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需要阐明一点的是,“八百里加急”指的并不单单只是速度,同样也是时间。

由于历代统治者对驿站系统的战略地位的重视程度不同,也就导致不同朝代驿站的“物流”水平有所差别。

因此对于八百里加急的判定只能停留在一个大概范围:其速度大概是300~500里/天;所消耗的时间也是2~3之内。

关于“快马传书”的历史其实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当时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主要是诸侯国之间的政务联系,“马传”取代较慢的步行,成为物流界的新宠儿。

古代用什么传信息最快(古代动不动就说八百里加急)(1)

为了解决长短途运输的不同问题,还应运而生了“单骑”和“接力”两种方式。

其中的“接力”也就是八百里加急中“换乘”的最早雏形。

秦国一统天下后,不仅规定了“车同轨,书同文”,在“快递”领域也设置了“中转站”:十里设一亭,用于补给过往的邮差。

不过由于当时的驿站对于普通邮件并没有做出明确的速度规定,因此邮差不紧不慢地送上十天半个月也不是什么稀奇事;但如果邮件上加有“十万火急”的字样时,那就意味着邮差要火力全开了,一天的行程至少400里。

古代用什么传信息最快(古代动不动就说八百里加急)(2)

由此不难看出,八百里加急在秦朝大概耗时两天左右。

到了汉朝的时候,统治者延续并发展了秦制。在原有的基础上对包裹的封装进行了改善,邮差会根据物件的形状、大小,分类装入不同的包装袋。

至于运送方式,汉朝前期就明显退步了,由于战乱因素和经济萧条,主要是中原地带不出产马匹,导致驿站“无马可用”,因此这段时期的运送还是靠“11”路公汽的,以每分钟70米的速度走上10里,常人还是蛮吃不消的。

到后期用上快马的时候,也仍旧200~300里/天,所以八百里加急在汉朝花费的时间大概是3~4天。

隋唐时期,快递业的发展呈现巅峰时期,除了陆路运送方式,水陆河运也应运而生。

“八百里加急”的概念正是这段时期提出来的。

古代用什么传信息最快(古代动不动就说八百里加急)(3)

当时驿站对陆路的驿速有这样的程限:传马日走4驿,乘驿马日走6驿,日行里程大概120~180里;如果是急件,要求日驰10驿,也就是相当于跑300里左右;更急的,如送赦书,日行约16驿,约合500里。

岑参的“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暮及陇山头”、杜牧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都是对这一时期物流速度的描写。

古代用什么传信息最快(古代动不动就说八百里加急)(4)

由此看来,八百里加急在隋唐时期也至少需要1-2天才能送达。

到了宋朝乃至以后的明清,以马为快递工具而存在的物流方式仍然占主导地位。

但由于马的机能有限,因此日行500里以上的记录还是极为少见的,在没有机械动能的时代,以近乎20km/h的速度(以6个时辰为参照)输送情报,也足以见识统治者对地方局面的重视程度。

综合历朝历代情况,不难得出八百里加急的速度,也就在2-3天左右,神行太保戴宗除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