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在历史悠久的古代婚姻中,颇为古老与传统的聘娶婚,是最为讲究的。它成熟于西周年间,正是一个礼乐昌盛的时代。正因如此,无论贵族,还是平民,在婚俗嫁娶这一方面上,都要遵守传统的六礼。

古代婚嫁聘礼规格:古代礼制下的聘娶婚俗(1)

从婚姻过程的六礼来看,主要可分为三个方面:

第一阶段有三个步骤,分别为纳采、问名与纳吉,是双方父母互相议论商讨婚礼细节的时期,这也算是议婚;

第二个阶段有两个步骤,分别是纳征与请期,双方父母敲定好日期,南方也会下好聘礼,两家便算是正式定婚了;

第三个阶段,也是最重要的,便是亲迎,是男女双方的大喜日子。

古代婚嫁聘礼规格:古代礼制下的聘娶婚俗(2)

从大体上来看,婚礼流程中也不过六个步骤。但若是细分到每一步上,便会发现古人对于聘娶婚的讲究,到底有多高了。

议婚阶段——婚礼的开端,也是决定婚礼能否继续下去的必要手段

对贵族来说,六礼是一种礼仪要求;对于平民来说,它又是一种风俗习惯。而一场婚姻的开始,往往是由求亲开始的。

当然,对于大多数平民来说,他们是先见面自由恋爱,待时机成熟之后男方请媒人上门提亲;而对贵族来说,则是由双方父母直接敲定,往往在婚礼定下之后才通知儿女。不管怎么说,当婚姻定下之后,纳是首要完成的。

(1) 纳采——婚礼的开端与定亲

纳采是六礼之首,用通俗意思说,就是提亲,也有女方任由南方采摘的寓意。在一开始,男方便需要请一个媒人,她们是专门充当婚姻媒介的特殊存在。朱熹解释说:"媒,通二姓之言也。"

古代婚嫁聘礼规格:古代礼制下的聘娶婚俗(3)

男方委托媒人上门之后,便构成了婚礼最初的一道手续。《诗经》中曾云:"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光有媒人上门说亲还不够,须得带上一只大雁作为挚礼,即"昏礼,下达,纳采用雁"。

纳采的过程看似简单,实在牵扯到许多礼仪。在贵族之家中,纳采的礼仪相当繁琐:

首先,女方在家庙殿堂的正面从,要给立上祖先牌位,并提供相应祭品,然后请一个处事有礼的接待守在门口。

古代婚嫁聘礼规格:古代礼制下的聘娶婚俗(4)

男方家的使者,一般会穿着黑色衣服,以表示庄严肃穆。当女方接待将男方使者迎接到大门时,女方主人也需要穿上黑色礼服提前守候,然后再行拜礼。

其次,当男方使者立于殿堂之时,需要面向东方,然后转达男方的提亲请求,然后女方主人会表示同意,双方会一起来到殿堂中央,并面向南边,然后完成挚雁之礼。

古代婚嫁聘礼规格:古代礼制下的聘娶婚俗(5)

最后,当授雁礼完成之后,两家便算是正式达成了和亲的意愿。主人需要设宴款待男方使者,并需要亲自将其恭送出门,并行拜礼作为结束。

从纳采的情况来看,无论是该流程名字中的含义,还是男女双方在流程中的不同表现,其实都能反映出一个现象:男方居于主导地位,女方则是以下承上。

显然,由男方主动发起的提亲,便暗示了男子日后在家庭中的主导地位,并以此贯彻了"男尊女卑"的思想。是故《仪礼注疏》中云:"言下达者,男为上,女为下,取阳倡阴和之义,故云下达,谓以言辞下通於女氏也。"

古代婚嫁聘礼规格:古代礼制下的聘娶婚俗(6)

(2) 问名纳吉——决定婚姻是否继续

在六礼成熟之前,经常会有非媒而不知其名的场景。因为古时候的女子,都养在深闺之中,其容貌、年龄与名字,都鲜少外传。直到谈婚论嫁的日子,女方才开始显露在世人眼前。

如《礼记·曲礼》中便说:"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因此在纳采之后,媒人便需要询问女方姓名和她的生辰八字。

在前面纳采的时候,媒人已经将男方姓名如实相告。所以这里说的问名,主要便是问询女方的姓名、排行、八字以及生母姓名。女方在家中是否为嫡出?又排名几何?其生母的地位如何?这些因素都将影响到女方日后在夫家的地位。

古代婚嫁聘礼规格:古代礼制下的聘娶婚俗(7)

秦汉之际迷信谶纬,因此女方的生辰八字更为重要一些;而到了唐宋以后,女方的家庭名望、财产与社会地位,便成了衡量女方地位的主要评判标准。

待使者问名结束之后,她便需要返回,并将信息反馈给男方。接下来的纳吉,便是在男方家中进行,需要对女方的综合情况做一个评估,然后再行占卜之礼。

古代婚嫁聘礼规格:古代礼制下的聘娶婚俗(8)

东汉经学家郑玄解释说:"归卜欲庙,得吉兆,复使使往告,昏姻之事于是定。"倘若卦象显示大吉,便说明婚姻可以继续下去。正因如此,对于一段美好的姻缘,人们常用"天作之合"而形容。合八字,即为合乎婚礼。

这里说的八字,便是将人出生时的年月日时,分别与天干地支相配,共计得到八字。然后再交由专业人士,运用阴阳学说对男女双方的八字进行推演。相生相谐的卦象,便说明是一桩上好的姻缘。

古代婚嫁聘礼规格:古代礼制下的聘娶婚俗(9)

所以,在问名与纳吉的过程中,后一道步骤尤为重要。其占卜结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这场婚礼能否继续进行下去。倘若卦象有凶兆,便有可能直接被男方叫停。由此可见,男方依旧在议婚阶段处于主导地位。

定婚阶段——下聘不仅是一种补偿,更是一种实在的约束手段

在经过紧张而又繁琐的议婚阶段后,两家的亲事便这么定下了。此时的婚姻流程进入到订婚阶段,当婚姻确立之后,男方便会向女方下聘,也就是现在所的彩礼钱。

(1) 纳征——聘娶婚中"聘"的体现

男方下聘,就是纳征,也叫入币。解释起来就是,男方需要出一笔钱财给女方之家。《仪礼》中说"玄績、束帛、俪皮如纳吉礼。"可见在纳征之时,不仅有相应财物,还要有一些较为吉祥的物品。

古代婚嫁聘礼规格:古代礼制下的聘娶婚俗(10)

关于这种形式,是否有买卖女子的含义,笔者不是很赞同。或者说,这种说法有些以偏概全。

在贵族之家或殷实的小康家庭中,男方不仅有纳征时的聘礼,女方同样有相应的假装。而且在出嫁之后,男方的聘礼虽然留下了,但女方的嫁妆也同样会来到男方家中,成为夫妻双方的共同财产。

但在一些较为贫困的家庭中,下聘娶妻倒真有买卖的内涵了。实际上,这种出不起嫁妆的女方家庭,在古代还是颇为普遍的。这就使得纳征在整个婚礼流程中的地位,变得愈发重要。

古代婚嫁聘礼规格:古代礼制下的聘娶婚俗(11)

在传统父系氏族的社会环境下,纳征在婚礼过程中愈发重要,也是因为它能起到以下两个方面的作用:其一,补偿作用。

在较早时期,比如秦汉或西周时期,妇女同样是劳动经济中的主要力量。哪怕是吕雉,在嫁给刘邦之后也曾亲自下地。所以说,当嫁娶结束之后,女方家中便会少一个劳动力,为了补偿这种损失,男方自然要主动做出相应的补偿。

古代婚嫁聘礼规格:古代礼制下的聘娶婚俗(12)

古代女性在田地里劳作

其二,约束作用。众所周知,无论在哪个时代,娶老婆都是一件高消费的事情。倘若不是富豪之家,男方家中娶一个老婆,往往需要花费掉多年积蓄。像这样的聘礼钱,也被人戏称为"老婆本"。

而从社会关系、道德伦理的角度考虑,男方出重金纳征,是可以起到多方面的约束作用的:

首先,贯彻"父母之命"在婚姻中的主导地位。可以说,在婚姻六礼之中,父母之命便占据了前五道关键的步骤。如果不是父母无法代替儿女完成嫁娶,恐怕他们在最后一步上,也要插上一手。

古代婚嫁聘礼规格:古代礼制下的聘娶婚俗(13)

在传统父系社会之中,父母作为大家长,负责为儿女提供这种物质基础,但也说明了他们在日后的生活处于主导地位。养儿防老,父母补贴儿子,虽然是一种控制性的行为,但也贯彻了孝道的敷衍。

其次,在一般的普通家庭中,重金聘礼有利于维护婚姻关系的稳定。用一句简单的话来说:普通人家中,他们离不起婚,也没有再来一次的资本。这就会使得夫妻双方在日常交往的过程中,需要谨慎行事。

最后,从另外一种形式,来增加婚约的可信度与约束力。在议婚阶段,男女双方毕竟是口头协议,尽管有法律保护,倘若男方反悔,女方也只能自认倒霉。当然,一般情况下,这种随意悔婚的无耻行径,还是很少见的。

说起来,男方随意反悔,不仅会让自己的名声变得难听,反而会影响女方家的名誉。而在纳征之后,男方用颇为可观的财物,成功保证了婚约的可信度。毕竟这笔财礼颇为贵重,从而对男方做出了一定约束。而这,也是对双方婚姻的另类保障。

古代婚嫁聘礼规格:古代礼制下的聘娶婚俗(14)

倘若用一种市侩的眼光来看:男方家中娶亲,连彩礼钱都不愿意出,那么又如何指望女儿在嫁过去后能受到应有的待遇呢?

(2) 请期

请期,是六礼中的第五道手续,也是订婚阶段的最后一步。当男方下聘给女方之后,会请出专业人士来进行占卜,然后选一个良辰吉日出来。将具体的日期时刻统治给女方之后,双方便可以布置起婚礼现场了。

这里唯一的讲究,便是良辰吉日了。古人对于时间、日期的要求尤为苛刻,须得根据生辰八字或其他情况,来挑选出最适合迎娶的时刻。不出意外的话,男子娶发妻一般就是头一遭,自然要慎重对待。

亲迎与用雁之礼

在六礼之中,最后这一步娶亲,也同样十分繁琐。据《仪礼·士昏礼》记载,在亲迎之前,须得满足"期初昏,陈三鼎于寝门外东方,北面,北上"的条件。

然后在娶亲当天,由新郎身穿"纁裳缁袍",然后"乘墨车",伴郎们则是"毕玄端,从车二乘",有条不紊的来到女方家中。

古代婚嫁聘礼规格:古代礼制下的聘娶婚俗(15)

待到新郎入女方家中,将新娘接回,并送入男方事先准备好的洞房之中。到了此刻,一场颇为浩大的婚礼进程便结束了。

最后补充的,是用雁之礼。在婚俗六礼之中,需要用雁的地方高达五次,这背后又有什么讲究呢?

从大雁的生活习性来看,它们每年进行两次迁徙,十分守时,不仅暗藏贞节的寓意,更是顺应了"阴来阳往之意";

大雁在飞行的过程中,不是"一"字型,便是"之"字型,顺序从未发生紊乱,这同样暗含了长幼有序的礼法观念;

古代婚嫁聘礼规格:古代礼制下的聘娶婚俗(16)

此外,大雁在当时还是一种较为稀罕和难以捕捉的禽类,这更能体现出男方对于女方的重视。当然,大雁的确难寻,因此在民间婚俗之中,有时还会使用鹅来代替雁礼,其目的和寓意倒是一致的。

,