立“国家译场”助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论文,发表在2020年10月27日《南方智库专报》,这是一篇智库论文。中国文化“走出去”是一项战略任务,关系我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而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提升国家话语能力和讲好中国故事,翻译所起的作用非常关键。
针对当前我国翻译门槛相对较低、对译者要求不高、合作翻译机制缺失等翻译问题,提出借鉴我国唐朝佛典汉译译场合作方式建立“国家译场”。新时代国家译场就是在中国文化“走出去”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时代背景下,选拔既精通汉语和我国传统文化、又精通目的语国家语言和文化的双语双文化人才组建国家译场,通过译场合作方式译出能够融入目的语文化高质量的翻译作品,助力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出国门、融入世界。
南方财经:从语言研究的角度,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和岭南文化中心应从哪些方面提升国际传播能力,讲好湾区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汪东萍:随着中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贸易、文化和科技创新实力吸引了全球目光。从语言研究、文化外译与传播角度来看,作为千年商都、国家中心城市和岭南文化中心的广州可以多措并举提升国际传播能力、讲好湾区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一是发挥广州外语人才优势,做好多语种大外宣。广州高校不仅培养英语、法语、日语、德语等专业硕、博士人才,还培养泰语、波兰语、葡萄牙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朝鲜语等小语种人才,广州汇聚了高层次外语人才,可以发挥多语种优势,对不同目的语国家讲好湾区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二是研究广州作为千年商都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做好十三行、广州书院等岭南文化外译工作,讲好广州历史故事,服务广东建设文化强省的目标。
三是规范广州地名、公示语、红色旅游、粤菜、粤剧、广交会等多语种外译工作,积极做好语言服务,助力全球读者读懂广州“新活力”,讲好湾区“世界语”。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