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郭军看到致光明日报创刊70周年的贺信之后,反复学习了贺信内容,感到非常振奋和鼓舞“提起光明日报,我的内心感到很温暖,这里是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一直坚持与真理同行、与时代同步”他还动情地讲述与光明日报的情缘,28年前,他写了一篇文章在光明日报上刊登,如今,双方的联系和互动已经成为了常态,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如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如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有一种情怀叫做与真理同行与时代同步)

如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前段时间,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郭军看到致光明日报创刊70周年的贺信之后,反复学习了贺信内容,感到非常振奋和鼓舞。“提起光明日报,我的内心感到很温暖,这里是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一直坚持与真理同行、与时代同步。”他还动情地讲述与光明日报的情缘,28年前,他写了一篇文章在光明日报上刊登,如今,双方的联系和互动已经成为了常态。

为贯彻落实致光明日报创刊70周年贺信中的指示精神,把广大知识分子紧紧团结在党中央周围。近日,光明日报河南记者站与河南省高校智库联盟在郑州举办了河南知识界学习致光明日报创刊70周年贺信精神座谈会,与会专家学者们现场分享学习体会,畅谈知识分子的初心与使命。

不忘初心共筑精神家园

“这封贺信体现了和党中央对知识界和广大知识分子的关心、关爱和期望,我们深感振奋和鼓舞。”这些年,让全国人大代表、黄河科技学院校长杨雪梅亲身感受到来自党中央对知识界和广大知识分子的重视、信任和关爱。

回想起办学历史,她说其中离不开光明日报的鼓与呼。“我们在刚创办学校时,还处于自学考试辅导阶段,光明日报对我们进行了报道,让我们学校迅速在全省产生了影响,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到今天,离不开光明日报对学校的关心支持。”杨雪梅说。

“实际上光明日报已成为与学界沟通重要的桥梁纽带,及时向知识分子们传递了党中央的精神。”河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主任王云红是光明日报的老读者,在他看来这份报纸为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阵地,一些经典的文章影响力已经跨越了时空。

王云红在北京上学时,就与光明日报结下不解之缘。他回忆说,“那时我在光明日报出版社做过一些工作,后来也有著作在这里出版,光明日报对我的影响很大。”

看到了这份贺信,河南师范大学教授孟轲第一时间进行了研读。其中,他对"坚持与真理同行、与时代同步”这句话的印象最为深刻。这段时间,他思考最多的就是知识分子在精神家园建设中如何进行担当作为。

孟轲说:“我们都知道光明日报被称为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有人会对此好奇,认为知识分子本身就是从事精神文化生产,为什么还要谈精神家园的问题?”

“精神家园的建设要求我们在文化思想引领上要有所作为。”他认为,作为一名知识分子应该坚守自己的初心——追求新知,应该保持理性思考的态度,还要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批判性思维。

“学习完贺信内容,感触非常深,光明日报作为党报,和我们知识分子在一起,与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同向同行,这是我们共同的初心。”作为一名青年学者,河南科技大学教师闫利春在现场分享了自己的理解。他认为,知识分子初心还包括大心、公心和时代的良心。

文化要薪火相传,这个“火”怎么样传下去?他认为,需要知识分子不断往里边“添思想柴火”,这样才可以接续传递下去,“知识分子同广大人民一起,传承和创造中国人自己的文化系统。因此,知识分子要有敬畏之心,要有理想性,不随波逐流,不阿谀奉承,不圆滑世故,有知识分子的风骨与担当。”

“我们应该时刻学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的应有之意。”河南省作协副主席、光明日报河南记者站原站长刘先琴介绍了光明日报报道河南知识界的历史情况,她认为光明日报的知识分子定位植根于深厚的政治文化土壤,在中原大省具有影响力。

超越困惑方能守正创新

“知识分子不能辜负的期望!”作为高校教师,郑州大学旅游管理学院院长、教授杜书云认为,知识分子必须要静下心来做事,坐得住冷板凳,努力实现守正创新。不过她也直言,要做到其实并不容易。

原因就在于,一些知识分子也存在自己的困惑。杜书云关注到一个现象,有的高校教师搞科研,社会上却看不起这些科研成果,对此她感到非常担忧。

“不是知识分子理论水平不行,而是有的老师没有深入到实践中。”杜书云认为,探寻规律必须深入实践,这是知识分子必须坚持的研究路径,“比如搞旅游规划,不到现场看怎么做出规划来呢?”

杜书云还提出另外一个困惑,学校以学生为本,出发点并没有错,可是在实践过程中,高校老师难道就要“取悦学生为本”,把学生当做“上帝”。对此她并不认同,大学教育还是要给学生多一点思想,这是大学教育对学生的真正负责态度。

反复学习了贺信的内容,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教授杨国斌深有感触:知识分子应该坚持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始终胸怀大局、心有大我,成为社会的良知。

可是,在一些日常调研中,杨国斌发现,一些老师在教学和科研时存在糊弄的现象。他分析,一方面,因为科研压力大,这些老师在教学上并没有花心思。而另一方面,他们为了争取科研经费,做了很多项目,可是类似科研的价值却让人存疑。

他认为要坚持知识分子的价值——他们在知识传播过程中实现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的智力支持,进行思想引领、精神塑造、价值引导和情感抒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贡献知识分子的智慧和力量。

“有人是把知识作为自己发家致富的一个途径,没有把自己的知识为人民服务,没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服务,没有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这可不行!”杨国斌直言,知识分子要守正创新,坚持与真理同行、与时代同步。

这几天,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院长、医学专家袁义强很忙碌,带着该院的医生们前往新疆给贫困家庭的孩子提供免费治疗。近年来,他们在云南、贵州、广西、新疆、西藏的贫困地区留下支医的足迹。

知识分子要为人民服务。在座谈会现场,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纪委书记宋坚认为,守正才是创新的前提,实干才是根本之道。“说一千道一万,我们知识分子所做的一切,一定要立足本职,而不是唱高调。对医务工作者而言,要具备‘德技双馨’,技术上卓越,道德上也要做到卓越。”他说。

牢记使命与时代对话

我们的使命是什么?作为马克思主义研究者,河南农业大学教授陈娱认为:“我们面临着许多重大现实问题,需要从理论上给予新的说明和阐释。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我们要在总结概括实践经验的基础之上,创造性地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

她谈到,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越是向前,越会遇到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越会遇到前所未有的风险和挑战,也会出现各种“杂音”。

知识分子该如何落实好牢记使命?她认为:“仅仅停留于研究是不够的,我们还要做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阐释工作,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理论引领社会思潮,要自觉地担负起批判和抵制各种错误社会思潮的重担。”

“我们在老百姓眼中是所谓的文化人,担当精神非常重要。”孟轲表示,先要做到专业担当,让人民群众接受马克思主义真理;其次是社会担当,为社会服务,为治国理政建言献策;最后是道德担当,知识分子要率先垂范与真理同行、与时代同步。

“知识分子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而要有家国情怀,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在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感染一科主任赵清霞看来,使命担当对于医务工作者而言并不复杂,关键就是要落实到工作中,应该做到修医德、强医能、铸医魂,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有人认为,知识分子担当精神,不仅是要拥有批判意识,而应该有所超越。对此,河南大学教授李勇非常赞同,“我们知识分子首先要做的是要与这个时代对话,因为认知是判断的前提,在理解时代的基础上,才能够更好地把握时代。”

李勇发现,时代发展正在加速,呈现出指数级的发展,超越了我们想象,其中运作也异常复杂,充满未知。在这个意义上,知识分子提倡要与时代同步,就要不断地对话时代。与时代的互动过程中,双方互相生成并形成认识。

对话并不意味着放弃批判,李勇进一步分析:“当然对那些明显有违常识、有违普遍价值的观点,我们要旗帜鲜明地进行批判,但是不能停留在浅表,而是要以深入理解时代为前提,这样的批判才是可靠的,才是真诚的。”

知识分子如何进行对话?李勇认为,对话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对话时代的变化,另一个是对话时代的风险。他举了一个例子,中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倡导者,知识分子所要做的就是要以浓厚的家国情怀和担当精神对话世界,共筑人类命运新家园。

李勇认为,光明日报提倡的开门办报的精神,就是体现这种开放式的对话,用技术时代的前瞻性,更好地来对话、理解和把握技术与未来。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章正 王胜昔 丁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