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看到一个新闻,厦门某企业家李女士很喜欢买衣服,家里四个大衣柜都塞满了她的衣服,其中很多衣服一次都没穿过,这已经严重影响了衣柜的使用。可当家人想把她的衣服处理掉时,便会遭受她的一顿怒骂。
李女士很苦恼,她知道这样做不对,但又控制不了自己,长期下来导致她失眠严重,不得已只好去医院就诊。经医生诊断后发现,李女士失眠的原因和囤积症有关。
李女士并不是个例,囤积症一直默默潜伏在普通人里。相信很多人都有囤积物品的习惯,比如用过的手提袋和包装盒、电影票火车票机票等各种票根、孩子从小到大的玩具和书本……
前几天纳豆群里讨论课本收纳,发现不少纳豆都有囤积课本的习惯,甚至有人从小学留到大学,一本也舍不得扔。
除了囤旧物,很多人还喜欢囤新物,比如纸巾整箱整箱地买回家、遇到超市促销也不管家里是不是还有日用品反正买就对了、冰箱里瓜果蔬菜各种肉多到最后吃不完只能扔掉……
怕错过应该买的,更怕扔了不该扔的,这是很多人囤积的心态,也是囤积症的表现。
什么是囤积症?
维基百科里对囤积症有明确的定义:囤积症是一种强迫行为,过度性的收购或收集物件,即使是不值钱、有危险性或不卫生的物品,有人甚至因此无法正常生活。
心理学家说囤积症是一种心理疾病,学名叫“强迫性囤积症”或“弃置恐惧症”(Compulsive hoarding),即在不停添置新东西的同时,还舍不得扔掉旧物,囤积了大量没用的东西。
据统计,全球有6-10%的人都在被“囤积症”干扰。《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将囤积症定义为精神疾病,严重的患者会直接影响到正常生活和卫生健康。
因为难以摆脱或丢弃自己的物件,导致生活或工作空间混乱,从而影响到自己合理使用生活/工作空间的能力。不仅如此,过度囤积物品还会造成自己及家人的生活质量下降,容易产生家庭矛盾,危害家庭关系和谐。
此外,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囤积症会使人的大脑过度活跃,容易引发抑郁症,想扔扔不掉,整个人很压抑。而且囤的物品越多,就越容易分不清轻重缓急,也更加难以集中注意力。
为什么会产生囤积症?
我们可以分成两部分来看:
一部分源自外部。
电子商务的发展让购物变得前所未有的方便快捷,打开网页,看上某样物品,只要鼠标轻轻一点,一天或几天内就能收到商品。
消费时代让我们更加盲目的消费,加上商家源源不断地输出各种商品的促销打折信息,上演6.18、双11、双12等各种购物狂欢节,人人都忍不住买买买:“促销的时候不买岂不是亏大了?”“反正以后都会用得着,先买了攒着就不用每次麻烦了……”
另一部分原因源于自己。
1、为了获得所谓的安全感:很不喜欢东西用完的感觉,所以靠囤积物品来获得心灵上的安全感。看到东西在自己的身边,就会感到有安全感。尤其是我们父母那一辈,经历过物质严重匮乏的年代,所以特别惜物,这个还能用,那个扔了多可惜,慢慢地就囤了很多东西。
2、喜欢就一定要拥有的心理:这其实是一种强迫症。有可能你并不是真正想要或者需要某样东西,而纯粹是喜欢购物时给自己带来的那种快感,但实际上所谓的快感也只存在于拆快递的那一分钟。得不到的才最珍贵,当它属于你的那一刻起,也许你就不再觉得它珍贵。
囤积症的发病率在2%-6%左右,通常在青少年时期开始,首发症状发作时的平均年龄为13岁。随着慢性发展,通常会在几十年后会变得更加严重,从而对正常生活造成影响。
如何治愈囤积症?
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方法入手:
1、记录日用品的消耗周期:仔细观察平时使用物品的周期,如大概多久用完一瓶洗发水,多久用完一提抽纸,多久用完一瓶洗面奶。一般情况下只囤积三个月或半年的物品。
2、固定备用品的收纳位置:一出一进,拿出一瓶储备一瓶。去超市前先看看自己的储备品,列个清单,只买清单上的商品,一来节省时间,二来也不容易过量囤积物品。
3、购买前问自己三个问题:这个物品对我有用吗?家里有地方收纳吗?有没有替代品?
购物时一定要谨慎,不要随便带物品回家。
4、定期做大扫除:爱囤积的人一定要定期对房间进行大扫除,这样做能帮助你掌握自己所持物品的种类和数量,避免重复购买。
5、来上收纳课:断舍离不仅仅是一味的扔东西这么简单,只有拥有正确的持物观才能从源头上改善问题。尤其家里有孩子的人一定要来上收纳课,囤积症的发病时期是在青少年,只有从小对孩子进行收纳教育,教他人与物品的相处之道,才能避免孩子患有囤积症。
一下子改正囤积的习惯可能没有那么容易,不过相信通过努力,一定能慢慢养成正确的持物观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最后送大家一句话:物尽其用,才是对人和物品最好的尊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