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方言土语,道家长里短,山东琴书作为地方戏应该唱进老百姓的心坎里,不仅语言上要通俗易懂接地气,讲述的事情也得是老百姓关心的。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是山东琴书的独特魅力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济宁市首批文化名家刘士福向记者描述他坚守半生的琴书曲艺。

乡村文创资料(文化两创刘士福)(1)

根植民间

琴书谱写地域风土人情

山东琴书是山东重要的地方曲艺品种,又称“洋琴”“打洋琴”,迄今约有600年的历史,清末民初山东境内,以此为糊口之业者最多。山东琴书表演为多人分持不同乐器自行伴奏,分行当围坐表演,以唱为主,间有说白或对白。山东琴书产生于民间,根植于民间,语言极具生活味,它所采用的都是生活中的俗言俗语,比喻巧妙,生动韵味,独具匠心。

据记载,元、明时期,“小曲子”开始流入鲁西南地区,先是在文人雅士、士绅名流间流传。此时的小曲子,唱词文雅,唱腔温婉,叫做“琴筝清曲。”不久,便冲出文人雅士的小圈子,在当地民间流传开来,在被民俗改良后,成为了一种农闲时节的自娱性活动,被称为“庄稼耍”或“玩局”。后来,这种玩局又演变成了以糊口为目的的职业性演唱。

清末民初时,这种职业演唱以济宁地区为最盛。济宁是漕运重镇,运河两岸商贸繁荣,南来北往的商贾众多,为职业艺人提供了更多的演唱需求。后来,各地琴书艺人云集济宁,殷田昌、贺金成、茹兴礼三人开宗立派,琴书乃成。

京杭大运河载动的不仅是货物,还有文化。随着艺人游走他乡,山东琴书也流向了四面八方,并在各地风俗、语言的影响下,产生了各具特色的艺术流派。比如,山东境内的东路、南路和北路琴书。

今天的南路琴书,无疑是以刘士福最为代表性。他的唱腔在继承传统“声入燕语之回荡,情如胶丝之细腻,表如再现之逼真,述如亲临之其境”的同时,又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用地方方言宣传党政国策,讲道德伦理,评时事趣闻,道家长里短,其唱腔又添拙朴深沉之色,语言更具风趣幽默之风,气息溢满乡土浓郁之味,成为新一代南路琴书的代表人物。

融入时代

宣传政策唱出百姓心声

1961年,刘士福出生在金乡县。村里人人喜爱听琴书,也有自己的琴书玩局。刘士福从小耳濡目染,唱得一口好琴书。14岁时,村里请了当时的琴书名家朱合堂师傅来唱琴书,刘士福因唱腔不俗被大家起哄。于是,朱师傅让刘士福唱了一段。唱罢,朱师傅点头称赞并愿收他为徒。自此,刘士福正式拜朱合堂为师学艺。

学艺期间,他跟着师傅走村串镇摆场唱书,往往是白天演出,晚间揣摩,师傅严格要求,学生刻苦练习。不久,刘士福就开始挑大梁唱《刘公案》了。19岁那年,他以梦为马,几乎跑遍了金乡的大村小镇。后来,金乡县成立曲艺团,刘士福被选入团,并遇到了妻子高桂兰,她出身琴书世家,父兄皆为当地琴书名家。两人志同道合,在兖州各煤矿说过书,在邹城大小集市摆过摊(琴书),跑遍了鲁西南各地,又南下江苏,加入了一家鼓乐班,为红白喜事拉过琴、吹过唢呐,凭一身好技艺闯荡近二十年。

传统的琴书艺术,由于节奏慢、故事旧,在审美趣味不断变化的今天,略显老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让琴书能得到人们的喜爱,并获得更多的演出机会,刘士福开始了创新。他一边演出、一边学习、一边创作。几年下来,先后创作了近百首贴近农民生活的新段子。这些新段子用方言土语讲老百姓自己的事,抒老百姓自己的情,风趣幽默,很接地气,一经推出,便立刻得到了大家的喜爱,受到了乡亲们的追捧。

2000年,刘士福回到了家乡,进入济宁市艺术团,创作了琴书《人祸》,这个段子获得了巨大成功,2001年12月荣获全国第十一届群星奖(金奖)。刘士福也通过这个段子从乡间地头迈向艺术殿堂。2003年,刘士福又以他长期在乡村生活的阅历和经验为基础,创作了《苦乐娘亲》这部作品,呼唤良知与孝道,堪称琴书艺术的经典之作。在2004年9月荣获了第三届中国曲艺最高奖“牡丹奖”,实现了从民间流浪艺人向曲艺艺术家的艰难跨越。

乡村文创资料(文化两创刘士福)(2)

与时俱进

曲艺传承走好创新之路

近年来,刘士福创作了《新婚别》《鳖塘风波》《乡村振兴喜事多》等多部作品,展现新时代背景下的乡村新风貌。为使山东琴书这一优秀传统曲艺艺术更好地传承下去,刘士福在培养传承人的过程中,仍然恪守着传统艺人们口传心授、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同时,他对自己的徒弟要求非常严格,小至一个唱词、大至整段的唱腔都亲身示范演奏,惟恐学生不能继承南路琴书这一流派的艺术风格。

南路山东琴书唱腔曲调十分丰富,注重咬字、吐字,追求字正腔圆,并且具有浓郁的山东风情,是原汁原味的山东艺术曲艺形式,在鲁西南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刘士福表示,他非常重视传承南路琴书的演唱风格,为帮助学生唱出琴书里的那种浓郁的乡土韵味,他把学生带到农村去,让他们感受农村的风俗人情。这不仅提高了他们的琴书技艺,在琴书的唱腔和韵味方面也得到质的飞跃。

在商业演出的问题上,刘士福鼓励自己的学生参加各种商业性的演出活动。他要让学生知道,琴书艺术是能够创造价值的,自己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学生通过参加商业性的演出获得一定的经济收益,无形之中也塑造了这些学生的自信心。他们能从琴书艺术中看到希望,并传递一种积极的暗示,他们对琴书的喜爱是值得的。

“今天的曲艺怎么演?是所有曲艺人都要思考的问题。我的答案是两句话:一是以人为本;二是百花齐放。曲艺人要让曲艺艺术与时俱进,在尊重、适应受众审美情趣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其审美层次和文化素养。社会也要为曲艺艺术提供不同曲种形式的创新空间、为不同个性的曲艺人才营造健康的成长环境。”刘士福说。

本报记者 王艳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