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任君杭
“先生”一词在普通大众的用法里,是对成年男子的尊称,任何男性,无论是普普通通还是成就斐然都可以成为先生。
所以有人认为,把德高望重的女性称为“先生”是对女性的歧视。
但当我们称“杨绛先生”的时候,这里的“先生”就不是大众用的那个“先生”了,而是知识分子阶层独有的“社会方言”里面的“先生”。
“社会方言”是一个语言学概念,也叫语言的“社会变体”。
就是说由于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等等的不同,人分属不同的社会群体,不同的社会群体中有一些区别于其他社会群体的语言特点,从而就形成了不同的语言变体。
“社会方言”在词汇上体现的尤为明显,不同的“社会方言”常常有不同的词汇系统或者独有的词语使用方式,这些词汇离开了特定的社会群体可能就不是很容易被理解。我们平时所说的“行帮隐语”或者“黑话”就是很好的例子。
在知识分子的圈子里,“先生”一词是对德高望重的,在自己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前辈的尊称。这与大众用的“先生”有两个重要区别——
首先它是没有性别色彩的;
其次这个词还是非常高尚的,只能称呼前辈大师,不是一般人都能叫的。
比如,我们研究《诗经》的时候,引用朱东润(男)或者程俊英(女)的观点的时候都会称他们为先生,因为他们都是厉害的前辈大学者,但谈及今天的普通学者的论述,就会称其为教授、副教授,或是统称为老师,而不会称“先生”,无论是男是女。
“社会方言”之所以称为“社会方言”,就是因为它和方言有很类似的地方。大陆把“马铃薯”叫“土豆”,台湾把“花生”叫“土豆”,虽然都写作“土豆”,但是意思完全不同,如果以我们的用法去推测台湾“土豆”的意思,可能就会闹出笑话。
台湾的“土豆”食品,英文写着peanuts
同样的道理,非要用我们平时用的“先生”的含义去理解知识分子社会方言中的“先生”,并且强行扣上性别歧视的帽子,也是不对的。
“先生”这个词起先指父兄,因为他们“先自己而生”,后来拓展到年长有德的人。再由这个意思推广到对老师、官员等值的尊敬的职业的称呼。
现在在日语中,还只会称律师、政治家、老师和医生等职业为“先生”。
因为传统文化中男性处于主导地位,上述两个意思的“先生”古时候只称男性。后来在知识分子的圈子里,代表“年长有德”含义的“先生”也用来称呼优秀的女性学人,这不仅不是性别歧视,反而是性别平等的巨大进步。
参考文献:
[1] 邵敬敏 主编,《现代汉语通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7
[2] 陈慧.《“先生”称谓研究》[D].武汉大学,2005.5
你想和这位作者一样在语言学午餐发表文章吗?现在,你可以快速投稿!
只需点击“阅读原文”,填入你想写的文章选题和大致内容,如果我们觉得适合在语言学午餐刊登,就会与你联系!
↓ 快速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