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87年仲夏的一个夜晚,湖南长沙铁道学院礼堂之中早已经人满为患,因此大家听闻今天这里有一位相声界的名人将要出场。随着幕布的缓缓拉开,一位身穿黑色长衫,手持黑色纸扇的中年男子走上了舞台,此时坐在台下的湖南省广播电台记者万明心中顿时一惊:“这不是马季老师吗?”

马季7个月没去中南海表演(马季7个月没去中南海表演)(1)

图:相声大师马季

早在几年前,万明就已经对其有所耳闻,当时他在中央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之中出演过《舞台风雷》等节目,他那似乎永远也睁不大的眯眯眼、略显发福的身材、饱实丰满的腮帮子,似乎总有一种令人捧腹的电波,甚至于还没有开口就能惹得大家捧腹大笑。

很快,两个小时的演出结束了,万明急忙找到后台找马季老师采访。此时的马季正在后台卸妆,听说万明特别喜欢相声,甚至自己还写过几段曲艺作品之后,马季竟然爽快地答应了。尽管刚刚从舞台上结束自己的表演,但他却并没有一丝一毫的疲倦,在热烈的采访之中,马季不用手势,也不用舞台上惯用的演出式强调,便开始向万明介绍起了自己的故事……

黄城根小学的相声启蒙

1934年,马季出生于北京,原名马树槐,他的小学生活是在北京黄城根小学度过的。他上四年级的时候,他们班的班长吴常坤与相声世家有着很深的渊源,因此每天放学之后,他就拉着马树槐前往西单商场的“启明茶社”去帮忙。当时这里听相声也是要收门票的,入场之前,大家都买一个小竹牌进去,听一段相声收一个牌子,吴常坤便是去这里帮这个“收牌子”的忙的。

马季7个月没去中南海表演(马季7个月没去中南海表演)(2)

图:马季旧照

可以说,马季的相声启蒙便是由“启明茶社”而来,当时这里汇聚了京津一带有名的曲艺演员,如常连安(启明茶社的创始人)、刘宝瑞、侯一尘、郭启荣等等。当时出演的相声,有的时至今日已经被发扬光大,比如《卖布头》,这一段是后来马季从事相声专业时首先练习的一段老相声。

当然,启明茶社创始之初,由于常家和旁边的“大同药店”有着一定的关系,因此他们常家父子台上台下经常给药店捎带着用相声做广告,让马季印象尤其深刻便是《数来宝》,实际上是为“寿星牌”生乳灵做广告的段子。当时常连安和小蘑菇(常连安的儿子)出演的时候就现场发挥,将广告词巧妙地融入到段子之中,逗得现场的观众哈哈大笑。由此,马季受到了前辈们的相声熏陶,为后来从事自己的相声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尹世昌回忆:马季在新华书店当店员的日子

马季12岁的时候,家里发生了一场重大变故:由于父亲的突然去世,家里失去了主要的收入来源,因此马季不得不辍学前往附近的工厂当学徒。新中国成立之后,马季前往王府井新华书店当了一名普通的店员,与尹世昌共事。

马季7个月没去中南海表演(马季7个月没去中南海表演)(3)

图:马季与儿子马东的合影

据后来尹世昌回忆,他对马季(马树槐)的第一印象是:马季个子不是很高,小脸蛋胖嘟嘟圆鼓鼓的,并且还有个小酒窝,小眼睛一眨一眨地透露出几分喜气,简直就是一块做相声演员的绝好料子。

新中国成立之后,大家的业余生活也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因此北京的新华书店几乎每个月都会召开一次同事联欢会,看到同事们多才多艺、吹拉唱跳的样子,马季自然也忍不住了,他就跑到舞台上给大家鞠了一个躬:“大家好,接下来我给大家献上一段我自己写的《学说方言》!”

在联欢会的舞台上,马季的表演热情洋溢、妙语连连,连说带比划,令在场的所有员工们刮目相看。此后,马季就成了联欢会的名人,比他大两岁的新华书店员工张俊岑成为了他的表演搭档,他们配合默契,在每次联欢会上都是“演什么火什么”,渐渐的,他们的节目就成了书店联欢会上的重头戏。

马季7个月没去中南海表演(马季7个月没去中南海表演)(4)

图:马季与朋友们的合影

由于他们经常要代表新华书店进行对外演出,为了提高马季相声创作的表演技巧,新华书店工会支持他参加了由相声名家刘宝瑞在人民文化馆主办的“相声讲习班”。不学不知道,一学真奇妙,相声里面的很多知识让马季“思路大开”,从此他和刘宝瑞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恩情。

很快在全国的文艺演出之中,马季耀眼的相声才华得到了很多曲艺单位的青睐,除了北京广播说唱团点名要他之外,煤矿文工团也向他伸出了橄榄枝。经过思考之后,马季选择了当时在曲艺资质上无人能及的广播说唱团,那里毕竟有马季的恩师刘宝瑞在,并且说唱团的领导也很看着马季的发展。

马季7个月没去中南海表演(马季7个月没去中南海表演)(5)

图:马季正在表演双手拜贺的相声姿态

1956年,马季光荣地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一员,面对即将分别的事实,新华书店的同志们纷纷为他举行欢送仪式,尹世昌尽管知道这是马季自己的选择,但对于他的离开还是感到十分惋惜。这时,北京海淀区新华书店的经理孟广奎站出来说话了:“书店里少了一个马树槐,相声队伍之中多了一个马树槐,老百姓可是高兴啊。”

临走之前,马季对尹世昌恋恋不舍地说:“小尹啊,恕我直言,你真的不适合搞(文艺)专业,但是你很有组织管理才能,像是文化馆、俱乐部等地方很适合发挥你的特长……”对此尹世昌只是苦笑着送他远去,他以为这不过是马季的玩笑话罢了。但不曾想,到了1959年,北京海淀区文教科科长刘麟和文化馆馆长亲自跑到书店说服领导,从此他就被调入文化馆工作,对于马季之前的“忠言逆耳”,尹世昌感到十分钦佩:“我真是服你啦。”

侯宝林点名要马季做自己的徒弟:三年后保管把他带出来

1956年马季参加全国职工曲艺表演大赛,在辅导老师刘宝瑞、郭全宝的帮助之下,马季拿到了一等奖。这时,侯宝林先生就点名要马季做自己的徒弟,并且对刘宝瑞、郭全宝等人说:“马树槐(马季)这个人就如同一块原始宝石一样,看谁来雕刻他,如果交给一般的匠人来雕刻,可能他这一生就这样过去了,要是交给我配音,三年内保管把他带出来。”

马季7个月没去中南海表演(马季7个月没去中南海表演)(6)

图:刘宝瑞,侯宝林与马季

于是后来马季被调往广播说唱团之后,侯宝林便是他的指定负责老师,甚至“马季”这个艺名都是侯宝林提议改好的,当然其他前辈也同样是马季的老师。据马季回忆,刚刚被调往团里的时候,团领导曾经神情肃穆地对他说过这样一番话:“虽然侯宝林是你的老师,但不要单纯去学侯宝林,如果单纯地学下去,几十年之后人们对你的评价可能就是‘真像侯宝林,没有你自己’。每位大师都各有所长,你要博采众长。”

1957年,马季正式改成现在的艺名,这个名字是侯宝林老师提议改的,侯宝林大师曾经说:“你这个‘马树槐’啊,实在是太绕嘴了。作为一名相声演员,首先名字应该起得响亮一点,这样大家才容易记住,另外笔画也要少一点。”当时,北京正在播放匈牙利的喜剧电影《牧鹅少年马季》,于是他就向老师提议使用这个名字,侯宝林老师听到之后说:“好,就这个吧。”

不过马季当时所面临的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作为一个相声演员,如何才能让观众们喜欢自己?归根究底,就是要摸清楚观众们心里所需要的东西。不过问题在于,自己没有那么多丰富的知识,要怎么才能满足不同观众的心理需求?这一点没有别的捷径可以走,就是只能向生活学习,多观察生活。

马季7个月没去中南海表演(马季7个月没去中南海表演)(7)

图:侯宝林在1960年做示范表演(左一为郭全宝,左二为马季,左四为郭启儒)

有一次,侯宝林大师带着马季在外面吃饭,旁边坐着一桌本地北京人在吃饭,老年人都穿着新衣服,头上插着一朵红花,于是侯宝林就问自己的几位徒弟:“你们给我说说这到底是做什么用的?”看到没人能答出来,侯宝林老师就开始解释说,这是两家的老人们为了庆祝孙辈们满月,这才出来吃顿饭,而点的菜里面也能看出喜庆的意味,不信你们可以去问一问,徒弟们一问果然如此。

这件事情让马季对侯宝林老师非常佩服,他在这一方面的知识和才学都十分丰富。侯宝林经常告诉徒弟们说:“相声演员就是杂货铺。”杂货铺要什么就得有什么,而这些“杂货”都是平时装进来的,是从生活之中积累而来的,这些才是值得学习的艺术经验。

下乡为农民说相声,马季感慨:农民太需要文化生活了

20世纪60年代时期,中宣部给广播说唱团下了一个指示,要求他们下乡前往6个文化先进的农村,组成文化工作队。马季于是就被中央派往山东文登县,陪同于世猷一起跟随县城里的戏剧团随行出演。由于农村农民都是晚上有时间,因此他们到各村演出都会准备一盏汽灯登台演出。

马季7个月没去中南海表演(马季7个月没去中南海表演)(8)

图:1962年全国青联大会上,周总理与常宝霆、马季等人亲切交谈

为了方便在农村的行动,当时上级一人发给他们一辆自行车,方便他们前往每个村子演出,到了当地还会写一些比较合适科普文化的相声,比如推广种地瓜等等,这些相声拿到集市上来说,当地农民听起来才更容易接受一些。

起初很多农民都不知道相声是什么,看到他们总是穿着两个大褂,就叫他们“演唐朝戏”的。到了后来,他们听了马季的相声之后,就喜欢上了听相声,有的时候听得如痴如醉。有一天晚上,马季表演《黄半仙》的相声,由于整段相声讲到黄半仙给皇上算卦之后就没了,没有提及黄半仙后来的命运,结果一个老大娘听了之后就睡不着觉了,半夜三更敲了他们房子的门:“他大叔,快醒醒。”

马季7个月没去中南海表演(马季7个月没去中南海表演)(9)

图:马季在1965年拍摄完成的木偶片《画像》中演出

马季以为是村里发生什么紧急的事情了,就穿好衣服赶快开门。结果这位老大娘就激动地问:“您倒是给我讲讲,这黄半仙最后到底是死了,还是活了,您要不说,我觉都睡不着。”农民就是这样淳朴而认真,马季后来感慨道,农民实在是太需要生活文化了!

马季给毛主席说相声,毛主席评价:还是下去好!

在马季下农村之前,毛主席也曾经邀请过马季等相声演员前往中南海说相声,但此后他们在山东文登呆了7个多月,毛主席有一段时间没有见到过他们。等到马季和于世猷回到北京,再次被邀请前往中南海的时候,毛主席就问马季:“这么长时间你咋没来?”马季就解释说是去农村体验生活去了。毛主席又问:“你们有什么收获?”马季就说自己新写了几个段子。毛主席听后点了点头:“好,你演给我听一听。”

马季7个月没去中南海表演(马季7个月没去中南海表演)(10)

图:马季与于世猷合影

马季知道,毛主席向来是不听大段的,为了让毛主席有更多时间休息,相声演员们一般也不会讲大段,只要能够让他老人家笑一笑,放松一下,他们在中南海演出的目的也就达到了。这次,马季和于世猷两个人表演了四十多分钟,主要演了3个小段子:《画像》《跳大神》《黑斑病》,都是这次下乡之后创造出来的新的相声作品,毛主席听完之后夸赞说:“还是下去好!”虽然只有短短5个字的评价,但毛主席的评价却给了马季很大的创作动力。

马季7个月没去中南海表演(马季7个月没去中南海表演)(11)

图:马季、常宝霆与傅锦华在中南海演出《刘三姐》(1959年)

据马季回忆,毛主席比较喜欢听的一个相声段子是《装小嘴》,这个相声主要讲述的是一个女孩子因为嫌自己嘴巴大,因此只说“小”(口型)字,里面的经典对白是:“你多大啦?”“二十五。”“你姓什么?”“姓吴。”“叫什么?”“叫葫芦。”因为简单短小,毛主席特别喜欢听。

除了这一段之外,毛主席最喜欢的还有一个《拔牙》,这一段马季至少给毛主席表演过五遍以上,其他相声演员有的时候也演这一段。后来毛主席的机要秘书特地对马季说道:“你们要是不来中南海的时候,毛主席就嘱咐我们给他放这个段子。”而毛主席接见相声演员的时候,他对马季等人非常慈祥,也十分亲切。有的时候,他们的相声说到精彩的地方,毛主席还和马季谈笑风生地说道:“这不是给人扣帽子嘛!”马季后来觉得,毛主席非常喜欢相声,传统相声文化对毛主席也或多或少有一些文化上的影响。

改革开放后,侯宝林将马季叫到自己的身边:我的段子你都可以演了

改革开放之后,侯宝林和马季师徒二人之间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好起来。1984年,马季应邀前往香港演出,侯宝林担任艺术顾问。由于在之前的演出之中,马季的作品已经家喻户晓,于是侯宝林就把马季叫到自己的身边说:“马季,你过来。到了香港之后,我的段子你都可以演了。”这句话无疑是侯宝林师父第一次对马季开“绿灯”,也说明了他对马季十分满意。

马季7个月没去中南海表演(马季7个月没去中南海表演)(12)

图:侯宝林、刘宝瑞、马季在北京电视台表演相声

不过相声这门艺术,师父领进门,修行看个人。马季的职业相声生涯也并非一帆风顺,也总会遇到创作新节目的时候无从下笔的困境。在这种时候,马季就会深刻反思自己的传统文化知识,对于相声创作来说,继承传统是非常重要的办法,不过也不能一味地继承传统,相声最终的目的是要反映现实生活,与时俱进,才能让传统曲艺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

2004年,著名主持人张洁采访了已经年近古稀的马季老师。谈及怎样才是好的相声艺术作品时,他这样说道:“在舞台上,观众主要看的是你的作品,而不是你这个人,就算你再有人格魅力,如果你的作品是陈旧的、庸俗的,也不能留住观众。我自己掌握了相声这一武器,在新中国重大历史时期用自己的作品做出了与时俱进的反应,表露了自己的态度,观众们的内心是很认可我的。”

马季7个月没去中南海表演(马季7个月没去中南海表演)(13)

图:马季大师现代照

随后他拿自己的作品举了一个例子:“就比如《宇宙牌香烟》吧,当初我创作它只得到了8块钱的稿费,是在《中国商业报》上发表的。结果第二年,一个生产厂家把‘宇宙牌’借走了,现在年产值达到了4个亿,对此我感觉很骄傲,就算你给我多少真金白银都没有这种成就感。”

最后马季大师还谈及了相声演员与群众之间的亲密关系:

马季7个月没去中南海表演(马季7个月没去中南海表演)(14)

图:马季大师生前照片

“现在我已经70多岁了,很多老百姓看到我都没有忘记我,还经常和我打招呼,有些老太太看到我,都感动得掉下了眼泪。老百姓曾经对我说:‘马季您真好,相声说得好,也没有架子。’然后老百姓就会拿我和其他人作对比,就说某某某不理我们。要我说,那样的人就是傻,你只要得罪了一个,老百姓回去就会一传十,十传百,自己的名誉也就受到了损害。我对自己的要求很严格,老百姓让我签字、照相,我就规规矩矩地给人家写,给人家照,有人看到就问:‘累不累?’有的时候也觉得很累,但老百姓热爱你的方式是这样,你不能烦,并且这也就是我们做文艺工作的意义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