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和突墓志铭》,全名为《屯骑校尉建威将军洛州刺史昌国子封使君墓志铭》。1980年出土于大同市西8公里云冈石窟路北小站村附近一个叫青疙瘩的地方。墓志铭为碑形,高42厘米,宽32厘米。楷书12行,每行12字,共141字。界以浅棋子格,格方2.7—2.9厘米。石创于北魏宣武帝正始元年(504),石质极好,书刻俱佳,铭文完好如初。无书刻人姓名。

魏碑的笔法八重点(魏碑正脉封和突墓志铭)(1)

封和突墓志铭拓本

释文:

屯骑校尉建威将军洛州刺/史昌国子封使君墓志铭/

屯骑校尉、领都牧令、昌国子,公/姓封,字和突,恒州代郡平城人/也。昊天不吊,春秋六十有四,以/景明二年春正月薨于官。帝用/震悼,遣使即柩赠州刺史,密印/授,礼也。以正始元年夏四月卜/兆于武周界,刊石勒颂,式述声/芳。其辞曰:少深岐嶷,长勗宽明。/内尽孝思,外竭忠诚。在高无危,/处满不盈。镌摸玄石,庶挥风清。

魏碑的笔法八重点(魏碑正脉封和突墓志铭)(2)

封和突墓志铭拓本局部

墓主人封和突,《魏书》、《北史》皆无传。从这方墓志铭得知,他是北魏恒州代郡平城(今大同市)人,恒州代郡平城是迁洛以后故都的建制。《魏书》所载封姓人物分两个体系,一是《官氏志》所谓“神元皇帝时,余部诸姓内入者”,这支封姓即“后改为封氏”的“是贲氏”。其主要人物有神元帝拓跋力微太子沙漠汗的皇后、后来的代公、代王桓帝、穆帝之母封(是贲)氏。其人是葬于平城附近的天渊池的。再一位是封(是贲)敕文,《魏书》明确他是“代人也”。道武帝早期官拜幽州刺史。后为使持节、都督冀青二州诸军事、前将军、开府、冀青二州刺史、关内侯,卒于献文帝天安元年(466年,此时封和突二十九岁)。封敕文祖父封(是贲)豆,父封(是贲)涅,连同前举封(是贲)真,太武帝早期的将军封(是贲)礼,都应当是同族,也都应当与桓帝母封氏有关。封敕文有子封万护、封翰,孙封静,曾孙封熙,玄孙封缵,好像都不是封和突其人,但他们同为代郡封氏是肯定的。在封敕文之前还有将军封真。《魏书》中另一支封姓是北魏初建时(397—398)道武帝平中山、灭后燕归魏的慕容燕旧臣,其代表人物是封懿,籍贯是勃海脩人。这个家族本来就姓封,并非由是贲氏所改。封懿子孙和族人很多,但后来因坐司马国璠事诛杀殆尽了。

魏碑的笔法八重点(魏碑正脉封和突墓志铭)(3)

封和突墓志铭拓本局部

封和突“春秋六十有四,以景明二年(501)春正月薨于官”,则其生于太武帝拓跋焘太平真君三年(438),主要活动于文成、献文、孝文、宣武四朝。封和突生前为屯骑校尉,北魏早期屯骑校尉为从第三品中阶。太和“二十三年,高祖复次职令”,“世宗初班行之,以为永制”的官制,屯骑校尉为第五品。但因为他又兼都牧令,所以在京城的地位是比较高的。都牧令,不见于魏书官志,但《高湖传》记其侄高道袭泾县侯“拜都牧令,迁镇南将军、相州刺史”。四镇将军早期为从第一品下阶,后期为从第二品,后期上州刺史第三品,中州刺史从第三品。可见封和突身前官品是低于第二品和第三品,但他的赠官洛州刺史却是从二品的“司州牧”。这样,他的地位就很高了,难怪景明二年(501)薨时,宣武帝元恪深为“震悼”,并派官员到灵前,以“蜜印绶”致哀悼之礼。

太和十九年孝文帝曾诏迁洛之民,“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死葬河南,不得还北”。像封和突死于洛阳,三年后归葬平城武周界,实为特例,其中必有原因。

魏碑的笔法八重点(魏碑正脉封和突墓志铭)(4)

封和突墓志铭拓本局部

《封和突墓志铭》的出土,为研究北魏历史提供了新的史料。他的葬地武周界,则平息了一场关于武周塞口位置的讼案,同时也说明武州山与武周山、武州塞与武周塞中之“州”、“周”二字可互用。

《封和突墓志铭》的书法,是完全意义上的魏碑北邙体,属于方重劲截、意态跌宕的一路。与同时期洛阳龙门石窟《始平公造像记》等风格相近,但却不似始平公那样方正规整;与1932年出土于洛阳北邙的《任城王妃李氏墓志》更为接近而雄强恣肆过之。李氏墓志为景明二年(501)物,为“前国太农府功曹史臣茹仲敬造”。二志书风相近,时间只隔三年,那么封志是否也是这位茹史官所书呢?

魏碑的笔法八重点(魏碑正脉封和突墓志铭)(5)

封和突墓志铭拓本局部

《封和突墓志铭》的用笔,从总体上看是以方笔为主,无论横、竖、撇、提,都以方笔露锋入笔,横起如“石”、“武”、“春”,竖起如“十”、“州”,撇起如“令”、“危”,趯起如“校”、“牧”、“摸”等,既方且重,夸大而出奇。捺脚的方重也颇为突出,如“史”、“遣”、“岐”等即是。而竖画如“郡”、“吊”、“即”、“印”、“年”、“卜”等收笔的右斜和行书笔意,撇笔如“史”、“君”、“昊”、“石”、“ 外”等收笔的舒张和率意,甚至是横画如两个“不”字收笔不经意中的下拖,都与前面所举方重的起笔收到了相反相成的效果。

魏碑的笔法八重点(魏碑正脉封和突墓志铭)(6)

封和突墓志铭拓本局部

构成此石书法方重劲截的另一个突出之处,是方重坚劲并且下压得有点失位的右方折,如“国”、“昌”、“月”、“用”、“四”等字便是。同样与这种情况形成对照的是左面部分的轻笔、圆笔或开口留际。如三行的“国”左上不封口,竖笔作圆笔;几个“四”字,左横露锋轻起,竖画是象征性的一笔带过,且不封口。正是由于这样的点画特点,使此石在方重雄强的主体风格下面具有了生动、跌宕的艺术魅力。此外结体的变化,在体势方面如“昌”、“景”、“薨”、“礼”、“盈”的欹侧错落、奇正相形,在结字方面如“屯”、“绶”、“宽”、“挥”等字的简笔省画,“人”、“印”、“周”、“内”、“高”、“无”、“镌”等字的方圆并济、楷行杂糅,更使此石书法多了几分奇逸之气。

部分单字大图赏析

魏碑的笔法八重点(魏碑正脉封和突墓志铭)(7)

魏碑的笔法八重点(魏碑正脉封和突墓志铭)(8)

魏碑的笔法八重点(魏碑正脉封和突墓志铭)(9)

魏碑的笔法八重点(魏碑正脉封和突墓志铭)(10)

魏碑的笔法八重点(魏碑正脉封和突墓志铭)(11)

魏碑的笔法八重点(魏碑正脉封和突墓志铭)(12)

魏碑的笔法八重点(魏碑正脉封和突墓志铭)(13)

魏碑的笔法八重点(魏碑正脉封和突墓志铭)(14)

魏碑的笔法八重点(魏碑正脉封和突墓志铭)(15)

魏碑的笔法八重点(魏碑正脉封和突墓志铭)(16)

魏碑的笔法八重点(魏碑正脉封和突墓志铭)(17)

魏碑的笔法八重点(魏碑正脉封和突墓志铭)(18)

魏碑的笔法八重点(魏碑正脉封和突墓志铭)(19)

魏碑的笔法八重点(魏碑正脉封和突墓志铭)(20)

魏碑的笔法八重点(魏碑正脉封和突墓志铭)(21)

魏碑的笔法八重点(魏碑正脉封和突墓志铭)(22)

魏碑的笔法八重点(魏碑正脉封和突墓志铭)(23)

魏碑的笔法八重点(魏碑正脉封和突墓志铭)(24)

魏碑的笔法八重点(魏碑正脉封和突墓志铭)(25)

魏碑的笔法八重点(魏碑正脉封和突墓志铭)(26)

魏碑的笔法八重点(魏碑正脉封和突墓志铭)(27)

魏碑的笔法八重点(魏碑正脉封和突墓志铭)(28)

魏碑的笔法八重点(魏碑正脉封和突墓志铭)(29)

魏碑的笔法八重点(魏碑正脉封和突墓志铭)(30)

魏碑的笔法八重点(魏碑正脉封和突墓志铭)(31)

魏碑的笔法八重点(魏碑正脉封和突墓志铭)(32)

魏碑的笔法八重点(魏碑正脉封和突墓志铭)(33)

魏碑的笔法八重点(魏碑正脉封和突墓志铭)(34)

魏碑的笔法八重点(魏碑正脉封和突墓志铭)(35)

魏碑的笔法八重点(魏碑正脉封和突墓志铭)(36)

魏碑的笔法八重点(魏碑正脉封和突墓志铭)(37)

魏碑的笔法八重点(魏碑正脉封和突墓志铭)(38)

魏碑的笔法八重点(魏碑正脉封和突墓志铭)(39)

魏碑的笔法八重点(魏碑正脉封和突墓志铭)(40)

魏碑的笔法八重点(魏碑正脉封和突墓志铭)(41)

魏碑的笔法八重点(魏碑正脉封和突墓志铭)(42)

魏碑的笔法八重点(魏碑正脉封和突墓志铭)(43)

魏碑的笔法八重点(魏碑正脉封和突墓志铭)(44)

魏碑的笔法八重点(魏碑正脉封和突墓志铭)(45)

魏碑的笔法八重点(魏碑正脉封和突墓志铭)(46)

魏碑的笔法八重点(魏碑正脉封和突墓志铭)(47)

魏碑的笔法八重点(魏碑正脉封和突墓志铭)(48)

魏碑的笔法八重点(魏碑正脉封和突墓志铭)(49)

魏碑的笔法八重点(魏碑正脉封和突墓志铭)(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