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燭(转烛),◆風搖燭火用以比喻世事變幻莫測○[唐][杜甫]《佳人》詩:“世情惡衰歇,萬事隨轉燭”○[清][何琇]《樵香小記‧轉燭》:“乃知富貴貧賤,有如轉燭”○[鄭振鐸]《黃公俊之最後》:“世上事情如轉燭,人間哀樂苦迴輪”,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蜀烛是什么意思?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蜀烛是什么意思(蜀燭127)

蜀烛是什么意思

轉燭(转烛),◆風搖燭火。用以比喻世事變幻莫測。○[唐][杜甫]《佳人》詩:“世情惡衰歇,萬事隨轉燭。”○[清][何琇]《樵香小記‧轉燭》:“乃知富貴貧賤,有如轉燭。”○[鄭振鐸]《黃公俊之最後》:“世上事情如轉燭,人間哀樂苦迴輪。”

燭燭(烛烛),◆形容月光明亮。○《文選‧蘇武<雜詩>之四》:“燭燭晨明月,馥馥我蘭芳。”○[呂向]注:“燭燭,月光也。”○[前蜀][韋莊]《搗練篇》:“月華吐艷明燭燭,青樓婦唱擣衣曲。”○[明][何景明]《中秋十七夜留康德涵飲》詩之二:“嗟爾晨明月,燭燭安所求。”

燭竹(烛竹),◆竹名。可代燭用,故名。又名丞相竹。○[清]屈大均《廣東新語‧草語‧燭竹》:“燭竹多產[永安][天子嶂],土人採以代燭。昔[宋]丞相[文天祥]屯軍[南嶺],每生燃此竹,火光照人,今名丞相竹。”

燭知(烛知),◆明察洞悉。○《資治通鑒‧唐昭宗天復三年》:“自非上智之主,燭知物情……則近者日親,遠者日疏。”○[明][李贄]《孔融有自然之性》:“使明天子、賢宰相燭知其奸……則道學之術窮矣。”

燭照數計(烛照数计),◆以燭光照明,用數計算。比喻預料事情正確無誤。○[唐][韓愈]《送石處士序》:“與之語道理,辨古今事當否,論人高下,事後當成敗,若[河]決下流而東注;若駟馬駕輕車就熟路,而[王良][造父]為之先後也;若燭照數計而龜卜也。”

燭照(燭照),◆亦作“燭炤”。◆1.燭光照射;光亮照耀。○[唐][宋之問]《壽陽王花燭圖》詩:“燭照香車入,花臨寶扇開。”○[宋][范成大]《春來風雨無一日好晴因賦瓶花二絕》之一:“滿插瓶花罷出遊,莫將攀折為花愁。不知燭照香薰看,何似風吹雨打休。”○[明][朱之瑜]《與奧村德輝書》之二:“果能日日讀書……則性自開明,若燭炤而數計,自能得乎心,應乎手。”○《人民文學》1978年第9期:“[楊家嶺]小小燈火所以燭照天地,光奪日月,只因那燈頭上閃射着……民族的希望。”◆2.以喻事物燦爛美好。○[北周][庾信]《謝滕王集序啟》:“若夫[甘泉宮]裏,玉樹一叢;[玄武闕]前,明珠六寸,不得譬此光芒,方斯燭照。”○[倪璠]注:“言[逌]([滕王])之文章光芒燭照,雖珠玉不能比也。”◆3.明察;洞悉。○[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丹鉛新錄四‧銑鋧》:“必多讀史傳,則此等事自能燭照源流,洞見真妄。”○《天雨花》第九回:“可恨陷民罹法網,罪不容誅[鄭]姓人……[正芳]聽說連稱是,燭照神奸鐵案成。”○[茅盾]《一個女性》四:“他覺得[瓊華]的銳利的眼光能夠燭照到他的心。”

燭遠(烛远),◆1.光照遠方。○《尸子》卷上:“日之能燭遠,勢高也;使日在井中,則不能燭十步矣。”○[唐]李程《日五色賦》:“彰燭遠於皇明,乃備彩於方色。故曰,‘惟天為大’,吾君是則。”○[清][李心衡]《金川瑣記‧雷斌》:“燈光不能燭遠,黑暗中無所見。”◆2.比喻澤及遠方。○[唐][任瑗]《瑞麥賦》:“於是闢離宮,通禁苑,睹茲瑞之所應,實皇恩之燭遠。”

燭油(烛油),◆俗稱蠟燭燃點時,受熱而溶化成的液態的蠟。○[巴金]《家》三五:“靈前一對蠟燭上結了大燭花,燭油繼續流下來,堆滿了燭臺。”○[巴金]《團圓》:“燃剩了的蠟燭芯偏垂下來,燭油開始往下流。”

燭幽(烛幽),◆1.照亮昏暗。○[晉][道安]《<十二門經>序》:“陵雲輕舉,淨光燭幽,移海飛嶽,風出電入。”○[唐][趙蕃]《隙塵賦》:“洎夫託彼耀靈,起茲虛室,恒紛空而色碎,每燭幽而景密。”◆2.明察事物隱微之處。○[晉][荀勗]《燕射歌辭‧食舉樂東西廂歌之六》:“修己濟治,民用寧殷。懷遠燭幽,玄教氛氳。”○《南齊書‧王融傳》:“皇鑒燭幽,天高聽下,賞片言之或善,矜一物之失時。”○[唐][柳宗元]《為文武百官請復尊號表》之二:“伏惟皇帝陛下有廣運之德,弘照微之仁,燭幽以明,威遠以武。”

燭影(烛影),◆1.燈燭的光亮。○[唐][杜甫]《夜》詩:“絕岸風威動,寒房燭影微。”○《宋史‧鎮王竑傳》:“未幾,遙見燭影中一人已在御坐。”○《花月痕》第四二回:“忽聽颼颼的風起,檐下一樹丁香花紛紛亂落,瞥見金光一閃,燭影無焰,有個垂髫女子……空手站在炕前。”○[瞿秋白]《餓鄉紀程》十二:“黯黯的燭影,寂寂的風聲。”◆2.燈燭之光映出的人、物的影子。○[唐][李嶠]《銀》詩:“思婦屏輝掩,遊人燭影長。”○[唐][盧綸]《送黎兵曹往陝府結親》詩:“步帳歌聲轉,妝臺燭影重。”

燭營(烛营),◆肛門。

燭銀(烛银),◆精光閃耀的銀子。○[南朝][梁][劉孝威]《謝齎熊白啟》:“光踰厚璧,殆惑[朱公]之價;色麗燭銀,將堪[穆王]之寶。”○[唐][楊炯]《和劉長史答十九兄》:“宮徵諧鳴石,光輝掩燭銀。”○[元][陳樵]《月庭賦》:“[雞林]失簾箔之珍,[玄圃]隱燭銀之燎。”

燭陰(烛阴),◆傳說中的神名。即[燭龍]。○《山海經‧海外北經》:“[鍾山]之神,名曰[燭陰],視為晝,瞑為夜,吹為冬,呼為夏。”○[郭璞]注:“[燭龍]也。是燭九陰,因名云。”參見“燭龍”。

燭夜花(烛夜花),◆傳說中的花名。花能自釀美酒。○《太平廣記》卷五十引[唐][李玫]《纂异記‧嵩岳嫁女》:“書生曰:‘某有瑞露之酒,釀於百花之中……’謂小童曰:‘折燭夜一花,傾與二君子([田璆]、[鄧韶])嘗。’其花四出而深紅,圓如小瓶,徑三寸餘,綠葉形類盃。”

燭夜(烛夜),◆1.照亮黑夜。○《三國志‧魏志‧管輅傳》“[毓]問[輅]:‘天下常太平否?’”[裴松之]注引[三國][魏管辰]《管輅別傳》:“三五盈月,清耀燭夜,可以遠望,及其在晝,明不如鏡。”○[南朝][梁][陶弘景]《華陽頌‧物軌》:“熒芝可燭夜,田泉嘗澣塵。”○[宋][范成大]《題徑山寺樓》詩:“神光來燭夜,壽木不知秋。”◆2.雞的別名。○[晉][崔豹]《古今注‧鳥獸》:“雞一名燭夜。”○[唐][蘇鶚]《蘇氏演義》卷下:“雞名燭夜,又曰翰音。”◆3.神話中的花名。參見“燭夜花”。

燭星(烛星),◆星名。○《史記‧天官書》:“燭星,狀如太白,其出也不行。見則滅。所燭者,城邑亂。”○[裴駰]集解引[孟康]曰:“星上有三彗上出,亦填星之精。”○《漢書‧天文志》:“﹝[元鳳]﹞五年四月,燭星見奎婁間。”

燭心(烛心),◆亦作“燭芯”。◆蠟燭中心用以點火的燈草、紗線等。○[宋][蘇軾]《物類相感志‧器用》:“燭心散,以線縛之。”○[元][張憲]《良宵》詩:“鐵撥忽敲壺口破,金刀頓翦燭心齊。”○[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四‧艾》:“其莖乾之……亦可代蓍策,及作燭心。”○[巴金]《寒夜》八:“燭芯結了小小的燭花,她也不把它剪去。”

燭物(烛物),◆明察事物。○《魏書‧李彪傳》:“賴遇陛下體明叡之真,應保合之量,恢大明以燭物,履靜恭以安邦。”○[宋][葉適]《瑞安縣重修縣學記》:“彼雖知以學為吏,燭物之智淺,察己之功不深。”○[清][王夫之]《張子正蒙注‧至當》:“以理燭物,則順逆、美惡皆容光必照。”

燭武(烛武),◆指[春秋]時[鄭]臣[燭之武]。○[秦][晉]圍[鄭],[武]年老出而說退[秦]兵,卒解[鄭]圍。事見《左傳‧僖公三十年》。後人用為少不見用、老能報國之典。○[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論說》:“及[燭武]行而紓[鄭]。”○[陽兆鯤]《辛亥生日感賦》詩:“潦倒天涯[燭武]身,臣之壯也不如人。”

燭微(烛微),◆謂觀察入微。○[宋][洪適]《辭免除右僕射兼樞密使第三表》:“臣器非任重,識不燭微。”○[宋][陸游]《德勛廟碑》:“沉機獨智,燭微察遠。”

燭天(烛天),◆1.照耀天空。○[晉][葛洪]《神仙傳‧孫博》:“於是[博]以一赤丸子擲軍門,須臾火起燭天。”○[宋][范成大]《鄂州南樓》詩:“燭天燈火三更市,搖月旌旗萬里舟。”○[元][張憲]《黃金臺》詩:“[黃金臺],高且堅……黃金萬斤光燭天。”○[冰心]《再寄小讀者》八:“今夜正是燈月交輝,焰火燭天。”◆2.猶沖天。比喻氣勢極為高漲。○[明][張四維]《雙烈記‧忠陷》:“[秦老丞相]勢焰燭天,炙手可熱……必當順其意旨,不可違逆。”

燭臺(烛台),◆1.插蠟燭的器具。○[宋][無名氏]《道山清話》:“[溫公]在[永興],一日行國忌香,幕次中客將有事欲白公,誤觸燭臺,倒在公身上,公不動,亦不問。”○《老殘游記》第八回:“裏面出來一個老者,鬚髮蒼然,手中持了一枝燭臺,燃了一枝白蠟燭。”○[巴金]《家》三五:“靈前一對蠟燭上結了大燭花,燭油繼續流下來,堆滿了燭臺。”◆2.指燭臺上的蠟燭。○《花月痕》第十二回:“剔起燈亮,點着燭臺。”○《老殘游記》第十回:“[璵姑]到得洞裏,將燭臺吹息。”

燭盤(烛盘),◆帶底盤的燭臺。可兼盛燭淚。○《宋書‧庾炳之傳》:“﹝[炳之]﹞聞[劉遵考]有材,便乞材,見好燭盤,便復乞之。”○[北周][庾信]《對燭賦》:“刺取燈花持桂燭,還卻燈檠下燭盤。”○[唐][岑參]《武威送劉單判官赴安西行營便呈高開府》詩:“紅淚金燭盤,嬌歌豔新妝。”○[宋][范成大]《曉起》詩:“簾額繡波蕩漾,燭盤紅淚闌干。”

燭奴(烛奴),◆原為雕刻成人形的燭臺。後泛指燭臺。○[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燭奴》:“﹝[申王]﹞每夜宮中與諸王貴戚聚宴,以龍檀木雕成燭跋童子,衣以綠衣袍,繫之束帶,使執畫燭列立於宴席之側,目為燭奴。”○[清][黃景仁]《夜起》詩:“深夜燭奴相對語,不知流淚是誰多?”○《儒林外史》第十二回:“一聲說罷,十幾個管家小廝,每人手裏執着一個燭奴,明晃晃點着蠟燭,擺列天井兩邊。”

燭明(烛明),◆1.照亮。○《漢書‧禮樂志》:“馮馮翼翼,承天之則。吾易久遠,燭明四極。”◆2.燭光明亮。○[唐][杜甫]《今夕行》:“今夕何夕歲云徂,更長燭明不可孤。”○[明][高啟]《奉天殿進元史》詩:“漏盡秋城催仗早,燭明春殿卷簾遲。”

燭龍(烛龙),◆1.古代神話中的神名。傳說其張目(亦有謂其駕日、銜燭或珠)能照耀天下。○《山海經‧大荒北經》:“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視乃明,不食不寢不息,風雨是謁。是燭九陰,是謂[燭龍]。”○《楚辭‧天問》:“日安不到,[燭龍]何照?”[王逸]注:“言天之西北有幽冥無日之國,有龍銜燭而照之也。”○《文選‧謝惠連<雪賦>》:“若乃積素未虧,白日朝鮮,爛兮若[燭龍]銜燿照[崑山]。”○[李周翰]注:“[燭龍],[崑山]神也,常銜燭以照。”○[唐][吳筠]《游仙》詩之十九:“[燭龍]發神曜,陰野彌煥炳。”○[元][張憲]《燭龍行》:“[燭龍],[燭龍],女(汝)居[陰山]之陰,大漠之野……蛇身人面髮如赭,銜珠吐光照天下。”○[黃宗英]《橘》:“[燭龍]啊,[燭龍],你口裏含着明燭。相傳北極日月照不到,你會含燭騰空去照耀。”參閱[清][俞正燮]《癸巳存稿‧燭龍》。2.借指太陽。○[唐][李邕]《日賦》:“燭龍照灼以首事,踆烏奮迅而演成。”○[明][謝讜]《四喜記‧喜逢甘雨》:“望長空燭龍燄消,長驅旱魃師碧濤。”

燭臨(烛临),◆1.謂由上向下照射。○《尸子》卷上:“天高明,然後能燭臨萬物;地廣大,然後能載任群體。”○《漢書‧五行志下之下》:“日月星辰,燭臨下土。”◆2.比喻教化廣施。○《管子‧版法解》:“凡人君者,覆載萬民而兼有之,燭臨萬族而事使之。是故以天地日月四時,為主為質以治天下。”○《漢書‧翼奉傳》:“今陛下明聖,深懷要道,燭臨萬方,布德流惠,靡有闕遺。”◆3.猶明鑒。○[唐][黃滔]《翰林薛舍人啟》:“伏以學士舍人,軒銅照膽,蜀秤懸心,仰惟燭臨,當極幽奧。”

燭力(烛力),◆俗稱電燈泡的功率單位,即瓦。○[老舍]《趙子曰》第一:“﹝他﹞覺得眼前還有一百二十燭力的西門子電燈,光明,希望!”

燭理(烛理),◆1.英明治理。○《漢書‧元帝紀》:“朕承至尊之重,不能燭理百姓,婁遭凶咎。”◆2.考察事理。○《舊唐書‧代宗紀》:“朕涉道未弘,燭理多昧。”○《朱子語類》卷五二:“若非燭理洞徹,胸次坦然,即酬酢應對,蹉失多矣。”○[鄭觀應]《盛世危言‧吏治下》:“一涉瞻徇,即為負國溺職……無如燭理不明者,比比皆然。”

燭鏡,◆同“燭鑑”。○明沈璟《桃符记·配合团圆》:“民情燭鏡,不使閭閻有覆盆。”

燭盡(烛尽),◆燭已點完。多表示到了深夜。○《禮記‧曲禮上》“燭不見跋”[漢][鄭玄]注:“跋,本也,燭盡則去之,嫌若燼多有厭倦。”○[南朝][梁]徐君蒨《共內人夜坐守歲》詩:“簾開風入帳,燭盡炭成灰。”○《新唐書‧令狐綯傳》:“夜對禁中,燭盡,帝以乘輿、金蓮華炬送還。”○[清][蒲松齡]《聊齋志异‧邵女》:“[柴]益喜,燭盡見跋,遂止宿焉。”

燭火(烛火),◆1.火炬,火把。舊題[漢][郭憲]《洞冥記》:“臣遊北極,至種火之山,日月所不照,有青龍銜燭火,以照山之四極。”○《南史‧戴僧靜傳》:“[粲]登城西南門,列燭火坐,臺軍至射之,火乃滅。”○《舊唐書‧張弘靖傳》:“﹝[韋雍]等﹞常夜飲醉歸,燭火滿街,前後呵叱。”◆2.焟燭火。○《南史‧陸雲公傳》:“[雲公]善弈碁,嘗夜侍坐,武冠觸燭火。”○《花月痕》第二四回:“[牛氏]忙將燭火,來瞧[秋痕]。”

燭華(烛华),◆見“燭花”。

燭花(烛花),◆亦作“燭華”。◆1.蠟燭的光焰。○[南朝][梁元帝]《對燭賦》:“燭燼落,燭華明。”○[唐][楊衡]《將之荊州南與張伯剛馬總鍾陵夜別》詩:“燭花侵霧暗,瑟調寒風亮。”○[宋][楊萬里]《贈尚長道簽判》詩:“天色惱人渾欲雪,燭花照別若為情。”○[宋][無名氏]《瑞桂堂暇錄》:“有士人訪一妓,妓在開府侍宴,候稍久,遂賦一詞寄之云……從來只向掌中看,怎忍在燭花影裏。”◆2.燭芯燒焦結成的花狀物。○[唐][杜甫][李之芳]《夏夜李尚書筵送宇文石首赴縣聯句》:“雨稀雲葉斷,夜久燭花偏。”○[宋][劉過]《賀新郎‧贈鄰人朱唐卿》詞:“燭花細翦明於晝。”○[清][魏源]《行路難》詩之二:“君不見,燭花不剪燭不然。”○[巴金]《寒夜》八:“燭芯結了小小的燭花。”◆3.即燭夜花。○[清][錢謙益]《元昭太史約過村莊卻寄》詩之二:“我有燭花新釀酒,遲君同醉莫蹉跎。”參見“燭夜花”。

燭紅(烛红),◆指蠟燭亮光。○[唐][杜甫]《酬孟雲卿》詩:“樂極傷頭白,更深愛燭紅。”○[仇兆鰲]注:“燭紅,燭光也。”

燭光(烛光),◆1.燭炬的亮光。亦指光亮。○《史記‧樗里子甘茂列傳》:“臣聞貧人女與富人女會績,貧人女曰:‘我無以買燭,而子之燭光幸有餘,子可分我餘光,無損子明而得一斯便焉。’”[宋][楊萬里]《燭下瓶中江蠟二梅》詩:“江梅蠟梅同日折,白晝看來兩清絕;如何對立燭光中,只見江梅白於雪。”○[明][高啟]《姑蘇臺》詩:“燭光遠落[太湖]波,驚起魚龍出沒多。”○[巴金]《軍長的心》三:“[上海]通訊員剛剛用雨布和木板遮好了窗裏、門內的燭光,軍長就推開木板門進來了。”◆2.傳說中[舜]女之名。○《山海經‧海內北經》:“[舜]妻[登比氏],生[宵明]、[燭光]。”○[郭璞]注:“即二女字也,以能光照,因名云。”○《淮南子‧墬形訓》:“[西王母]在[流沙]之瀕……[宵明]、[燭光]在[河州]。”○[南朝][梁][江淹]《遂古篇》:“帝之二女遊[湘沅]兮,[宵明]、[燭光],向焜煌兮。”◆3.俗稱電燈泡的功率單位。即瓦。○《人民文學》1982年第10期:“昏暗的臥房裏,只有一盞五燭光的燈泡,散發着幽微的光。”

燭房(烛房),◆打燭明亮的廳房。多指行樂之所。○[南朝][宋][謝莊]《月賦》:“君王迺厭晨懽,樂宵宴,收妙舞,弛清縣,去燭房,即月殿。”○[唐][李商隱]《昨夜》詩:“不辭鶗鴃妒年芳,但惜流塵暗燭房。”○[宋][張先]《夜厭厭》詞:“昨夜小筵歡縱,燭房深,舞鸞歌鳳。”

燭刀(烛刀),◆即燭剪。○《宋史‧輿服志六》:“有香爐、寶子、香匙、灰匙、火箸、燭臺、燭刀,皆以金為之。”參見“燭剪”。

燭乘(烛乘),◆燭車。○[唐][韋嗣立]《酬崔光祿冬日述懷贈答》詩:“[魏]珠能燭乘,[秦]璧許連城。”參見“燭車”。

燭車(烛车),◆《史記‧田敬仲完世家》:“若寡人小國也,尚有徑寸之珠,照車前後各十二乘者十枚,柰何以萬乘之國無寶乎?”後因以“燭車”比喻珍貴之物。○《宋書‧謝莊傳》:“臣聞功照千里,非特燭車之珍;德柔鄰國,豈徒祕璧之貴。”○[南朝][梁簡文帝]《南郊頌》:“酌衢敬賓,欽賢愛老。變正是珍,燭車非寶。如海之深,如日之杲。”

燭察(烛察),◆明察,洞察。○《韓非子‧孤憤》:“重人不能忠主而進其仇,人主不能越四助而燭察其臣,故人主愈弊而大臣愈重。”

竹燭(竹烛),◆將竹片置之水池中浸泡若干天,取出晾乾後用以為照明之物,故稱。○[清][王士禛]《香祖筆記》卷八:“[永安]產竹燭,[文信公]駐軍時,燃此竹以代炬。”

智燭(智烛),◆謂智慧能明察一切,如燭照物。○[漢][揚雄]《法言‧修身》:“仁,宅也;義,路也;禮,服也;智,燭也;信,符也。”○[李軌]注:“智如燈燭,可以照察。”○[唐][劉禹錫]《謁柱山會禪師》詩:“曈曈揭智燭,照使出昏昧。”○《參同契》卷下“孔竅其門,智者審思,以意參焉”[元][陳致虛]注:“孔竅者,包括玄妙之深,實大海之梯航,為昏衢之智燭。”

紙燭(纸烛),◆1.蘸油的紙捻。點燃起來可以照明,故稱。○[明][李贄]《贊劉諧》:“怪得[羲皇]以上聖人盡日燃紙燭而行也。”◆2.泛稱香燭紙錢之類的迷信用品。○《水滸傳》第四六回:“[楊雄]約了[石秀],買了紙燭,歸來吃了早飯。”◆补证条目■蘸油的纸捻。点燃起来可以照明,故称。○《太平广记》卷三三五引唐戴孚《广异记·浚仪王氏》:“有一婢名穠華,以紙燭燒其鼻準,成瘡,痛不可忍。”

執燭遊,◆见“執燭夜遊”。

執燭夜遊,◆犹秉烛夜游。指珍惜良辰,及时行乐。○《周书·萧大圜传》:“執燭夜遊,驚其迅邁。百年何幾,擎跽曲拳,四時如流,俛眉躡足。”■亦省作“執燭遊”。○隋辛德源《短歌行》:“忽念奔駒促,彌欣執燭遊。”■参见“秉燭夜遊”。

照燭(照烛),◆照耀;照亮;照見。○《後漢書‧蔡邕傳論》:“當[伯喈]抱鉗扭,徙幽裔,仰日月而不見照燭,臨風塵而不得經過,其意豈及語平日倖全人哉?”○《梁書‧諸夷傳‧林邑》:“送此五僧至寺,見像噓欷涕泣,像便放光,照燭殿宇。”○[清][劉大櫆]《送張閑中序》:“[河]水自[河南][陝州]至[江]南之[宿遷],千有餘里,清可照燭鬚眉者,凡月餘日。”

預燭(预烛),◆事先洞察。○[清][昭槤]《嘯亭雜錄‧西域用兵始末》:“[阿逆]([阿睦爾撒納])志不在此,上預燭其情,甫出兵,即密諭[班公]([班第])示以分封四汗之意,以消其妄念。”○[清][昭槤]《嘯亭雜錄‧臺灣之役》:“[和相]晏見奏之,上亦預燭[青]([常清])必僨事。”

玉燭(玉烛),◆1.謂四時之氣和暢。形容太平盛世。○《尸子》卷上:“四氣和,正光照,此之謂玉燭。”○《爾雅‧釋天》:“四氣和謂之玉燭。”○[郭璞]注:“道光照。”○[邢昺]疏:“道光照者,道,言也;言四時和氣,溫潤明照,故曰玉燭。”○[晉][葛洪]《抱樸子‧明本》:“玉燭表昇平之徵,澄醴彰德洽之符。”○[元][雅琥]《上執政四十韻》:“玉燭調元氣,金樞運大鈞。”○[清][孔尚任]《桃花扇‧設朝》:“金甌仍未缺,玉燭又新調。”◆2.燭的美稱。○[唐僖宗]宮人《金鎖》詩:“玉燭製袍夜,金刀呵手裁。”○[前蜀][花蕊夫人]《宮詞》之六七:“昭儀侍宴足精神,玉燭抽看記飲巡。”◆3.比喻目光。○[唐][曹唐]《病馬》詩之一:“四蹄不鑿金砧裂,雙眼慵開玉燭斜。”◆4.樂律名。○《隋書‧律曆志上》:“黃鍾:包育、含微、帝德……玄中、玉燭、調風。右黃鍾一部,三十四律。”○《舊唐書‧音樂志三》:“黃鍾既陳玉燭,紅粒方殷稔歲。”

魚燭(鱼烛),◆1.人魚膏做的燭。語本《史記‧秦始皇本紀》:“葬[始皇][酈山]……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唐][王捧珪]《日賦》:“熒火聚燃,魚燭並爇,明月高映,繁星遠列。”○[戴望舒]《燈》詩:“帝王長臥,魚燭永恒地高燒,在他森森的陵寢。”◆2.方言。蠟燭。○[沙汀]《記賀龍》二:“一個在路邊守望我們的老鄉,把我們引到門口燃着一支魚燭的院子裏去。”○[沙汀]《涓埃集‧闖關》:“在那三開間的大磚屋裏,兩支魚燭已經燃照起來。”

遊燭(游烛),◆指夜游用以照明的火炬或蠟燭。○[宋][范成大]《館娃宮賦》:“載夕陽以俱還,秉遊燭於夜長。”

油燭(油烛),◆即蠟燭。○[宋][蘇軾]《答二猶子與王郎見和》:“高燒油燭勘蜜酒,貧家百物初何有。”○《兒女英雄傳》第十四回:“那裏飯食油燭草料以至店錢,看你老合我東人二位交情在那裏,敝東回來,自然有個地主之情。”參見“蠟燭”。

遺燭(遗烛),◆殘獨;留存的燭光。○[宋][蘇轍]《次韻子瞻宿南山蟠龍寺》:“谷中夜行不見月,上下不辨山與谷。前呼後應行相從,山頭誰家有遺燭。”

洋燭(洋烛),◆洋蠟燭。○[魯迅]《彷徨‧高老夫子》:“不多久,每一個桌角上都點起一枝細瘦的洋燭來,他們四人便入座了。”○[巴金]《軍長的心》:“軍長掀開了雨布,推開了木板門,點燃了桌上的洋燭,馬上又出來高聲叫通訊員。”◆补证条目■洋蜡烛。○《官场现形记》第三二回:“跟手又叫房間裏奶奶點了一枝洋燭。”○《老残游记》第十六回:“老殘凝了一凝神,就到人瑞屋裏坐下。翠環把洋燭也點着了,老殘揭開墨盒,拔出筆來,鋪好了紙,拈筆便寫。”

炎燭(炎烛),◆指太陽。○[三國][魏][曹丕]《孟津》詩:“曜靈忽西邁,炎燭繼望舒。”

玄燭(玄烛),◆1.指月亮。○[三國][魏][曹丕]《答繁欽書》:“白日西逝,清風赴闈,羅帷徒袪,玄燭方微。”◆2.明察。○《北史‧李彪傳》:“慮周四時者,先皇之茂功也;合契鬼神者,先皇之玄燭也。”

星燭(星烛),◆如星光閃耀。○[晉][張協]《七命》:“華草錦繁,飛采星燭。”○《宋書‧索虜傳》:“船艦蓋江,旗甲星燭。”○[南朝][梁][江淹]《蕭上銅鐘芝草眾瑞表》:“祥緯雜沓,星燭波連。”

香燭(香烛),◆1.指精美的蠟燭。○[唐][溫庭筠]《菩薩蠻》詞:“畫羅金翡翠,香燭銷成淚。”○[唐][溫庭筠]《池塘七夕》詩:“香燭有光妨宿燕,畫屏無睡待牽牛。”◆2.香和蠟燭。用以祭祀祖先或供奉神佛。○[宋][錢愐]《錢氏私志‧董夫人》:“[錢大主]臨蓐,齎香燭祈禱。”○《西游記》第五六回:“[三藏]叫:‘[悟空],取香燭來,待我禱祝,好念經。’”○《儒林外史》第二回:“和尚,你新年新歲,也該把菩薩面前香燭點勤些!”[洪深]《香稻米》第一幕:“這是人家供神的東西,不看見點着香燭麼!”

銜燭(衔烛),◆1.口含火炬。○《楚辭‧天問》“日安不到,燭龍何照”[漢][王逸]注:“言天之西北有幽冥無日之國,有龍銜燭而照之也。”○[晉][陸機]《演連珠》之三八:“蘭膏停室,不思銜燭之龍。”○[隋][薛道衡]《和許給事善心戲場轉韻》:“竟夕魚負燈,徹夜龍銜燭。”◆2.指口含蠟燭。○《舊唐書‧西戎傳‧高昌》:“[文泰]又獻狗雌雄各一,高六寸,長尺餘,性甚慧,能曳馬銜燭。”

仙音燭(仙音烛),◆燭臺名。燭點燃時,引動機關,發為音樂,故稱。○[宋][陶穀]《清异錄‧器具》:“[同昌公主]薨,帝傷悼不已,以仙音燭賜[安國寺],冀追冥福。其狀如高層露臺,雜寶為之,花鳥皆玲瓏,臺上安燭。燭既燃點,乃玲瓏皆動,丁當清妙,燭盡響絕,草測其理。”

遐燭(遐烛),◆猶普照。○[唐][丁春澤]《日觀賦》:“昔者帝王御宇,立極垂統,封禪及此,成功巡守,應其春仲,莫不登茲絕頂,遐燭大明,思煦嫗之義,窮造化之精。”

無幽不燭(无幽不烛),◆黝暗處無不被照亮。比喻明察隱微。○《晉書‧元帝紀》:“陛下明並日月,無幽不燭,深謀遠猷,出自胸懷。”○《詩‧大雅‧皇矣》“皇矣上帝,臨下有赫”[唐][孔穎達]疏:“此在上之天,能照臨於下,無幽不燭,有赫然而善惡分明也。”

文燭(文烛),◆灌木名。南燭之赤者。生[江]東。株高三五尺,葉類苦楝而小,冬生紅子作穗。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木三‧南燭》。

停燭,◆留烛火不熄。○唐胡曾《咏史诗·玉门关》:“半夜帳中停燭坐,唯思生入玉門關。”○唐方干《赠赵崇侍御》:“閒話篇章停燭久,醉迷歌舞出花遲。”

田燭(田烛),◆古代郊祭時置於田頭的火燭。○《禮記‧郊特牲》:“祭之日,喪者不哭,不敢凶服,氾掃反道,鄉為田燭。”○[鄭玄]注:“田燭,田首為燭也。”○[孔穎達]疏:“六鄉之民,各於田首設燭照路,恐王祭郊之早。”○[南朝][宋][顏延之]《宋南郊登歌‧饗神歌》:“田燭置,爟火通。”○[唐][杜甫]《有事於郊南賦》:“月窟黑而扶桑寒,田燭稠而曉星落。”

天燭(天烛),◆天然的光明。○[宋][蘇軾]《贈眼醫王彥若》詩:“而況清淨眼,內景含天燭。”

私燭(私烛),◆猶私照。○《呂氏春秋‧去私》:“天無私覆也,地無私載也,日月無私燭也,四時無私行也。”

壽燭(寿烛),◆祝壽所用的蠟燭。○《歧路燈》第七八回:“一張是進寶回回頭頂大盤子,上邊插一對缽碗粗的壽燭。”

手燭(手烛),◆手執之燭。對樹地之大燭(地燭)而言。

世燭(世烛),◆[遼]官名。即侍中。○《遼史‧百官志一》:“[遙輦]侍中,一作世燭。”○[清][錢大昕]《廿二史考异‧遼史‧百官志》:“世燭,與侍中聲相近,蓋取[漢]人侍中之名,譯音轉訛爾。”

石燭(石烛),◆1.石油製成的燭。◆2.指石油。○[明][楊慎]《丹鉛續錄‧雜識‧石燭》:“石燭一名水肥,一名石脂,一名石液,今之[延安]石油也。可熏煙為墨。”

石火風燭(石火风烛),◆比喻為時短暫。○[唐][黃滔]《祭宋員外》:“石火風燭,驚波逝水,誠修短之無改矣,奈痛傷之有等焉。”亦作“石火風燈”。○《萬善同歸集》卷五:“無常迅速,念念遷移,石火風燈,逝波殘照,露華電影,不足為喻。”

三條燭(三条烛),◆[唐]代考進士科,試日可延長至夜間,許燒燭三條,故[唐]人詩文中常言“三條燭”。○[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敕賜及第》:“及[小歸公]主文,[韜玉]准敕放及第,仍編入其年榜中。○[韜玉]置書謝新人,呼同年,略曰:‘三條燭下,雖阻文闈;數仞墻邊,幸同恩地。’”

青燭(青烛),◆即南天燭。植物名。道家炮製青精飯的原料之一。○《雲笈七籤》卷七四:“《上元寶經》曰:‘子食草木之王,氣與神通;子食青燭之津,命不復殞。’”

千里燭(千里烛),◆指明月。○[宋][陶穀]《清异錄‧天文》:“道士[王致一]曰:‘我平生不曾使一文油錢,在家則為扇子燈,出路則為千里燭。’”

旁燭(旁烛),◆普照。○《漢書‧揚雄傳下》:“明哲煌煌,旁燭亡疆。”○[顏師古]注:“燭,照也。”

明燭(明烛),◆1.古時祭祀用的燭。○《周禮‧秋官‧司烜氏》:“以共祭祀之明齍、明燭,共明水。”◆2.明亮的燭。○《楚辭‧招魂》:“蘭膏明燭,華鐙錯些。”○[南朝][宋][謝惠連]《雪賦》:“燎薰鑪兮炳明燭,酌桂酒兮揚清曲。”○[毛澤東]《送瘟神》詩之二:“借問瘟君欲何往,紙船明燭照天燒。”◆3.明亮地照耀。○[清][姚鼐]《登泰山記》:“蒼山負雪,明燭天南。”◆4.引申為明察。○[孫中山]《大總統勸告北軍將士文》:“我諸同胞如不明燭幾先,即時反正,他日者大功既定,效用無門,豈不可惜!”◆补证条目■明亮地照耀。引申为明察,洞烛。○明陈洪谟《治世馀闻》上篇卷二:“明日奏下,允刑部之議。吁!上之明燭人心而强於從善如此。”

龍燭(龙烛),◆1.[燭龍]神所銜之燭。○[三國][魏][曹植]《芙蓉賦》:“焜焜韡韡,爛若龍燭。”◆2.指太陽。○[唐][紇干俞]《登天壇山望海日初出賦》:“照燭兮驪珠潛吐,曭朗兮龍燭忽生。”◆3.以龍為飾之燭。○[唐][劉禹錫]《觀舞柘枝》詩之一:“神飆獵紅蕖,龍燭然金枝。”○[南唐][李煜]逸句:“烏照始潛輝,龍燭便爭秉。”○[宋][吳幵]《優古堂詩話》:“《西清詩話》謂[蔡元]長春帖子‘龍燭影中猶是臘,鳳簫聲裏已吹春’,薦紳類能傳誦,以為[蔣潁叔]作,非也。予以為此一聯全是[方干]《除夜》詩:‘寒燈短燄方燒臘,畫角聲殘已報春。’”

龍鳳喜燭(龙凤喜烛),◆舊時結婚用的蠟燭。○[曹禺]《北京人》第一幕:“於是在沸天震地的鑼鼓鞭炮中,這一對小人兒--他十五,她十六--如一對羔羊,昏惑而驚懼,被人笑嘻嘻地推到焰光熊熊的龍鳳喜燭之前,一拜,再拜,三拜……從此就在一間冰冷的新房裏同住了兩年零七個月。”

龍鳳花燭,◆旧时结婚时新房中点的彩烛。因上面装饰有龙凤图案,故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二回:“靠北有三間房子,走進去一看,也是張着燈綵,當中明晃晃的點着一對龍鳳花燭。”

蓮燭(莲烛),◆猶蓮炬。○[宋][劉克莊]《沁園春‧寄竹溪》詞:“道荒蕪羞對,宮中蓮燭;昏花難映,閣上藜光。”○[金][周昂]《即事》詩:“南苑霓旌動繚墻,天街蓮燭照脩廊。”

刻燭(刻烛),◆1.《南史‧王僧孺傳》:“[竟陵王][子良]嘗夜集學士,刻燭為詩,四韻者則刻一寸,以此為率。○[文琰]曰:‘頓燒一寸燭,而成四韻詩,何難之有。’”後因以喻詩才敏捷。○[唐][潘述]《水堂送諸文士戲贈潘丞聯句》:“詩教刻燭賦,酒任連盤酌。”○[宋][秦觀]《同子瞻端午日游諸寺》詩:“愧無刻燭敏,續此金玉音。”○[明][李東陽]《原博席上用擊鼓催花令戲成一首》:“未誇刻燭多才思,一遍須教八韻成。”○[謝覺哉]《贈沈衡老》詩:“駕遊尚可騰空去,聯句猶能刻燭工。”◆2.古人刻度數於燭,燒以計時。○[南朝][梁][庾肩吾]《奉和春夜應令》:“燒香知夜漏,刻燭驗更籌。”

鏡燭(镜烛),◆明察洞徹。○[清][昭槤]《嘯亭雜錄‧尹文端公》:“年三十餘即任封疆,遇事鏡燭犀利,八面瑩澈。”

金蓮燭(金莲烛),◆金飾蓮花形燈燭。○[宋][蘇軾]《和王晉卿》:“豈老眼,卻對金蓮燭。”○《宋史‧蘇軾傳》:“[軾]嘗鎖宿禁中,召入對便殿,已而命坐賜茶,徹御前金蓮燭送歸院。”○[清][趙翼]《陔餘叢考‧宋金蓮燭送歸院者六人》:“金蓮燭送歸院,始於[唐][令狐綯]……此[唐]故事也。今世所傳詞林美談,皆指[蘇子瞻]耳,不知[宋]時金蓮燭故事共有六人:[王欽若]、[王禹玉]、[晁迥]、[鄭獬]、[蘇軾]、[史浩]也。”參見“金蓮華炬”。

金花燭(金花烛),◆飾有金花的蠟燭臺。○《梁書‧羊侃傳》:“[大同]中,[魏]使[陽斐],與[侃]在北嘗同學,有詔令[侃]延[斐]同宴。賓客三百餘人,器皆金玉雜寶,奏三部女樂,至夕,侍婢百餘人,俱執金花燭。”

監燭(监烛),◆謂鑒察。監,通“鑒”。○[漢][劉向]《說苑‧辨物》:“昔[昭王]娶于[房]曰[房后],是有爽德。協于[丹朱],[丹朱]馮身以儀之,生[穆王]焉,是監燭[周]之子孫而福禍之。”

繼燭(继烛),◆一支接一支地點燃蠟燭。○[唐][戴叔倫]《留別宋處士》詩:“留歡方繼燭,此會豈他人。”○[宋][蘇軾]《次韻李公擇以詩相迎》之二:“相從繼燭何須問,蝙蝠飛時日正晨。”

極燭(极烛),◆遍照。○《呂氏春秋‧勿躬》:“聖王之德,融乎若日之始出,極燭六合,而無所窮屈。”○[陳奇猷]校釋:“謂若月始出之融和,遍照六合而無所窮屈。”

火燭銀花(火烛银花),◆猶言火樹銀花。○[宋][朱淑真]《元夜》詩之三:“火燭銀花觸目紅,揭天鼓吹鬧東風。”參見“火樹銀花”。

火燭(火烛),◆1.泛指照明的燈燭。○[宋][文同]《織婦怨》詩:“不敢輒下機,連宵停火燭。”◆2.指失火焚燒。○[宋][蘇轍]《論雇河夫不便札子》:“及其覺之欠少,或託以火燭,或因河流向著,一經卷歸,大破數目。”○[明][張居正]《京師重建貢院記》:“易舊制板屋以瓦甓,可以避風雨,防火燭。”○《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六七回:“有一個聽說火燭,連忙把些被褥布衣服之類,歸在一隻箱子裡,扛起來就跑。”

畫燭(画烛),◆有畫飾的蠟燭。○[唐][李嶠]《燭》詩:“兔月清光隱,龍盤畫燭新。”○[宋][周邦彥]《紅羅襖‧秋悲》詞:“畫燭尋歡去,羸為載愁歸。”○[清][蒲松齡]《聊齋志异‧巧娘》:“一麗人坐石上,雙鬟挑畫燭,分侍左右。”

華燭(华烛),◆1.光彩映照。○[漢][班固]《西都賦》:“紅羅颯纚,綺組繽紛,精曜華燭,俯仰如神。”◆2.華美的燭火。○[三國][魏][曹植]《七啟》:“華燭爛,幄幙張,動朱脣,發清商。”○[唐][鮑溶]《雜歌謠辭‧李夫人歌》:“璿閨羽帳華燭陳,方士夜降夫人神。”○[宋][辛棄疾]《滿江紅‧和楊民瞻送祐之弟還侍浮梁》詞:“珠淚爭垂華燭暗,雁行欲斷哀箏切。”◆3.舊時結婚所用的畫有彩飾的蠟燭。借指婚禮。○《剪燈餘話‧洞天花燭記》:“丈人讀既,稱嘆再三,遂留宿,以光華燭之會。”

花燭夜(花烛夜),◆謂新婚之夜。○[南朝][梁][何遜]《看伏郎新婚》詩:“何如花燭夜,輕扇掩紅粧。”○《京本通俗小說‧志誠張主管》:“花燭夜過了,[張員外]心下喜歡;小夫人心中不樂。”

花燭洞房(花烛洞房),◆謂新婚。○[明][高明]《琵琶記‧宦邸憂思》:“我何心貪著美酒肥羊,閃殺人花燭洞房,愁殺我掛名金榜。”

花燭(花烛),◆1.猶彩燭。舊多用於結婚的新房中,上面多用龍鳳圖案等做裝飾,故稱。○[南朝][梁簡文帝]《詠人棄妾》:“昔時嬌玉步,含羞花燭邊。”○[唐][封演]《封氏聞見記‧花燭》:“近代婚嫁有障車、下婿、卻扇,及觀花燭之事……上自皇室,下至士庶,莫不皆然。”○[宋][吳自牧]《夢粱錄‧嫁娶》:“新人下車……以數妓女執蓮炬花燭,導前迎引。”◆2.指結婚。○《儒林外史》第十回:“兩公子就托[陳和甫]選定花燭之期。”參見“花燭夜”。

還形燭(还形烛),◆[唐玄宗]妃[楊太真]既死於[馬嵬坡],帝日夕思之。有道士以[少君]術求見,言以[太真]像置於五色帳中,以諸藥作燭,外畫五色花,謂之“還形燭”。黃昏時秉燭入帳,可見人形。○[清][洪昇]《長生殿‧覓魂》:“抵多少衡遙石懷中秘授,還形燭帳裡高燃。”

桂燭(桂烛),◆用桂膏製的燭。亦泛指燭。○[北周][庾信]《對燭賦》:“刺取燈花持桂燭,還卻燈檠下燭盤。”○[倪璠]注:“《王子年拾遺記》曰:‘[王母]取綠桂之膏,然以照夜。’”[唐][杜牧]《瑤瑟》詩:“玉仙瑤瑟夜珊珊,月過樓西桂燭殘。”○[唐][李商隱]《曉起》詩:“隔箔山櫻熟,褰幃桂燭殘。”

光燭(光烛),◆1.照耀。○[戰國][魯仲連]《遺燕將書》:“﹝[管仲]﹞兼三行之過而為[五霸]首,名高天下而光燭鄰國。”○[漢][張衡]《東京賦》:“德宇天覆,輝烈光燭。”◆2.猶明燭。○[南朝][梁][何遜]《看伏郎新婚》詩:“何如光燭夜,輕扇掩紅妝。”

貫燭(贯烛),◆照映;照耀。○[明][宋濂]《四明阿育王山廣利禪寺碑銘序》:“夜有瑞光,從壇發現,貫燭寺塔相輪之表,又自相輪分金色光束射禁中,晃耀奪目。”

官燭(官烛),◆公家供給、供官吏辦公用的蠟燭。○《初學記》卷二五引[三國][吳][謝承]《後漢書》:“[巴祇]為[揚州]刺史,與客坐闇中,不然官燭。”○[南朝][陳]徐陵《謝敕賚燭盤嘗答齊國移文啟》:“方其寵錫,獨有光前,官燭斯燃,更慚良史,宵光可學,乃會耆年。”○[唐][杜甫]《臺上》詩:“何須把官燭,似惱鬢毛蒼。”○[宋][周紫芝]《竹坡詩話》:“中有家問,即令滅官燭,取私燭閱書。閱畢,命秉官燭如初。”○[清][趙翼]《七十自述》詩:“奎堂校士春蠶葉,官燭修書秋兔毫。”

孤燭(孤烛),◆獨燃的蠟燭。○[南朝][梁][江淹]《銅爵妓》詩:“清夜何湛湛,孤燭映蘭幕。撫影愴無從,惟懷憂不薄。”○[唐]徐彥伯《孤燭嘆》詩:“切切夜閨冷,微微孤燭然。玉盤紅淚滴,金燼彩光圓。”○[明][沈周]《二月八日過靈殿祥公房》詩:“門前見新月,步步踏松影。虛寮寂無風,已有孤燭耿。”

宮燭分煙(宫烛分烟),◆[唐][韓翃]《寒食》詩:“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後遂用“宮燭分煙”指代寒食節。○[宋][姜夔]《琵琶仙》詞:“十里[揚州],三生[杜牧],前事休說。又還是宮燭分煙,奈愁裏匆匆換時節。”

宮燭(宫烛),◆宮廷中所用的蠟燭。○[唐][韓愈]《答張徹》詩:“梅花[灞水]別,宮燭[驪山]醒。”○[宋][黃庭堅]《謝送碾壑源揀牙》詩:“中人傳賜夜未央,雨露恩光照宮燭。”○[元][虞集]《丁卯禮部考試次韻》之一:“三年重得同清夜,宮燭風簾見月高。”

高燭(高烛),◆1.特長的蠟燭。○[宋][蘇軾]《海棠》詩:“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紅樓夢》第五三回:“一路正門大開,兩邊階下一色朱紅大高燭,點的兩條金龍一般。”◆2.高高映照。○[聞一多]《神話與詩‧說舞》:“響應着他們的熱狂的,是那高燭雲空的火光。”

鳳燭(凤烛),◆1.做成彩鳳形的燈。因其點燭,故稱。○[宋][俞文豹]《清夜錄》:“[宣和]七年,預借元霄。時有謔詞云……都門龍燈鳳燭相照,只聽得教坊雜劇歡笑。”◆2.借指螢火蟲的亮光。○[元][陳樵]《放螢賦》:“金吾輟警,鳳燭成行,渴兔灑塵,飛蓋飄揚。”

風燭殘年(风烛残年),◆比喻臨近死亡的晚年。○《兒女英雄傳》第二一回:“再說設或生個不肖之子,慢講得濟,只這風燭殘年,沒的倒得眼淚倒回去,望肚子裏流。”○《蕩寇志》第七六回:“賢侄,但願天下可憐見,着你日後出頭為國家出身大汗。老夫風燭殘年,倘不能親見,九泉下也兀自歡喜。”○[丁玲]《記游桃花坪》:“她的眼光雖說還顯得很尖利,她的腰板雖說還顯得很硬朗,不像風燭殘年,是一個勞動婦女的形象,但總是一個老婦人了。”

風燭(风烛),◆1.風中之燭。○《樂府詩集‧相和歌辭十六‧古辭<怨詩行>》:“天德悠且長,人命一何促,百年未幾時,奄若風吹燭。”◆2.風中之燭易滅,後遂以“風燭”喻臨近死亡的人或行將消滅的事物。○[晉][王羲之]《題<衛夫人筆陣圖>後》:“時年五十有三,或恐風燭奄及,遺教子孫耳。”○[前蜀][韋莊]《哭同舍崔員外》詩:“池塘春草在,風燭故人亡。”○[梁斌]《播火記》三:“可是老年到來的時候,黑髮裏要長出銀絲,跟前沒有一兒半女,怎麼度過風燭的晚年呀?”

風中之燭(风中之烛),◆見“風中秉燭”。

風前燭(风前烛),◆比喻殘年。○[唐][白居易]《歸田》詩之三:“況吾行欲老,瞥若風前燭;孰能俄頃間,將心繫榮辱?”參見“風中秉燭”。

分題刻燭,◆指文人们分探题目限时成诗,较量诗才。○《平山冷燕》第十二回:“若我小弟在長安時,交游間無不識之公卿,從不假其片紙隻字以爲先容。至于分題刻燭,縱使捻斷髭鬚,嘔出心血,絶不盜襲他人殘唾。”参见“刻燭”。

法燭(法烛),◆[漢]代[劉安]始製的燈燭。○[宋][高承]《事物紀原‧布帛雜事‧法燭》:“[漢][淮南王]招致方術之士,延八公等撰鴻寶方畢方,法燭是其一也,餘非民所急,故不行於世。然則法燭之起,自[劉安]始也。”

發燭(发烛),◆古代類似火柴的引火物。○[明][陶宗儀]《輟耕錄‧發燭》:“[杭]人削松木為小片,其薄如紙,鎔硫黃塗木片頂分許,名曰發燭,又曰焠兒。蓋以發火及代燈燭用也。”○《平妖傳》第三一回:“那婦人去籃兒內取出一片硫磺發燭,就在火上焠着,去泥蠟燭上從頭點着。”◆补证条目■古代类似火柴的引火物。也指用类似火柴的引火物点火。○宋马永卿《嬾真子》卷五:“至於五更初,公即自起,發燭點燈著述,夜夜如此。”

洞燭(洞烛),◆1.明亮的燭火。○[南朝][梁簡文帝]《南郊頌》:“飛梁邃宇,洞燭空懸。”燭,一本作“燭”。○《詩刊》1977年第1期:“卓見真知如洞燭,才華橫溢智無垠。”◆2.明察。○[宋][岳飛]《奏辭開府第三札子》:“臣近者累犯天威,力辭恩寵,庶幾陛下洞燭危懇,終賜矜從。”○《明史‧李俊傳》:“近來規利之徒,率假進奉以耗國財……願陛下洞燭此弊。”○[施蟄存]《將軍底頭》:“好像被洞燭了心事似的,將軍有些煩亂了。”

洞幽燭遠(洞幽烛远),◆形容目光犀利而深遠。○[明][吳承恩]《贈郡伯古愚邵公報政序》:“有洞幽燭遠之明,有含茹翕張不疾不徐之度。”

洞幽燭微(洞幽烛微),◆見“洞隱燭微”。

洞隱燭微(洞隐烛微),◆形容目光犀利,觀察事物深刻透徹。○[清][馬建忠]《上李伯相言出洋工課書》:“﹝學師﹞謂([馬建忠])能洞隱燭微,提綱挈領,非徒鑽故紙者可比。”亦作“洞幽燭微”。○《人民文學》1978年第2期:“要使作品比普通的實際生活更高,那就必須像[魯迅]先生那樣,具有在他那個時代來說是先進的、革命的世界觀,具有高瞻遠矚,洞幽燭微的慧眼。”

洞房花燭,◆深室中点着塑有龙凤图案的蜡烛。○北周庾信《和咏舞》:“洞房花燭明,燕餘雙舞輕。”后多指新婚之夜的喜庆景象。○宋洪迈《容斋四笔·得意失意诗》:“舊傳有詩四句誇世人得意者云:久旱逢甘雨,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掛名時。”○宋刘克庄《答方氏婚书又请期书》:“曲水羽觴,適逢於修禊;洞房花燭,將遂於結褵。”

調燭(调烛),◆喻舉用賢人。典出《韓非子‧外儲說左上》:“[郢]人有遺[燕]相國書者,夜書,火不明,因謂持燭者曰:‘舉燭。’而誤書‘舉燭’,舉燭非書意也。○[燕]相國受書而說之,曰:‘舉燭者,尚明也;尚明也者,舉賢而任之。’”[清][朱之瑜]《與源光國啟》之十:“不平不戒,自知非和羹之才;日居月諸,何時觀調燭之盛?”

調玉燭(调玉烛),◆謂四季氣候調和;四時之氣和暢。形容太平盛世。○[唐][杜甫]《喜聞盜賊總退口號》之五:“今春喜氣滿乾坤,南北東西拱至尊。○[大曆]三年調玉燭,[玄元皇帝]聖雲孫。”○[仇兆鰲]注:“玉燭雲孫,喜太平有象。”參見“玉燭”。

電燭(电烛),◆1.如閃電照耀。形容光亮奪目。○《漢書‧揚雄傳上》:“流星旄以電燭兮,咸翠蓋而鸞旗。”○[顏師古]注:“如電之照也。”○《文選‧甘泉賦》作“電燭”。○《魏書‧術藝傳‧張淵》:“天市建肆於房心,帝座磥落而電燭。”◆2.猶明察。○[清][黃六鴻]《福惠全書‧蒞任‧稟帖贅說》:“然則[李州同]所云空懸不解,自難逃憲臺電燭中矣。”

地燭(地烛),◆古代國有大事,設於宮門地上的燭炬。○《周禮‧天官‧閽人》“大祭祀喪紀之事設門燎”[漢][鄭玄]注:“燎,地燭也。”○[賈公彥]疏:“燭在地曰燎……對人手爇者為手燭,故云地燭也。”

燈燭(灯烛),◆1.指用油脂作燃料的照明物。○《漢書‧劉向傳》:“[秦始皇帝]葬於[驪山]之阿……石槨為游館,人膏為燈燭。”○[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劉綺]﹞家貧,燈燭難辦,常買荻,尺寸折之,燃明夜讀。”○[宋][蘇軾]《石恪畫維摩頌》詩:“譬如油蠟作燈燭,不以火點終不明。”◆2.燈火;燈光。○[宋][周密]《武林舊事‧元夕》:“花邊水際,燈燭燦然。”○[元][無名氏]《劉弘嫁婢》第三摺:“我則見燈燭下披袍秉笏,立於我面前。”○[巴金]《霧》一:“在旅館裏燈燭輝煌。”

翠燭(翠烛),◆燐火。○[唐][李賀]《蘇小小墓》詩:“冷翠燭,勞光彩,[西陵]下,風吹雨。”○[王琦]彙解:“翠燭,鬼火也,有光而無焰,故曰冷翠燭。”

傳燭(传烛),◆即傳火。○[宋][周邦彥]《應天長‧寒食》詞:“長記那回邂逅相逢郊外駐油壁,又見[漢]宮傳燭飛煙五侯宅。”詳“傳火”。

朝燭(朝烛),◆早朝時照明之燭。○[唐][杜甫]《驪山》詩:“地下無朝燭,人間有賜金。”○[仇兆鰲]注引[趙汸]曰:“朝燭,當音‘朝覲’之‘朝’。凡朝在早,則秉燭而受朝,今地下幽閟,無朝見之燭也。”

北燭仙人(北烛仙人),◆仙人名。○《漢武內傳》:“[墉宮]玉女[王子登],是[西王母][紫蘭宮]玉女,常傳使命,往來扶桑。昔出配[北燭仙人],近又召還,使領命祿,真靈官也。”仙,也寫作“僊”。

北燭(北烛),◆1.即[北燭仙人]。○[北周][庾信]《道士步虛詞》之六:“[東明]九芝蓋,[北燭]五雲車。”◆2.神女名。○《梁書‧張纘傳》:“[蘇生]騎龍而出入,[處靜]駕鹿以周旋。配[北燭]之神女,偶[南榮]之[偓佺]。時髣彿其遙見,亦往往而有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