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这是一个系列文章,一共有六篇,,本文是第五篇。写这个系列文章的目的,是想通过性本善和性本恶的角度,来分析一下现在教育中出现的各种矛盾理论,希望能帮助家长们在教育中能做出更好的选择和判断。

前两篇文章,我们讨论了性本善、性本恶教育的融合。本文我们来探讨一下两种教育理念的演变过程,希望通过对这些演变过程的梳理,帮助各位家长能更清晰的认识到这两种教育理念的差异。经过前面一系列的分析,我们在文末整理出了4条可供家长参考的建议,希望对你有启发。

什么叫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性本恶两种教育理念的演变过程)(1)

我们知道,即便是一个十恶不赦之人,刚刚来到这个世界时,也是天真无邪,人畜无害的。可慢慢的,人性中的善,因为周围的环境、自私的基因等种种原因,逐渐混进去了恶,恶到一定程度就成为一个大恶人。

什么叫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性本恶两种教育理念的演变过程)(2)

善,指的是人性中向好的一面;恶,是人性中向恶的一面。这两者在人性中是并存中。看到弱者我们会自然的表现出同情;面对孩子,我们会自然的流露出关爱;看到罪恶,我们会不自觉的加以谴责。而人性中的恶并不单指对别人的恶行,更重要的是指人性中的弱点,惰性、贪婪、自负、嫉妒......

那么这个过程是如何发生的?

从进化的角度讲,人都是自私的,都受到自身基因的支配,目的是将基因所携带的特征传递下去[1]。但人又是有感情的,都受到道德的约束,所以便会做出违背基因遗传的情况,这就是人之所以矛盾的根源。自私却也无私,冷血却也赋予同情心,这种特性可以集中表现在同一个体上,也可以体现在不同的群体中。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便能大致理解二战期间人性的疯狂: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具有理性批判精神的德国人,纷纷加入到了犹太人的种族灭绝计划中?又为什么有些人会突然良心发现,停止自己的恶行,比如说《钢琴师》中德国军官对犹太钢琴师的宽恕?

什么叫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性本恶两种教育理念的演变过程)(3)

自私的基因源于有限的资源,只有把对方搞掉了,自己才能独占资源。想想人类的恶行,绝大多数都和有限的资源有关系,为了抢夺家产可以兄弟反目,为了争夺美女可以夫妻成仇,为了独占爱情可以取人性命,为了进入好大学可以托关系、走后门、违法乱纪。

但是,当资源足够丰富的时候,人的内心是否就会平和,人与人之间是否就没有恶的存在,人是否就能回到性本善的原点呢?

按马克思的设想,那时候,阶层消失,人民群众精神世界极大丰富,我们就进入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但是按照心理学家的观点,到那时候,很多人没有了可以为之奋斗的东西,内心反而更空虚,于是人类社会的平衡又被打破,自然又有了善恶之别。

我更倾向于后者的观点,善恶共存将会是一种常态。

什么叫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性本恶两种教育理念的演变过程)(4)

什么叫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性本恶两种教育理念的演变过程)(5)

如果从孩子的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它是这样发生的:

人刚来到这个世界时,完全依赖于养育者,1岁前,唯一的私欲只是生存下去,这很容易得到满足,父母虽然累,但也仅限于体力上。当孩子2、3岁的时候,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除了占有更多东西外,也更难被我们“控制”,于是便出现了人生中的第一个叛逆期,开始有了攻击性,有了自己的私欲,人性中的“恶”就慢慢展开......

虽然人性是自私的,但是融入群体,得到群体的认可,也是流淌在我们基因中的密码——这是所有生物的特质。因此表现的和同类一样,常常成了驱动整个群体发展的前提。

人们普遍希望通过优秀的表现,得到他人的认可。这是整个社会的集体导向,也是社会之所以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所以让自己更加优秀,就成了我们基本的驱动力。

但是,表现的和同类一样,这种驱动力,放在其它环境中也是成立的,比如我们前面提到的,二战期间,加入到灭绝犹太种族计划中的德国青年。

这里不得不提一下杨·格罗斯在《邻人》这本书中,记录的耶德瓦布内惨案[2]:

1941年的一个夏日,在德国入侵波兰后,波兰小镇耶德瓦布内中的一半人谋杀了另一半人:所有的犹太男人、女人和儿童,共计1600人,仅7人幸存。而行凶者都是这些犹太人往日的邻居,杀害的方式并不是利用枪支炮弹,而是活活烧死、砍死、砸死、淹死......

而那些在危难中对犹太人施以援手的家庭,却因为他们的道德准则与社会上的大多数人不一样,做过的好事反而成为他们的污点,战争结束后,他们为了能够活下去,只能隐姓埋名,从不敢提前自己做的善事。

什么叫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性本恶两种教育理念的演变过程)(6)

所以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深远的,也就是说一个人的行为方式,虽然受自我意志的影响,但也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这就涉及到人的普遍心理:从众心理,乌合之众。因此,现代教育中,非常强调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我们老家有句话,叫:两人成盗、三人成匪。讲的就是男性聚在一起,容易干出出格的事情来。

自我意志让我们显得与众不同,周围环境又让我们变得趋同。这是一种选择,有了选择才有了不同的人生。

什么叫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性本恶两种教育理念的演变过程)(7)

总的来说,人性是复杂的,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孩子挖掘人性的善,避免人性的恶,顺应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所以我们不同意完全按照人性本善的特点去引导孩子,而是要在认清人性特点的同时,去激发出人性中善的一面。

下面这个图,大致列出了“性本善”在教育中的演变过程。

什么叫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性本恶两种教育理念的演变过程)(8)

强调性本善,认为人性是向好的,那么就会给予孩子足够的自由和爱,呵护着他们的内心,让他们按照生命的密码,自由的成长发展。但可以想见,这种方式,必然是缓慢的,一下子很难看到功效。

当你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已经背下了上百首古诗、认识了很多汉字、既懂礼貌又多才多艺,而你家孩子却还像个野小子一样,只懂得瞎玩,不要说认字了,连书都懒得拿起来。

此时必然有一大群家长开始转向,转为性本恶,认定孩子只有在约束下才能被教育的更好。应试教育是一个框框,这种约束的方式,自然能让孩子更快的适应这个框框,家长就能更快的得到所期望的成绩。于是会有更多家长爱上这种方式,甚至是痴迷于这种方式,因为它让家长们尝到过甜头,于是便会对孩子进一步施压,直到超过某个限度,出现问题。

但是这种情况常常难以识破,因为孩子的优异——成绩好、多才多艺,常常会掩盖问题本身,比如最近备受关注的吴谢宇案。

北大经济学院大三学生吴谢宇,于2015.7在家中将母亲杀害,2016.3警方发布通缉令,3年后,也就是2019.4吴谢宇被捕。

当然,也有成功将这种外部压力转为内部动力的。

比如,以对家庭教养模式研究著称的伯克莱加州大学戴安娜·鲍姆林德教授,按照父母对孩子的情感态度和对孩子的要求,将家庭教育模式分为权威型、专断型、放任型和忽视型四种类型,详见下图。

什么叫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性本恶两种教育理念的演变过程)(9)

鲍姆林德教授认为权威型,即高关注、高要求的家庭教育是最好的教育模式:这种高控制且在情感上偏于接纳和温暖的教育方式,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有许多积极的影响;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儿童独立性强,善于自我控制和解决问题,自尊感和自信心较强,喜欢与人交往,对人友好[3]。而很多专家所提倡的爱和自由,按照鲍姆林德教授的观点,反而成了对孩子低要求、高回应的放任型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反而不利。

什么叫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性本恶两种教育理念的演变过程)(10)

通过上述分析,以及图中所显示的内容,我们看到,教育中一直夹杂着各种观点,并不是自诩为先进的、以性本善为主导的新式教育才是正确的,也不是保守的、以性本恶为主导的传统教育就一定没有可取之处。

什么叫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性本恶两种教育理念的演变过程)(11)

四点总结性建议

针对上述分析,你会发现,我们并没有统一的教育模式,唯一的标准是,我们更相信实用型,即能更好解决我们问题的教育方式。我们并不会完全采用一种全新的方式,也不能完全放弃掉传统。那么我们怎么做呢,有以下4点建议供你参考。

第一条,如果真的要向各位家长推荐一本育儿书,我一定会推荐温尼科特的《妈妈的心灵课》。

什么叫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性本恶两种教育理念的演变过程)(12)

关于如何喂养,如何照顾一个孩子,市面上这方面的书籍有很多,并且也都做的很好。但是关于孩子心灵的成长,父母情绪方面的书籍却很少,即便有,基本上也是基于自己或少量样本进行的分析,很难具有普遍性,更谈不上科学性。这也是很多家长普遍的感觉,看书时很佩服作者的育儿方式,但那些方法用在自己孩子身上就是不管用。

温尼科特一生观察过六万对母子,并且在英国BBC系列节目中做了长达23年的科学指导,是婴幼儿方面绝对的权威。

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是,肯定了父母养育孩子的本能,而不像其它教育方式那样,一上来就批评父母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这也要学习,那也要改进,完全忽略了作为人,其实和动物一样,绝大多数时候,出于本能就可以将孩子照顾的足够好。

下面是书中第一章的原文:

照顾宝宝是妈妈天生就会做得事情!平凡的妈妈都可以开启并坚持这项惊人的任务,为小婴儿一点一滴地介绍这个世界,不是因为妈妈有多聪明,哲学家才需要聪明,而仅仅是因为妈妈深爱她的宝宝,并愿意为他付出一切!

第二条,不要太迷信所谓的科学。

什么叫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性本恶两种教育理念的演变过程)(13)

科学并不意味着绝对正确,科学的本质是用来怀疑的;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开始打着科学的旗号,然后以此来说明自己就是绝对正确的。如果对待科学是这样的态度,那么这和几百年前我们对待观世音菩萨的迷信态度就没有区别了,因为他们有着同样的特点:盲从、狂热、内心有种莫名的优越感。

举一个我的例子:我家孩子出生时,医院为我们找来了经过院方统一培训的护工,这个护工有多年的经验,并且是在北京很好的医院,所以我们很自然的认定她就是育儿方面的专家。可一件小事儿,让我对她产生了极大的怀疑。在给孩子喂奶时,她们采取的办法是通过拍嗝、立着抱孩子、奶瓶不停的抽动等方式,给孩子硬往下灌奶,即便孩子哇哇哭着不想喝,她们也不停手,这让我非常难受,最终忍不住制止了她。当然,她七七八八的和我讲了一大堆所谓的道理证明她的做法更科学。回家后,我和丈母娘聊起这件事,证明了我的判断还是有道理的,老人认为刚出生的孩子肚子里有妈妈的羊水,有些孩子就是不想马上吃东西。

教育中就是这样,当你觉得很难受,感觉自己的行为违背了良心时,就要想一想,这样的“科学”是否正确,就要对他表示怀疑,然后找到更加稳妥的方法。比如我们前面一直讲的,孩子摔倒后扶不扶的问题,就是一个很考验内心的一件事情。

第三条,我们要明白自己是不完美的,要允许自己犯错,要懂得原谅自己。

什么叫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性本恶两种教育理念的演变过程)(14)

如果父母本身就存在不善言辞、交流能力差等问题,他就很难给予孩子相应的支持,因为他本身也需要别人的支持。可很多教育并不太关注这个实际问题,反正就是提出了一系列高标准高要求,然后你家长就照此做吧,没做到就是你家长不尽职不尽责,并且社会舆论也常常对此一边倒的批评,而家长到头来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反正就是自己错了,错哪儿了,不知道。这其实是一种常态,因为批评人、挑别人的毛病实在是太容易了,但提出恰当的、具有指导意义的建议却很难。

这总是让我想起一个笑话:一个小山羊急匆匆的逃命,逃到了一个老山羊那里。然后就问智慧的老山羊,“狼追我的时候我该怎么办?”老山羊略加思考,告诉小山羊,“这个好办,你只要变成一块石头就行了。”小山羊一想,对啊!那样狼就不会追我了。“可怎么变成石头呢?”小山羊疑惑的问老山羊,老山羊非常生气,回答道:“我已经告诉你办法了,具体怎么做你要自己去想啊!”

刚听到这个笑话时,我觉得世界上怎么会有这样的老山羊,可经常留意身边的事情时,我才发现这样的“老山羊”其实有很多!

第四条,要认识到孩子的教育是有弹性的。

什么叫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性本恶两种教育理念的演变过程)(15)

我们不能简单的认为,自己偶然一次的错误,某一次的失败教育,就会对孩子产生一辈子的负面影响,然后处处谨慎,那样的教育只会让家长神经过敏,更会让孩子怀疑人生。

比如,偶尔控制不住动手打了孩子,并不真的会让孩子产生叛逆心理或暴力倾向,以前的教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当然,我们也绝不是赞同父母打孩子,因为解决问题的方式大致有两种,一种是柔、一种是硬,显然前者更难而后者是动物的本能,我们在处理问题时不能表现的像动物一样,而更需要智慧。

我们要成为一个不断成长的父母,这是我们能做到的事情,只要大方向是正确的,路上偶尔的失误并不会影响我们要去的目标。教育中,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有的只是最好的解决办法,遇到一个问题,也许我们会偏左一点,又也许会偏右一点,但总之不能太过偏颇,用力过猛,要懂得用知识来为自己纠偏。

  • 参考文献
  • [1] 理查德·道金斯. 自私的基因[M]. 中信出版社. 2012.
  • [2] 杨·格罗斯. 邻人[M].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7.
  • [3] 百度词条:戴安娜·鲍姆林德

什么叫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性本恶两种教育理念的演变过程)(16)

我是石头聊家庭教育,持续更文,感谢你的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