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聪明智慧者层出不穷。独独诸葛亮,在汉语言中,成为智慧的代名词。不过,诸葛亮也有纠结难定的时候。谁不知道,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表现得好像有点扭扭捏捏。

刘备三顾茅庐才请了诸葛亮 诸葛亮为何有点扭扭捏捏(1)

扭扭捏捏,显然不是诸葛亮这种成大事者的性格。其间,必有缘故。

闲居隆中的诸葛亮,一方面自认有管仲、乐毅之才,一方面又常常情不自禁地感时伤世,习惯性地叨叨《梁父吟》。进退选择,心事不明,矛盾心理,显而易见。

刘备三顾茅庐才请了诸葛亮 诸葛亮为何有点扭扭捏捏(2)

“临表涕零”写下的《出师表》,诸葛亮哭流洒地表露过自己年轻时的心迹:“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即,不想伺候哪个割地称王的诸侯,独善其身,静观时变。

诸葛亮不仅是可以荡平乱世的人杰,更是治世理政之能臣。就算是一生想有所作为,诸葛亮挟古今少见之卓越条件,自可待时而动,择人而事。

按照陈寿《三国志》对诸葛亮的评述:“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

诸葛亮的将略怎样?反正我们所看到的,几乎就是一个妖孽般的存在。诸葛亮病死于武功五丈原,退兵后,司马懿得以循踪探查其营垒,结果是,情不自禁地对这个老对手发出了由衷的赞美。“及军退,宣王案行其营垒处所,曰:‘天下奇才也!’”(《三国志》)

赤壁之战,在陈寿看来,也是诸葛亮起了关键作用。“及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而备失势众寡,无立锥之地。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三国志》)

武略厉害如此,而其治民则是更加妖孽。这样的诸葛亮,确实是可以待时而动的。

刘备三顾茅庐才请了诸葛亮 诸葛亮为何有点扭扭捏捏(3)

比如,他可以待到天下初平,再出山治理国家。姜子牙年过80才出山,二十七岁的诸葛亮,确实还可以不着急。

如果没有诸葛亮,赤壁之战会是另一种打法。如果孙权换作刘琮,赤壁之战是另一种局面。如果刘表不死,赤壁之战又是一种状况。尽管刘备乃天下枭雄,但是,如果没有诸葛亮,是否有跨有荆益的蜀国呢?历史不好假设。

可以肯定的是,没有诸葛亮,没有赤壁之战,荆州早就是曹操的地盘了。张鲁、刘璋之辈守不住的益州,也就会早早纳入曹操的版图。曹魏初定天下的时间表,会提早好多。诸葛亮的有生之年,是有机会服务新政权的。

“天生丽质难自弃”的诸葛亮,当时就是这么进退两难。

刘备三顾茅庐才请了诸葛亮 诸葛亮为何有点扭扭捏捏(4)

诸葛亮为何会有点扭扭捏捏,进退两难,这就算是不难明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