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红山

12月21日晚上下班后,三中街街道一中街社区治保主任李青像往常一样来到静女士家,给她送来5个热腾腾的包子和1个香喷喷的鸡腿。“今天是冬至,别人家吃饺子,给你加个鸡腿。”明知静女士听不懂,李青还是自言自语道。放下饭食,他查看了屋里无异常情况后离开。

年逾花甲的静女士长期独居,且身患智力障碍,日常饮食靠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送餐。帮助像静女士这样的孤寡老人和“三无”人员,是三中街街道开展的“老街帮客”服务项目,给需要关爱的弱势群体送去关爱和温暖。

文明城市持续提升工作(擦亮城市文明底色)(1)

“老街帮客”是红山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的一个缩影。2019年11月,红山区被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确定为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试点旗县区。经过一年来的有益探索,从生动灵活的理论宣讲到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再到扶贫帮困解决群众难题,以实践之力融文明之魂,新时代文明新风扑面而来。当前,全区上下共赴文明之约,已然成为红山脚下一道最美的风景。

守正创新:构建文明实践“新矩阵”

新时代文明实践是党中央作出的宣传思想工作重大改革举措。红山区是自治区第二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旗县区之一。

文明城市持续提升工作(擦亮城市文明底色)(2)

试点就意味着探索。“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是‘摸着石头过河’。”红山区委宣传部副部长郭明宇介绍,作为中心城区核心区的红山区,人口密集,群众需求多元,文明实践不能搞“拿来主义”,需要因地施策,蹚出适合区情的模式。

文明城市持续提升工作(擦亮城市文明底色)(3)

在区委主要领导的推动下,红山区在短时间内构建起了“金字塔”式文明实践“新矩阵”。处于“金字塔”顶端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以全域推进文明实践为目标,负责全区文明实践工作的指导、统筹协调和组织实施,调动了群众参与文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下辖13个文明实践所、84个文明实践站和30个文明实践点,形成了4级文明实践体系,一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文明实践网悄然铺开。

文明城市持续提升工作(擦亮城市文明底色)(4)

翻开红山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体系结构图,看似千头万绪的工作瞬间一目了然。以学习科学理论、培育践行主流价值观、宣传宣讲党的政策、丰富活跃文化生活、深入移风易俗5大实践项目为统领,政策宣讲、科学普及、文化文艺、扶贫帮困、法律服务等一大批特色志愿服务队活跃在群众身边。通过网络征集和实地征集两种形式多维度收集群众需求,并以供需对接为导向培育一批接地气的惠民利民项目,让群众看得见、感受得到新时代文明实践。

文明城市持续提升工作(擦亮城市文明底色)(5)

为破解志愿服务活动开展过程中资源供给不足、空置浪费等问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积极整合主体、社会和企业3类资源,打破部门壁垒和条块分割,因地制宜优化功能布局,建立阵地资源清单,把原有的资源用好用足,让更多的阵地资源动起来、用起来,使之成为文明实践的“源头活水”。例如,红山区通过整合文化活动中心、图书馆、科普基地、青少年心理辅导中心等主体资源,成立6个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整合辖区内文明单位、社会组织、公益组织等社会资源,成立了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组织孵化园,为志愿服务队伍长远发展提供培育支持。

融合资源:深更文明实践“新沃土”

“新时代文明实践着眼于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调动各方力量,整合各种资源,创新方法,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郭明宇说,简言之,哪里有需求,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

文钟镇三道井子村设施农业是全村主导产业,建设高标准温室大棚540多栋,以栽植西红柿为主。农户经营大棚是好手,可对市场摸不着门路,每年种出来的西红柿只能坐等菜贩子上门收购。或许是抓住了农户只懂种不懂销的弱点,菜贩子每家每户分散收购西红柿,价格不公开,能压就压,甚至同样品质的西红柿卖出了不一样的价钱,最多是每斤差两三毛钱。

文明城市持续提升工作(擦亮城市文明底色)(6)

“农户辛苦一季,价格压得狠,大部分利润装进了别人兜。”三道井子村党支部书记高海说。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点的三道井子村小型蔬菜集散中心投入使用后,西红柿统一到集散中心交易,收购价格随行就市,且直接上墙公开,农户再也不用担心因菜贩子恶意压价带来经济损失。

文明城市持续提升工作(擦亮城市文明底色)(7)

新时代文明实践帮助三道井子村农户鼓起腰包,而在红庙子镇东南营子村,同样是新时代文明实践则富起了村民头脑。东南营子村“两委”成立了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群众性自治组织——乡风文明促进会,主要工作是引导群众移风易俗,做群众思想工作杜绝红白喜事大操大办之风,倡导文明向上的价值观,同时组建了一支16人的乡风文明爱心志愿者团队。

文明城市持续提升工作(擦亮城市文明底色)(8)

为营造文明节俭办理婚丧事宜的浓厚氛围,乡风文明促进会免费提供主食和用餐场所,并派车接送村民用餐,乡风文明爱心志愿者团队无偿提供服务。据统计,在乡风文明促进会的帮助操办下,一场红事或白事能为事主节省2至5万元。现在,东南营子村很多人家办白事招待宾客告别了“四个碟子八个碗”的流水席,取而代之的是“一菜一饭”标准,即一个大炖菜,一种主食。丧事简办,喜事新办,村里的攀比之气渐渐远去,文明节俭正在成为新风尚。

文明城市持续提升工作(擦亮城市文明底色)(9)

实践证明,扩散思维、聚合资源,深耕文明实践“新沃土”,红山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正在走深走实,逐步融进群众的生产生活。

红山样板:递出文明实践“新名片”

目光转向城区,接地气、有温度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更加精彩。

铁南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设的“楼院小课堂”传递出浓浓正能量。社区通过居民身边的“百姓名嘴”以唠家常的方式,让党的理论政策“飞入寻常百姓家”,党员、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

万德源社区志愿者走进辖区高龄老人家嘘寒问暖,带来一份温暖,送上一份关爱。志愿者们还给行动不便的老人留下电话号码,有事随叫随到,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

文明城市持续提升工作(擦亮城市文明底色)(10)

依托“金哈达舞台”文明实践项目常态化开展文化节、广场舞及地方戏曲会演、群众体育比赛等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让群众在多姿多彩、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中,获得精神滋养、增强精神力量,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年来,红山区新时代文明实践鲜活事例不胜枚举,以文明实践活动为载体,文明之花“竞相绽放”。据统计,全区共计培育了专业项目240多个,组建志愿服务队伍260支,志愿云已实名注册志愿者1.5万人,开展各类文明实践活动1500余场次。此外,作为自治区融媒体中心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双试点”旗县区,红山区创新建设“志愿云”等线上平台,开设“文明实践在行动”和“文明内蒙古”专栏,累计刊发信息动态近千条。

从起初的“摸着石头过河”到如今的“阔步前行”,红山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在探索中深度破题,闯出一条切合实际、贴近群众的路径,打造出可持续、可复制、可推广的文明实践“红山样板”。解析红山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其成功奥秘在于:工作推进中始终坚持“三级书记”负责制,各级书记压实责任,带头谋划;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不是“另起炉灶”,而是盘活现有的存量资源,根据群众的需求进行再配置,搭建协同高效的文明实践阵地;通过志愿服务等形式,吸纳更多的人参与到文明实践活动中,凝聚起强大合力,形成“众人划桨”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向前发展的良好局面。

文明城市持续提升工作(擦亮城市文明底色)(11)

如今,新时代文明实践在红山区硕果盈枝,一张精心打造的文明实践“新名片”愈发光彩夺目。

作者:周建军

编辑:王旭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