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约粮食是一项美德,浪费粮食是可耻的行为,一粒粮食一粒米,农民血汗换来的,现在提倡节约型社会,以往在饭店吃饭,几个点一大桌子饭菜,吃不了,也就浪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三国诸葛亮在告诫自己的子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勤俭可以持家。

诸葛亮修身养性部分(三国蜀诸葛亮诫子书:夫君子之行)(1)

诸葛亮修身养性部分(三国蜀诸葛亮诫子书:夫君子之行)(2)

孔子的宣言:"俭,吾从众”。《论语》开篇后第一句涉及勤俭节约的话是,要求国家“节用而爱人”,要求国家审慎使用财富,爱惜官吏百姓的人力。学而篇第十则,是负责的两个弟子的对话,说孔夫子“温良恭俭让”,又提到了“俭”这一重要的美德。第十四则,夫子又训诫学生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佛说大方广善巧方便经》载曰:“又我所有六年苦行历诸难事。但为降伏诸外道故。又欲令诸众生起精进故。一麻一麦为所食者。欲令身器得清净故。”即是说,佛陀在因地修行时,曾历经六年苦行,为的是降伏外道,树立佛教正道正行的形象。他在苦行时,日食一麦一麻,为的是让身心得到清净。从这里可以看出,佛陀将节俭视为清净身心的法门。佛陀证悟后,一直劝诫弟子不要贪慕富贵奢华,让他们穿粪扫衣、食千家饭,通过节俭、节约、节制的形式,来消除内心的傲慢与不羁,培养各自的慈悲心与恭敬心,以更好地用功办道。

诸葛亮修身养性部分(三国蜀诸葛亮诫子书:夫君子之行)(3)

诸葛亮修身养性部分(三国蜀诸葛亮诫子书:夫君子之行)(4)

唐代诗人李商隐在《咏史》一诗中写道:“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即是说,不论是国家还是家庭,能获得成功的,往往是因为勤俭,而遭到破败的,往往是因为奢侈。勤俭节约历来是我们伟大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往今来留下不少勤俭节约的经典故事,如宋太祖赵匡胤教育子女要俭朴,坚决反对铺张浪费;又如“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一直注重节俭,常常精打细算过日子,他将全年的俸禄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一份,每份又平均分成30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等等。在佛教中,佛陀同样注重勤俭节约,只不过,他将“勤俭节约”一词换成“惜福”一词,多次教育弟子们要懂得惜福、知足常乐,切忌奢华浪费,要通过勤俭节约来培植自己的福报、净化自己的身心。

诸葛亮修身养性部分(三国蜀诸葛亮诫子书:夫君子之行)(5)

诸葛亮修身养性部分(三国蜀诸葛亮诫子书:夫君子之行)(6)

唐代高僧左溪玄朗法师,为中国佛教天台宗第八祖。他行头陀法,常居住于岩石溪涧旁,又号“左溪尊者”。法师常居住一室,室内虽小却常觉有法界之宽。一件祖衣,四十余年不曾换新的;一件尼师坛(卧具),终身没有更换过。宋代高僧慈受怀深禅师,经常告诫弟子们懂得惜福、节俭。他曾向弟子开示:“淡泊名利,世间的心就会变得轻微,道念自然会变得浓厚。你们现在衣食无缺,还没有饥饿就吃饭,没有寒冷就穿衣,身体还没有尘垢就洗澡,还没有到睡觉的时间就睡觉。生死之道尚且没有弄清楚,心境污染未尽,如何能够消受种种福报呢?”明代高僧莲池大师一生勤俭,他在《竹窗三笔·僧宜节俭》一文中,劝诫僧众要惜福节俭,他讲到,宋代时的侍郎张子韶从当秀才开始,至状元及第,直到位登枢要,依然“恶衣菲食”,保持着惜福节俭的习惯。即便是担任侍郎时,家中也没有完好的器物,一支笔因长期使用也成秃笔了。

诸葛亮修身养性部分(三国蜀诸葛亮诫子书:夫君子之行)(7)

诸葛亮修身养性部分(三国蜀诸葛亮诫子书:夫君子之行)(8)

历史长河中圣人贤人能人,都在提倡节俭。

曹操《度关山》:世叹伯夷,欲以厉俗,侈恶之大,俭为共德。

朱熹:葱汤麦饭两相宜,葱补丹田麦疗饥。 莫谓此中滋味薄,前村还有未炊时。

赵朴初《宽心谣》:少荤多素日三餐,粗也香甜,细也香甜;新旧衣服不挑选,好敢御寒,坏也御寒 俭如奢易,由奢入俭难 精打细算 油盐不断,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李商隐: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诸葛亮: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白居易: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