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的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的日本,无疑是那个时代的聚焦点,身处聚光灯的正中央。经济、文化、科技等众多领域的迅速发展,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短时间巨大的腾飞像是酒精一样刺激着国民的思想并使之癫狂,处处都是繁荣的景象。90年日本的人均GDP已经达到了25000美元,比美国还要高。而随着经济泡沫的破裂,曾经的繁荣就像一场黄粱一梦。回头审视日本30年的发展过程,是什么造就了日本的停步不前?又是什么造就了“低欲望社会”,或是“低智商社会”

日式教育与德式教育之间的区别(宽松教育日本40年来教育兴衰历史)(1)

01

FindingWIE

“低智商社会”—大前研一

“低智商社会”一词是由日本著名管理学家、经济评论家大前研一在其著作《低智商社会:如何从智商衰退中跳脱出来》所提出,这位来自于麻省理工的博士从政治、经济、网络社会、教育等各个范畴去分析,指出了日本社会各种现实存在的低IQ现象,同时呼吁日本国民反思面对的问题,开阔视野,思考未来,走出“低智商”的怪圈。

本书共分为十个章节,分别从不同领域阐述了作家的思想,让我们看一看其中值得思考的部分。

第二章 经济萧条的根源是“智商衰退”

在日本,不论是官员、政治家还是媒体工作者,对这种问题能够进行全方位思考的人非常少,这样一来,“政府萧条”、“政府失业”的状况将加剧。绝大多数国民什么都不思考,只知道和媒体一起制造混乱,最后只是按照政府的意愿来行事。

第六章 无志向的年轻人和学习能力低下

经历了偏差值教育的这一代人都陷入了这样一种思维定式,那就是“偏差值高=智商高”。所以他们在这个时代是不会有危机意识的,因为在他们的意识里,这个社会将来不管发生了什么事,都将由那些“偏差值高”的人来解决,而自己用不着去浪费脑细胞

第七章 提高“集体智商”的教育改革.

教育新生会议罗列了一大堆现行教育体制的问题:“校园凌辱现象”、“素质教育的弊端”、“平均主义”、“形式主义”、“封闭性”、“隐蔽保护主义”、“消极主义”……而最终提到的解决办法只不过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废除“素质教育”、加强德育教育、消除校园凌辱现象和啃老现象以及自由职业现象,仅仅这样就能改变孩子们的精神面貌吗?

关于日本如今的社会状态,学术界众说纷纭,视界君将从教育的角度出发,回顾战后七十余年日本教育与社会兴衰历史。

日式教育与德式教育之间的区别(宽松教育日本40年来教育兴衰历史)(2)

02

FindingWIE

“日本复兴, 除教育以外别无他途”

1945年,日本在二战中惨败,国内百废待兴,为了重振经济发展,日本官方看中了文化兴邦、科技崛起的路子,倾尽国力搞教育,首先推出了九年义务教育。

早在1953年,日本就发布了《理科教育振兴法》,确定只有让日本人少去研究不切实际的人文历史,多掌握点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日本人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这件事必须从娃娃抓起。

而文部省在1962年发表了教育指导意见的白皮书,《日本的成长和教育》,做出了一个重要的论述:

“要使日本复兴, 除教育以外别无他途 ,我们由于进行战争而使国家荒芜, 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留给子孙后代,但是至少希望他们受到卓越的教育。”

随后日本人又颁布了《关于改善当前教育制度的迫切期望》, 《技术教育要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意见》,《关于振兴科学技术教育的意见》,《关于推进技术教育划时代的振兴措施的要求》等等一系列纲领性的文件,发誓要让日本未来的年轻人,人人都变成爱迪生。

教育投入带来的改变是实实在在的,1955年,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期,此后连续20年保持了每年10%左右的同比增长,1968年GDP总量跃升全球第二,迎来了发展的高光时刻,不仅进入了发达国家行列,当时每个家庭手里可支配的金钱也呈直线形势稳步上升。

日本的经济直接就起飞了,日本人的腰包马上就鼓了,日本人一下子就成为了世界上最有钱的人,按照日本前首相福田纠夫的说法:“一般说来,振兴国家、肩负国家重任的是人。民族的繁荣与衰退, 也是这样。资源小国的我国, 经历诸多考验, 得以在短期内建成今日之日本, 其原因在于国民教育水平和教育普及的高度。”

—梁忠义:《战后日本教育与经济发展》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日式教育与德式教育之间的区别(宽松教育日本40年来教育兴衰历史)(3)

03

FindingWIE

“宽松教育”—40年前的教育减负

随着经济的快速复苏,20世纪70年代开始,迎来婴儿潮到来,家长们发现,随着人口的增多,优质教育资源越来越少。

激烈竞争的大学入学考试,蔓延到整个基础教育,导致基础教育应试化,产生了包括“填鸭式教育”“考试地狱”等一系列说法。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发展,众多家庭将收入的很大一部分投入到课外补习班上,同时考试舞弊、录取黑幕等层出不穷,家长们叫苦不迭,怨声载道,要求“减负”的浪潮响彻日本。

因此,日本的教育专家提出了“教育减负”,以及如何让教育适应经济的相关讨论之后,家长们迅速成为了摇旗呐喊的一批人。怨声载道的社会情绪,迫使文部省在1976年12月18日顺应民意,发布了名为《关于改善小学、中学及高中的教育课程基准》的答复报告。

这个答复报告直接依从了民众缓解下一代学业压力的诉求,成为著名的“宽松教育”的标志成为此后主导日本基础教育30年的方针。

日式教育与德式教育之间的区别(宽松教育日本40年来教育兴衰历史)(4)

宽松教育”方针下的30年间,日本中央和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实施了一系列政策,大体包括:

降低教学大纲的标准(缩减课本)、减少规定学时和公立学校去重点化。例如将小学至高中的总课时从5821课时减少至5785课时,《中学指导要领》的册页从261页减少至123页,公立中小学每周上课5天(原本6天),学生报考公立中学不能填学校志愿,只能按片区随机入学等。问题是,这些直接减负的政策手段根本没有达到减负的效果,还产生了系列副作用。

1989年,文部科学省对《学习指导要领》进行修订,把目标修改为“培养能够自主应对社会变化、有丰富人格的日本公民”。

1998年,《学习指导要领》再一次修订。这次修订的目标是精选、严选教育内容,引入了“综合学习时间”的科目,强调体验,要让学生自己找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这是一种新的学习观。 

但是,修订的内容公布以后,还没有正式开始实施,社会上对于“宽松教育”就引发了一场激烈的讨论。很多人认为,“宽松教育”导致日本学生的学习能力下降,因此当时的文部科学省大臣远山墩子提出了“劝学”倡议。

4月,日本中小学全面实施新修订的《学习指导要领》。 

1999年,日本的数学应用和科学素养位列OECD15国第一,阅读理解位列第八;到了2003年,数学跌了5位,阅读理解跌了7位;2007年,科学第六、数学第十,阅读理解已经沦为垫底的第十五位。近年日本国内还有调查称,小学生4人中便有1人弄不清“平均”的含义。“大学生数学基本调查”结果也非常不乐观。日本的高中要为初中补课,大学的第一年要为高中补课的现象已经司空见惯。

而伴随宽松教育改革三十年余来的教育减负,诞生了在“宽松教育”的时代背景下的“宽松世代”。

日式教育与德式教育之间的区别(宽松教育日本40年来教育兴衰历史)(5)

04

FindingWIE

“宽松世代”—“虽然我们都是废物”

2016年4月17日,日本电视台(NTV)播出了一部名为《宽松世代又如何》的电视剧。

剧中三位1987年出生的主角被视为日本社会第一代的“宽松世代”人,大量写实的细节,让这部电视剧一经播出便引发关注,他们的经历、他们从学校进入社会之后的困惑、周围的人对他们的评价,让与他们同龄的日本年轻人感同身受。

“宽松世代”成为最热的话题之一。

何为“宽松世代”?《宽松世代又如何》的宣传海报上的关键词让人一目了然:2002年日本进行教育改革,全面实行一周上学5天的双休日制度;削减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导入绝对评价(不与其他学生进行比较的情况下评价特定学生)。1987年出生的人上高中时刚好赶上这一教育改革的正式实施,他们也就成为了第一代的“宽松世代”。

“宽松世代”是怎么炼成的?从社会背景来说,经济低迷、少子化、老龄化都是推手之一,但最直接的推手,则是“宽松教育”的盛行。

日式教育与德式教育之间的区别(宽松教育日本40年来教育兴衰历史)(6)

“宽松世代”教育出来的年轻人有一些共同特点:

他们纵情享受当下,不关心明天和未来;

优先考虑自己的事情,他们只关心“以自己为圆心,半径3米内的事情”;

抗压能力差,缺乏忍耐力;

缺乏行动力。他们不想工作、不愿奋斗,连恋爱都懒得谈;

他们沉迷于动漫、游戏、爱情动作片,能靠幻想解决的问题,绝不付诸实践。

......

除此之外呢?

宽松教育带来教育不公平,加剧社会分层,由于宽松教育政策只能约束公立教育部门,民众的升学需求和竞争态势并没有变化,可想而知,对更有竞争力的教育需求只能通过私营办学机构来满足。原本占据优势教育资源的公立中学只能提供宽松的托底教育,无法为想要上好学的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几乎所有志愿上一流大学的中学生都投入私立中学,随之,没了要读书的学生,公立中学的优质师资也不断流失。

以从1960年到2005年考入东京大学的前20名高中为例,私立高中和公立高中,此消彼长十分鲜明。在日本,私立学校的教育费用通常是公立学校的2~3倍。

宽松教育的减负只能是有利于富裕家庭,间接剥夺了寒门孩子的希望。于是,阶层就此分化,一部分孩子在学校减负、在校外增负,获得社会竞争的优势。

由于受宽松教育影响的主要是公立学校,也就是普通人的孩子,而有钱人的小孩大部分读的是私立学校,他们依然在刻苦读书,照样上各种补习班,所以双方的差距,一下子被拉得前所未有的悬殊,最后在日本的名牌大学里,集满了上层社会的子女,他们毕业后纷纷进入了高收入阶层。

这让日本的普罗大众,感到彻底的绝望,也让日本社会彻底失去了发展的动力,随之而来的,就是日本失去的20年。

无论是公开媒体报道还是社交网络上,我们都把日本当成一面镜子,但提到日本时却都是宅、低欲望、老龄化、低生育率、经济停滞不前、老后破产……

日式教育与德式教育之间的区别(宽松教育日本40年来教育兴衰历史)(7)

05

FindingWIE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

2016年5月10日,时任日本文部科学大臣驰浩宣布,日本将实行“去宽松教育”,朝着“教育强劲化”的方向发展。

”关于“宽松教育”政策成败,学术界至今争论不休,但回顾日本的“宽松世代”,我们似乎可以看到一种现象—“躺平”。日本如今的社会状态或许不仅教育层面成,四十余年经济、政治、文化等众多因素都在潜移默化改变着日本的国民思想,从“昭和男儿”到“平成废宅”,没有欲望,更没有有理想。

他们是否也曾努力,也曾有过理想?还是在经历了“社会的毒打”之后选择了“躺平”。在他们的意识里,这个社会将来不管发生了什么事,都将由那些“偏差值高”的人来解决,总会有“天才”挺身而出,而自己只负责“躺平”。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从“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到如今的“双减”,我们似乎可以在日本的教育中找到我们的影子,而部分青年人也愈发“宅”、“颓废”、“没有理想”。百余年前,梁启超先生发出了“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的时代声音。最后,视界君引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送给大家: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要听自暴自弃者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份光,发一份热。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日式教育与德式教育之间的区别(宽松教育日本40年来教育兴衰历史)(8)

出处:《热风·随感录四十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