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看完了《海上钢琴师》这部电影,没有沉重的心情,只有平静。我在以一个心理咨询师的角度去看1900,他是有社交障碍吗?他是有回避人格吗?

给我感觉他适应不了现代社会,他只能和有限的人建立一些基本的社交,也只能和麦克斯有更多的精神交流。

每个人对于他来说都是过客,他活着只是弹钢琴,他确实是很会观察人,并且很能从这个人的一言一行中去分析他之前做过什么。

但是他隔岸观火却不参与其中

海上钢琴师电影开头独白(海上钢琴师影评)(1)

我在想这部电影到底想表达什么呢?一个出生在海上的人,一个执意要和轮船同归于尽的人,那这艘轮船算不算他的摇篮呢?

一个孩子从小到大,需要接受教育,长大后需要学会适应这个社会,但不都是所有人都可以适应现代的生活。

有的人内向却要硬着头皮做了销售,有的人热爱艺术却做了金融,不知道有多少人是为了赚钱从事着自己并不感兴趣的工作呢?

我相信只要看过这部电影的人,都能有所触动,会把这部电影当作一种精神寄托,也会觉得,就算1900的生活方式有多高冷,但是自己也不会去追求,只不过是把它当作沉淀内心繁杂的情绪和复杂的想法而已。

于是生活继续,大多数人没有过上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而且真正想要的生活是什么,自己也并不知道。

那总得有一个最好的人生意义,可以让每个人都能受益吧!

1900最后对麦克斯说的那番话,其实是在说,人如果只追求物质,精神就会变得空虚,但是我想说,填补精神空虚的方法不能是艺术,而应该是理性。

海上钢琴师电影开头独白(海上钢琴师影评)(2)

我觉得最好的人生意义,应该是具有普遍适用价值的,也就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去用上这个准则,不仅让自己变得更好,也可以让别人也过得更好。那就是需要不断地学习智慧和修正言行。

记得樊登曾经说过:

唯一的超越自卑的正确的办法,是要把你的价值和社会的价值联系在一起。通过会解决问题,与他人合作,帮助到别人,你就会获得快乐。人生最重要的方向——自己与这个社会的联结。

樊登是通过读书,不仅改变了他自己,让他自己变好,也让更多人受益,进而真的是在影响这个社会变好。

可是1900是基本没读过书,所以他是感性的人,他说的那些话看似有道理,但却是有一种走向空无的状态,但空无不是充实,空无是空虚。

改变从了解开始,了解你是谁?

你热爱什么?

你想从事什么工作?

你想与他人产生怎样的联结?

你要对这个社会做出什么贡献?

海上钢琴师电影开头独白(海上钢琴师影评)(3)

这些问题不是要去悲观地想,而是积极地去想。1900在本可以下船的时候,他退缩了,因为他怕了解这个对于他来说陌生的世界。人一旦没有了好奇心,其实就已经死了,他最后选择与轮船同归于尽,是他以为他生命的归宿就应该是这样。

活出生命的意义,不是去走向虚无,麦克斯已经畅想了两次他们俩在陆地上的美好生活,可是1900都没有去和他一起去完成。所以麦克斯选择活着,未来还有那么多的可能性,怎可以轻易去死?

活着应该是不仅让自己活得更好,也让别人活得更好,这样才能活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我想1900最后选择去死,也有可能与他长期弹钢琴有关,因为钢琴属于艺术,而艺术毕竟是感性的,感性的人往往会容易悲观。

如果大家看过《功夫熊猫》的话,乌龟大师是获得内在的安乐,他是一个很理性的人,理性的人往往情绪比较稳定,能在看透事物以后,还可以保持一颗积极的心。

而《红楼梦》里的林黛玉是一个感性的人,总消极郁闷最后吐血而死。

所以做一个感性的人好?还是一个理性的人好呢?相信你我都有答案。

海上钢琴师电影开头独白(海上钢琴师影评)(4)

《海上钢琴师》这部电影并不是要给人沉痛,而是要给人反思,过去是不能改变的,但是你此刻的起心动念会决定你的未来是什么样。你可以选择继续和你的轮船待在一起,你也可以走下轮船去体验新生活,一切都在于你的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